吳山天風
位於西湖東南面,高94米,景秀、石奇、泉清、洞美。山上有城隍閣,秀出雲表,巍然壯觀。山道旁,有一組形態各異的巖石,因其酷似十二生肖而被稱為「十二生肖石」。吳山山頂建有「江湖匯觀亭」,站在亭中,錢塘江和西湖全景一覽無餘。在亭側通往雲居山大道上留有山茅觀遺址,遺址旁留有南宋理學家朱熹的手書:吳山第一峰。
山是西湖南山延伸進入杭州城區的尾部,春秋時期,這裡是吳國的南界由紫陽、雲居、金地、清平、寶蓮、七寶、石佛、寶月、駱駝、峨眉等十幾個山頭形成西南—東北走向的弧形丘岡,總稱吳山。吳山不高,但由於插入市區其東、北、西北多俯臨街市巷陌,南面可遠眺錢塘江及兩岸平疇,上吳山仍有凌空超越之感,且可盡攬杭州江、山、湖、城之勝。
吳山為山不高,主位獨好,林茂泉豐,山上山四通八達,南宋以不,祠廟寺觀越建越多,至明清,商業店肆紛紛擠入,步步樓臺,處處寺廟,香客遊人摩肩接踵,一片熱鬧景象。 城隍廟是吳山上最大的神廟,仿宮殿式建築,基址可尋。 廟內空庭中古木參天,氣象森嚴,大時樟樹至今鬱鬱蔥蔥。在人們心目中,當年的城隍廟不可等閒視之,以至連山名也因此廟而順口叫做城隍山了。
滿隴桂雨
「滿隴」,又稱滿覺隴,自明代起就是杭州觀賞桂花的首選之地,目前滿覺隴內中指桂花7000多株,包括金桂、銀桂、丹桂、四季桂等,許多桂樹樹齡達200多年。
金秋時節,滿隴桂雨桂花盛開,秋風撫動,濃密的桂慄紛紛而落,樹下遊客如同行走在桂雨之間,沐雨披香,別有意趣。
2000年滿隴桂雨公元正式開園,每年的金秋西湖桂花節也在此舉行。
西湖秋遊,日賞桂,夜賞月。賞桂以南山滿覺隴最盛。桂花是杭州的市花。西湖栽培桂花,盛自唐朝。西湖早期詩篇中每每以桂入詩,都是西湖北山靈隱、天竺一帶寺廟所植。而滿覺隴秋賞桂花,是明以後才形成規模氣候的。滿覺隴亦稱滿家弄,是南高峰南麓的一條山谷。吳越時,這裡多有小型佛寺,其中有一座圓興院,後改滿覺院,地以寺為名,花大約也是寺僧所植並漸成大觀。
桂花學名「木樨」,是一種常綠小喬木,性喜溼潤,滿覺隴兩山夾峙,林木蔥蘢,地下水源豐富,環境宜於桂花生長。這裡的山民以植桂售花為主要經濟來源,一代傳一代,終於造就了這一片「金粟世界」。如今更是家家戶戶皆植桂,屋前後,村內外,滿山坡,路兩旁,一叢叢,一片片,一層層,舉目皆是。每年中秋前後,幾番金風涼雨,秋陽復出之時,滿樹的桂花競相開放,流芳十裡,沁透肺腑,誠如清人張雲敖七言絕句《品桂》所云:「西湖八月足清遊,何處香通鼻觀幽?滿覺隴旁金粟遍,天風吹墮萬山秋。」 桂花有金桂、銀桂、丹桂、四季桂等,花朵細小而量大盛開時,如逢露水重,往往隨風灑落,密如雨珠,人行桂樹叢中,沐「雨」披香,別有一番意趣。滿隴桂雨入圍新西湖十景後,滿覺隴村在有關部門支持下,年年九、十月間舉辦西湖金秋桂花節,南山一帶,車水人流,道為之阻,西湖秋遊又添一大韻事。
玉皇飛雲
「玉皇」即玉皇山,山高242米,山頂最高處建有登雲閣,站在閣中,北觀西湖,杭州城區風光盡收眼底,腳下浮雲飄動,使人如臨仙境,飄飄欲飛,故名「玉皇飛雲」。
玉皇山的主要景觀包括:慈雲嶺造像、紫來洞、八卦田、七星廳等。慈雲嶺造像位於慈雲嶺南坡石壁間,是吳越王於公元942年建造,紫來洞為西湖七大古洞之一,以洞中有洞的特色聞名。八卦田在玉皇山南麓,相傳南宋皇帝在此躬耕,因遠望形同太極八卦而得名。
玉皇山介於西湖與錢塘江之間,海拔二百三十九米,凌空突兀,襯以藍天白雲,更顯得山姿雄峻巍峨。每當風起雲湧之時,佇立山巔登雲閣上,耳畔但聞習習之聲,時有雲霧撲面而來,飛渡而去。湖山空闊,江天 浩潮,此景此境被命名為[玉皇飛雲]:以其壯闊、崇高而入選新西湖十景。玉皇山介於西湖與錢塘江之間,海拔二百三十九米,凌空突兀,襯以藍天白雲,更顯得山姿雄峻巍峨。
雲棲竹徑
位於杭州城西南五雲山西麓雲棲塢裡,相傳從五雲山中飄出的五彩祥雲常在塢棲留,故名「雲棲」。由雲棲石碑進入,蜿蜒一公裡左右,其間翠竹成蔭,遮天蔽日,清涼幽靜。
在竹徑旁有洗心、回龍、皇竹等亭。在竹徑盡頭,建有雲棲古寺,於北宋年間始建。雲棲竹徑中還有樹齡達1000年以上的楓香樹,為西湖著名的古樹一致。
清康熙、乾隆兩帝都曾經到此遊覽,並讚嘆不絕。
位於五雲山南麓的雲棲塢裡,為林木茂盛的山塢景觀,翠竹成蔭,溪流叮咚,清涼無比。長一公裡的雲棲竹徑,兩旁翠竹成蔭,小徑蜿蜒深入,潺潺清溪依徑而下,嬌婉動聽的鳥聲自林中傳出,整個環境幽靜清涼,與鬧市相比,格外使人感到恰適輕鬆,爽心悅目。
九溪煙樹
即著名景點「九溪十八澗」,位於五雲山西側,雞冠壠下,北接龍井,南貫錢塘江。源發翁家山楊梅嶺下,途匯清灣、宏法、唐家、小康、佛石、百丈、雲棲、清頭和方家九溪,曲折隱忽,流入錢江,以溪急灣多而聞名。
九溪十八澗泉水淙淙,水流湍急,水汽蒸騰,雲霧瀰漫,恰似青煙繚繞,故名「九溪煙樹」。
景區中心景觀為「溪中溪」,也是各路溪澗水流匯聚處,由此沿西側山澗上溯,經蜿蜒「九曲」的溪道可到達龍井,龍井村西北獅峰下水源,為九溪之西源;沿東側山谷上行可達楊梅嶺和煙霞洞,溪水出自楊梅嶺,為九溪東源。
十八澗係指細流之多,流泉淙淙。九溪與十八澗在八覺山下的溪中溪餐館前匯合。一路重巒疊嶂,茶園散處,峰迴路轉,流水淳淳,山鳥嚶嚶。晴天秀色可餐,陰天煙雲飄渺。明詩人張立贊道:「春山飄渺白雲低,萬壑爭流下九溪」。清代學者俞樾遊後賦詩說:「重重疊疊山、曲曲彎彎路,丁丁東東泉,高高下下樹。」均道出了「九溪煙樹」的無限風光。有林海亭、望江亭、溪中溪、人工瀑布等新景點。
黃龍吐翠
傳說南宋年間江西黃龍山的慧開禪師到杭州棲霞嶺掃帚塢登山求雨,山後營一石突然裂開,裂口猶如龍嘴,噴出一股清泉,於是民間傳言黃龍隨禪師來到杭州,「黃龍吐翠」因而成名。
黃龍洞景區曾為佛寺,民國初改建道觀,現已成為著名的以「緣」為主題的民俗風情園,包括圓緣臺、投緣池、月老祠等,換龍洞門外好有一塊高四米、寬七米的巨大「緣石」,上書鬥大的「緣」字。
黃龍洞目前是杭州人舉辦傳統婚禮的主要場所之一。
西湖北山棲霞嶺北麓,茂林修竹深處,隱藏著頗具道教洞天福地氣象的黃龍洞古蹟,南宋以來這裡作為湖上五大祀龍點之一而享有盛名。清杭州二十四景中有《黃山積翠》一景即指此。一九八五年,集宗教文化內涵與寺觀園林景象於一體面的黃龍洞闢建為仿古遊樂園,入選新西湖十景。
黃龍洞山門到二門之間,有一段長而曲折的遊步道,若從空中俯看,猶如一條遊龍沿路古木修篁, 花草清池, 矮牆漏窗,頗多可賞景物。它在寺觀園林構成上稱為《導引》,就像一支前奏曲,對遊人起著由俗入清、調整心、漸入佳景的作用。黃龍洞的假山,以渾重的黃砂石塊依照山勢、地形的起伏抑揚而砌築,或孤峰獨立或聚石造型,或堆疊成峰。遠望,石峰如林,重巒疊翠;入內,迷離曲折,剔透空靈,雄渾格與秀逸兼而有之。這與蘇州園林假山以精緻典型見長的風格迥然有別,顯示了山林寺觀造園藝術貼近自然、融合自然,深具匠心而又不著痕跡的長處與魅力。
黃龍洞竹景歷史悠久,竹徑通幽又是一絕。剛勁挺秀的大毛竹高達十多米,匯林成海;小巧的菲白竹卻又矮至二三十釐米,茸茸可愛;竿細色深的紫竹,據說早先引種自普陀山;羅漢竹、筆桿竹、黃金嵌碧玉竹等點綴在假山、庭園等處,風韻蕭爽。最值得一看的是方竹的竹,「體方有如削成,而勁挺堪為柱杖,亦異品也」。竹多,筍也多。每年清明前後,小雨初霽,暖風拂面,這裡的牆邊、路旁、山腳、庭後,隨處有春筍破土而出,有的掀翻石塊, 勢不可擋; 有的兩三叢生,競爭激烈。寧靜的黃龍洞園裡園處,洋溢著勃勃生機。
龍井問茶
龍井,又稱龍泓,龍湫,龍井泉位於西湖西南的風篁嶺上,與虎跑泉、玉泉並稱西湖三大泉。相傳此井和海相通,因海中有龍,故名「龍井」。龍井之水的奇特之處在於當攪動它的時候,水面上就回出現一條分水線,仿佛遊絲般不斷擺動,然後慢慢消失。
龍井不僅有名泉、名景,還有名茶。龍井茶為我國的十大名茶之一,特別是以虎跑之水泡製,有「西湖雙絕」之稱,呈現「色綠、香鬱、形美、味甘」四大特色,為茶中極品。
五代此地建有龍井寺,北宋時龍井已成為旅遊勝地。詩人蘇東坡常品茗吟詩於此,曾有「人言山佳水亦佳,下有萬苦蛟龍潭」的詩句讚美。乾隆皇帝曾到此採茶種茶,老龍井還留有「十八棵御茶」遺蹟。乾隆還題「湖山第一佳」五個大字,並將過溪亭、滌心池、一片雲、風篁嶺、方圓庵、龍泓澗、神運石、翠峰閣定為」龍井八景」。新西湖十景將這裡評為「龍井問茶」新景點。
虎跑夢泉
在西湖西南隅大慈山下,以泉水甘洌醇厚聞名,有「天下第三泉」之稱的虎跑,其龍井、玉泉、吳山泉等還有「聖水」之美譽。「龍井茶葉虎跑水」更是被人稱為西湖「雙絕」。虎跑水據專家們解釋是因為這裡的泉水是透過難以溶解的石英砂巖滲流出來的,每公升水所含可溶解的礦物只有0.02 至0.15克。因而既甘冽,又無菌。這樣的水質對人體有保健作用。
山門兩旁腳下是從山上泉眼處流下來一股潺潺的清泉,稱為"聽泉"。循二門進入,一路虎跡泉蹤,在滴翠崖下,是一隻斑斕猛虎正在刨地的塑像,這便是"觀泉". 茶室小坐,用清澈純淨的虎跑泉水衝泡龍井茶葉,茶葉清香四溢,茶味沁人心脾,稱為"品泉" .
虎跑泉主要景點有虎跑寺、虎跑泉、滴翠涯、五代經幢、夢虎雕塑、弘一法師塔、濟公殿、濟顛塔院、 鐘樓、五百羅漢室等。其中虎跑泉為江南三大名泉之一,水質為裂隙泉質,透明無菌,味甘醇厚,以虎跑泉 水衝泡龍井茶葉,飲之清香沁脾,歷來被譽為「西湖雙絕」。內遊"虎跑夢泉"景區,既可賞名山,又名泉,又可訪名寺,謁名僧。
傳說生活在南宋時期的道濟是一個不守「佛門清規」,喜歡飲灑食肉,放蕩不羈,但又敢於扶危濟困,正義滿胸的「瘋僧」。留下了不少動人的傳說。現在虎跑有個朱檻飛簷的「濟公塔院」,就是為了紀念他而建築的。虎跑寺經不斷整修,已成為具有江南特色的佳麗園林。這裡掩映著疊疊石山,充滿了虎虎生氣。又有金桂、銀桂、白玉蘭以及盆盆鐵樹,把這個庭院裝點得分外清麗。
阮墩環碧
西湖有三座人工島嶼:小瀛洲(三潭印月),湖心亭(北塔基),阮公墩。阮公墩是清嘉慶五年(一八00)浙江巡撫阮元主持疏浚西湖後,以浚湖葑泥堆壅成島的,故後人稱之為阮公墩。為西湖三島中面積最小的一個島。
又因其泥軟地低,常為湖水浸漫,俗呼其為阮灘。阮公墩成島後,雜木蔥蘢,蔓草萋萋,天真未鑿。1982年園林部門在島上建起雲水居、憶芸亭、環碧小築等茅居竹屋。遠遠看去,阮墩四周碧波蕩漾,島上草木繁盛,故稱阮墩環碧。
島上矮籬圍出莊園,園內茅屋竹閣,有環碧小築、雲水居等,輕盈靈巧。庭前屋後,植有香樟、楓楊、丹桂、紫薇、秀竹、芭蕉、常春藤等,既求其幽寧,又講究樸質。島邊近水處,別設憶芸亭,取追想阮芸臺(阮元號芸臺)治湖堆島、留績西湖之意。
目前阮墩是西湖第一垂釣區,島上每年夏季還舉辦仿古夜遊,重現古代莊園人家接待賓朋的熱鬧場景。
寶石流霞
景寶石山是西湖北岸的屏障,山體為火成巖,其成分中含有較多的氧化鐵,石色赫紅,傍晚時分,在吸菸映照下,如流霞繽紛,景名由此而來。
寶石山麓是觀賞西湖全景的勝地之一,保存有許多名勝古蹟,如保俶塔、秦皇纜船石、來鳳亭、伅霞石、川正洞、落星石等。保俶塔初建於北宋年間,1993年重建,高45.5米,塔身秀挺纖細,宛如亭亭玉立在西子湖畔的美女,和雷峰塔遙相呼應,是西湖風景輪廓線上的標誌之一。寶石山南麓的秦皇纜船石傳說是秦始皇南巡會稽郡、祭大禹途中遇錢塘江風浪,將船停泊在寶石山下,繫船纜於此而留下的遺蹟。
西湖三面雲中,葛嶺、寶石山自成一體,景色奇特。它們的山體均由侏羅系凝灰巖構成,其中最多見的是熔結凝灰巖。這裡的山巖呈赭紅色,巖體中有許多閃閃發亮的紅色小石子,每當陽光映照,滿山流韋紛披,尤其是朝陽或落日紅 光灑沐之時,分外耀目,仿佛數不清的寶石在斷斷生輝。寶石山正因此而得名。
寶石山東巔,保淑塔巍然挺秀。好那窈窕、高聳的外形,與其「美人」別稱十分相合。這位「美人」誕生於北宋初年,原為九級磚木結構,直到明代重建時,依然保持這種與六和塔斯、雷峰塔並無太大差異的結構。現在的磚砌實心式樣,是一九三三年重建時仿自清代原樣,雖不能登臨了,卻以其漂亮的「容顏」和所處的顯要位置而成為引人矚目的西湖勝景標誌物。
據www.ggtrip.com資料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