墨脫水電站是一座目前仍然處於前期論證和勘測階段的大型水利工程,其位置處於雅魯藏布江下遊大拐彎處的峽谷內,雅魯藏布江在此處有著充沛的徑流量和極高的落差,具備開發建設大型水電站的基本條件,因此廣泛受到人民群眾包括眾多科研工作者的高度關注。隨著我國能源戰略中結構和布局的不斷優化調整,雅魯藏布江、怒江、金沙江、瀾滄江等位於西藏東南地區的大江大河,由於它們先天的資源和能量儲備優勢,勢必成為新一輪能源結構調整和資源開發建設的重心,為緩解我國能源緊缺問題將發揮越來越重要的作用。
作為發展清潔能源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水電站相對於風電、光伏、地熱等其它清潔能源,水電具有蓄能時間短、輸出相對穩定、調節能力強、綜合成本低、技術成熟等優勢。因此,水力發電要想獲得最大的性價比,水源越充足、水能越高就越有優勢。
而雅魯藏布江中下遊屬於青藏高原向印度平原過渡的區域,來自印度洋的溼熱水汽,被高大的喜馬拉雅山脈阻擋,在水汽抬升過程中遇冷凝結,在此匯聚降落,故而降雨量非常大,在地形的綜合效應下,大量地表徑流匯入峽谷之內,使得我國境內的雅魯藏布江多年平均徑流量達到800多億立方米,在我國僅次於長江、珠江和黑龍江。
在雅魯藏布江的大拐彎處,由於水流更加湍急,地形變化更加複雜,如果將河流彎彎曲曲的行進路徑「拉直」,那麼就可以在直線距離上減少水流的行進長度,在更短的直線距離上實現水體的重力降落,這樣就相當於縮短了落差在水平上的延展度,水能優勢會更加明顯地體現出來。據測算,如果在雅魯藏布江260公裡的大拐彎區域,通過開鑿直線隧洞,水流的直線距離將縮短為35公裡左右,從拐彎起始到結束點的落差仍然為2350米,那麼水流的平均「坡度」將由原來的0.01提升到0.07,這種落差率在全世界的巨型水電站中也首屈一指。
根據民間規劃的設想,在大拐彎處沿著西讓曲河谷,可以分別布設6個梯級大型水電站,每個水電站利用400米的落差,支撐1000萬KW的發電機組進行發電,從而一躍超過三峽水電站,成為世界上第二大水電站(第一為目前正在建設的剛果河大英加超級瀑布水電站,建成後總裝機容量可達6600萬KW,不過落差還不到100米)。當然,關於墨脫水電站的建設,目前仍然處於方案論證和前期勘測階段,具體什麼時間啟動建設還不得而知。
那麼,為什麼墨脫水電站至今還未建設呢?主要原因就在於施工的難度極大。這裡地形地貌條件非常複雜,高山峻岭和深邃河谷縱橫交錯,而且此處受喜馬拉雅山造山運動的影響,地質活動也比較活躍,這兩個方面的原因,致使墨脫水電站的建設,「理想很豐滿,現實很骨感」,和這個區域附近的其它幾個大型水利工程一樣,比如南水北調西線工程、紅旗河工程、引水入疆工程等,都是反反覆覆論證了相當長時間,實施方案改了一遍又一遍,始終未能正式啟動,畢竟安全是第一位的。
當然,影響工程施工的因素,還包括以下幾個方面:一是自然條件的限制。這裡人口稀少、交通很不發達,大量建設的原材料和設備很難運輸到這裡。二是輸電的配套設施很不完善,發完電以後如何向外界輸送這麼大的電量也是一個棘手的問題。三是國際性爭端,由於雅魯藏布江屬於國際性河流,在修建時勢必要加強與下遊的印度進行充分溝通協商。四是修建這個大型的水利工程,對自然生態環境的影響肯定非常顯著,如果在開發和保護進程中,尋求一個最佳的平衡點,都是亟需慎重考慮和破解的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