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秋 | 秋來了,暑未消

2021-02-14 悅齡會

 悅齡會· 每天15:15 為您推送 

來源:德慧智(ID:dhz-book)

大暑之後,時序到了立秋。立秋,一般在每年陽曆8月7日或8日,有時在9日,是陰曆未月的結束以及申月的起始,也標誌著年度周期律中秋季的開始。太陽到達黃經135度即是立秋的空間之度。 

 立秋的黃經度數

「雲天收夏色,木葉動秋聲。」到了立秋,梧桐樹必定開始落葉,因此才有「一葉落而知天下秋」的成語。

立秋以後,意味著自然界的草木開始結果孕子,進入到收穫季節。立秋是夏秋之交的重要時刻,能量明顯轉換的節點,古人一直非常重視這個節氣。

 

立:有開始、協調與啟動之義。正如黃帝所言:「天地無私,四時不息。天地立,聖人故載。過極失當,天將降央。」

自然界的天與地,運用春夏秋冬四季的變化而周期性流轉不息。

古人將立春、立夏、立秋、立冬四個節氣稱為「四立」,可見四時的概念與節氣密不可分。

在地球上,尤其是中國的中原地區,四季分明,景象各異,很容易看出其中的不同。

秋時的立秋,與其他三立之義中的「立」意相同,昭示著天地能量開始進入義德金炁[qì]的輸布期,也是天氣由熱轉涼,再由涼轉寒的過渡季節。


秋:甲骨文字形為蟋蟀形,蟋蟀又名秋蟲,蟲以鳴秋,藉以表達「秋天」的概念。

籀[zhòu]文的「秋」在蟋蟀形左邊又添加「禾」旁,本義是收成,成熟的莊稼。

籀文的另一種寫法「秋」,右邊是蟋蟀形,左邊為禾下加火字,表示秋天禾穀熟,似火灼。

大暑之後,時序到了立秋。秋天是肅殺的季節,古籍中指出:「鬥指西南維為立秋,陰意出地始殺萬物,按秋訓示,谷熟也。」

立秋至,自然界中開始呈現天高氣爽,月明風清,氣溫由熱逐漸下降的趨勢,正如諺語中所說:「立秋之日涼風至」,即立秋是涼爽季節的開始。

「一場秋雨一場寒」,立秋後每降一場雨,氣溫就會隨之下降。

中國地域遼闊,幅員廣大,緯度、海拔高度不同,造成南北的溫差比較大,所以並不可能在立秋這一天同時進入涼爽的天氣。

從立秋氣候特點看,由於盛夏餘熱未消,秋陽肆虐,在立秋之後,很多地區仍處於炎熱之中,故素有「秋老虎」之稱

氣象資料表明,炎熱的天氣往往要延續到9月中下旬才會逐漸消退,到那時才會真正地涼爽起來。

立秋三候:一候涼風至,二候白露降,三候寒蟬鳴。

一候涼風至。《象說卦氣七十二候圖》:「坤純陰,故曰涼。坤為風。」

《月令七十二候集解》:「初候,涼風至(《禮記》作『盲風』至)。西方悽清之風曰涼風,溫變而涼氣始肅也。

《周語》曰火見,而清風戒寒是也。」

二候白露降。《象說卦氣七十二候圖》:「互艮覆震,震為白。二爻動,坤變為坎,坎為露。本卦坤下,故曰降。」

《月令七十二候集解》:「大雨之後,清涼風來,而天氣下降,茫茫而白者,尚未凝聚成珠,故曰白露。降示秋金之白色也。」

三候寒蟬鳴。《象說卦氣七十二候圖》:「坤純陰,故曰寒。互艮覆震,震為鳴。三爻動,卦變遯,互巽為蟬。」

《月令七十二候集解》:「寒蟬(知了),《爾雅》曰寒螿(jiāng),蟬小而青紫者。馬氏曰:物生於暑者,其聲變之矣。」

《七十二候考》中的記載與《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中的有所不同:「立秋三候,腐草化為螢,土潤溽(rù)暑,涼風至。」

《歲序總考全集》:「涼風至。涼,薄也,寒也,西方悽清之氣曰涼風。前小暑節言溫風至者,溫厚之極也,此言涼風至者,嚴凝之始也,溫變而涼氣始肅也。」

《禮記·月令》中記載:「立秋之日,天子親帥三公、九卿、諸侯、大夫,以迎秋於西郊。」

在立秋當日,天子會親率三公九卿諸侯大夫,到京城的西郊去迎接秋天的到來。

漢代時期仍然延續了周朝的習俗,《後漢書·祭祀志》:

「立秋之日,迎秋於西郊,祭白帝蓐收,車旗服飾皆白,歌《西皓》、八佾舞《育命》之舞。並有天子入圃射牲,以薦宗廟之禮,名曰軀劉。殺獸以祭,表示秋來揚武之意。」

古代奏樂時,以八人為一行,即一佾,八行共六十四人稱為八佾,只有天子才能用八佾。

在唐朝時期,每逢立秋日,都要在京城的四郊去祭祀五帝。《新唐書·禮樂志》:「立秋立冬祀五帝於四郊。」

陸遊《秋社》詩曰:「雨餘殘日照庭槐,社鼓咚咚賽廟回。又見神盤分肉至,不堪沙雁帶寒來。」

秋社始於漢代,原本是秋季對土地神祭祀的日子,後人將秋社日定在立秋後的第五個戊日。適時秋收已畢,官府與民間都選擇在此日祭祀土地神進行答謝。

在宋代時期秋社還有飲酒、食糕、婦女歸寧的習俗。

唐韓偓《不見》詩云:「此身願作君家燕,秋社歸時也不歸。」在很多地方,至今還流傳「敬社神」「做社」「煮社粥」的風俗習慣。

清代時一些地方有在立秋節這天懸秤稱人的習俗,以與立夏日所稱重量相比,檢驗前後的肥瘦變化。在有些地方,民間至今還有流行。

因為在夏天天氣炎熱,人們都沒有什麼好胃口,平時的飲食比較清淡,幾個月下來,大多數人體重都會減少一點。

待立秋以後,秋風起,胃口一開,就想吃得好一些,以增加營養,補償在夏天期間的損失,這就是「貼秋膘」。

但是「貼秋膘」的同時要注意防止病從口入,而且要根據自己的體質選擇適合的飲食,否則一旦吃出病來就得不償失了。

因此,立秋後的飲食也不能毫無節制地亂吃亂喝。應繼續以清淡為主,多吃些當季蔬果,然後逐漸增加飯量。

「啃秋」,在一些地方也被稱為「咬秋」。

我國民間有些地方講究在立秋之日吃西瓜、香瓜,稱之為「咬秋」,寓意用西瓜「咬」去暑氣,「咬」掉「秋老虎」,迎接涼爽秋天的到來。

另外,江蘇一些地方還有在立秋日吃西瓜而不生秋痱子的習俗。

清代張燾在《津門雜記·歲時風俗》中記載:「立秋之時食瓜,曰咬秋,可免腹瀉。」

在浙江等地,民間習慣在立秋日當天取西瓜與燒酒同食,認為能夠防治瘧疾。但是,需要注意的是,在處暑以後,就應該儘量避免過多食用西瓜等瓜果。

因為秋後的西瓜等已經不是時令的瓜果狀態了,如果過度地食用瓜果,反而對身體有害。 

在東北某些地方,立秋日這天要吃餃子,稱之為「搶秋膘」。

要奮力搶到別人飯碗裡的一個餃子,吃了以後,整個秋天就能夠體格健壯。

「搶秋膘」這個習俗的流行,主要是因為東北地區氣候較冷,需要及時進補禦寒。


文章選自《中華傳統節氣修身文化·四時之秋》 中央編譯出版社 熊春錦先生著 ISBN:978-7-5117-3077-0

原文作者:德慧智,德慧智教育,信用就幸福


點【在看】,分享給更多人

相關焦點

  • 立秋|暑去涼來,秋已至
    立秋,是農曆二十四節氣中的第13個節氣,標誌著孟秋時節的正式開始。立秋後雖然一時暑氣難消,有「秋老虎」的餘威,但總的趨勢是天氣逐漸涼爽。立秋三候:一候,涼風至。西方悽清之風曰涼風。溫變而涼氣始肅也。《周語》曰火見而清風戒寒是也。二候,白露降。大雨之後,清涼風來,而天氣下降茫茫而白者,尚未凝珠,故曰白露降,示秋金之白色也。三候,寒蟬鳴。寒蟬,《爾雅》曰寒螿蟬,小而青紫者;馬氏曰物生於暑者,其聲變之矣。
  • 秋已至暑未消,山中遊享清涼!
    出門旅行來遊山秋已至暑未消踏入山中享涼爽山中秋風起,清香迎面來,山中青草搖晃林中樹葉沙沙,挑個時間來遊山,躲避秋老虎,山中享清涼!秋日的景忠山天高雲淡,來這裡賞青山如黛、古木成林享秋風涼爽,靜謐的山林,遠方的村落,如畫的景致隨著你的登頂不斷變化,閒出遊就來登山!
  • 立秋日·暑不曾遠去,而秋已立來!
    酷暑不曾遠去,然而秋已立來。2020年8月7日,庚子年農曆六月十八陰意出地始殺萬物,按秋訓禾,谷熟也。故名立秋。立秋乃二十四節氣中的第13個節氣「秋」就是指暑去涼來,「立秋」意味著秋天已立,為秋天的開始。
  • 立秋而未秋,接下去杭州還有36℃五連擊!雨水何時來降溫?
    今天9時6分,立秋。立秋是秋季的第一個節氣,但是立秋並不等於入秋,接下來大家還要接受高溫天的考驗。立秋而未秋,炎熱持續在線小暑大暑不算暑,立秋處暑正當暑。據中國天氣網氣象分析師高菲介紹,一般年份裡,華北、黃淮等地要到9月中旬以後才開啟入秋進程,江南、西南地區東部等地則要等到9月下旬到10月上旬,華南一帶的秋天10月中旬以後才會陸續到來;只有西北、東北部分地區在立秋節氣期間開始進行夏秋轉換,像是蘭州、銀川、呼和浩特、長春、哈爾濱等城市都是常年立秋節氣期間入秋。
  • 立秋詩詞專輯|飛雁留音遠,詩心未轉涼
    立秋記感作者/曲慶偉今日方能暑漸消,韶光易逝總悲寥。荷香翠減尋常事,難遣秋風到碧宵。立秋嘆作者/陳江庚年多難使人愁,今又暑猖逢立秋。川普海疆來犯寇,英文小丑獨臺謀。立秋偶成作者/賴雄斌西風蓄勢卷松林,爭奈微茫未可尋。期許溽消涼著露,籬邊院落襯黃金。
  • 俗語「大暑小暑不是暑,立秋處暑正當暑」啥意思?今年啥時候立秋
    摘要:俗語「大暑小暑不是暑,立秋處暑正當暑」啥意思?今年啥時候立秋?而在大暑節氣以後就是立秋,緊接著就是處暑了。在農村流傳的俗語「大暑小暑不是暑,立秋處暑正當暑」是什麼意思?有道理嗎?今年又是哪天立秋呢?這裡我們先來了解一下這四個節氣之間的關係,小暑和大暑是夏季的第五、第六個節氣,其中小暑的意思是說天氣開始炎熱了,但是還沒有達到最熱的時候。而大暑節氣在是古人認為一年中最熱第一個節氣。
  • 今日立秋 | 風吹一片葉,萬物已驚秋
    今日立秋 | 風吹一片葉,萬物已驚秋雲南省地方志編纂委員會辦公室 供圖「始驚三伏盡,又遇立秋時。」立秋是秋天的第一個節氣暑去涼來標誌著孟秋時節正式開始送夏迎秋你準備好了嗎?天津講究在立秋這天吃西瓜或香瓜,稱「咬秋」,寓意炎炎夏日,酷熱難熬,時逢立秋,將其咬住。江蘇等地也在立秋這天吃西瓜以「咬秋」,據說可以不生秋痱子。
  • 立秋詩詞專輯||飛雁留音遠,詩心未轉涼。
    立秋記感作者/曲慶偉今日方能暑漸消,韶光易逝總悲寥。庚子立秋感懷作者/甲午雖聞秋聲暑未消,無形流疫使人焦。欲把相思來解意,天涯漂泊又逢秋。可嘆寒蟬知了日,枝頭晝夜哭秋來。夜讀歐陽子,風雨報來秋。
  • 立秋詩詞專輯|飛雁留音遠,詩心未轉涼
    立秋記感作者/曲慶偉今日方能暑漸消,韶光易逝總悲寥。荷香翠減尋常事,難遣秋風到碧宵。立秋嘆作者/陳江庚年多難使人愁,今又暑猖逢立秋。川普海疆來犯寇,英文小丑獨臺謀。立秋偶成作者/賴雄斌西風蓄勢卷松林,爭奈微茫未可尋。期許溽消涼著露,籬邊院落襯黃金。
  • 深夜星漢靜,秋風初報涼,暑中剩喜立秋初,特地西風半點無。
    ——劉翰《立秋日》18.嫋嫋簷樹動,好風西南來。——白居易《立秋夕涼風忽至炎暑稍消即事詠懷寄汴州…尚書》19.桐邊一葉地,相望立秋風。——丘葵《和北城友人》20.清曉上高臺,秋風今日來。——令狐楚《立秋日悲懷》21.立秋是日微微雨,病暑衰翁稍慰心。——方回《連夜書·獨倚西樓夜漸深》22.蟬迎節又換,雁送書未回。
  • 立秋:暑赦如聞降德音 一涼歡喜萬人心
    「始驚三伏盡,又遇立秋時」。炎熱的高溫天氣還未過去,二十四節氣中的第十三個節氣立秋悄然來臨。我國古人把立秋看作秋天的第一個節氣,雖然立秋以後陽光依舊強烈,但空氣中已經透露些微涼爽的氣息。本周五(8月7日),我們將迎來立秋。立是開始的意思,如果從字面上解釋,立秋就是秋天的開始。古人認為從這一天起,暑氣漸消,早晚開始涼爽起來。
  • 立秋:捲簾涼暗度,迎扇暑先除
    《月令七十二候集解》所言,「秋,揫也,物於此而揫斂也」。立秋預示著夏末秋初,收穫的季節到了。這便是我們常聽說的立秋三候——涼風至、白露降、寒蟬鳴。  一候涼風至  立秋後,天氣也隨之發生了變化。從這一天開始,天高氣爽,月明風清,氣溫呈逐漸下降的趨勢。「立秋之日涼風至」,雖然秋初的天氣依然炎熱,但颳風時人們會感覺到涼爽,此時的風已不同於暑天中的熱風。
  • 立秋|暑不曾遠去,而秋已立來
    掌管曆法的官員算好立秋的時辰,身穿朝服,手持朝笏,時刻一到便會高聲奏報——梧桐應聲落下兩片葉子,以喻報秋之意。立秋預示炎熱的夏季即將過去,秋天即將到來,但真正的涼爽還要經歷「秋老虎」的餘威。按照氣象學的標準,需要連續五天日平均氣溫低於22℃之後才算正式地進入了秋天。
  • 立秋 | 暑不曾遠去,而秋已立來
    立秋,是二十四節氣中的第13個節氣,更是秋天的第一個節氣,標誌著孟秋時節的正式開始:「秋」就是指暑去涼來。隨著立秋的到來,整個秋季漸次拉開序幕。「雲天收夏色,木葉動秋聲。」到了立秋,梧桐樹必定開始落葉,因此才有「一葉落而知天下秋」的成語。立秋節氣有哪些知識?和小編一起來看看~立秋氣候「立秋」到了,但並不是秋天的氣候已經到來了。在氣象學上,人們將連續5天日均氣溫在22攝氏度以下作為秋天開始的標誌。以這樣的標準來看,中國其實很少有地區能在立秋這天真正進入秋季。像是江淮一帶,可能要等到9月才行。
  • 暑去涼來秋風起,立秋當日在宋朝
    宋朝,立秋也是個相當重要的節日。立秋日,宋人無論貧富貴賤,往往傾城出動。一葉知秋《夢梁錄》第四卷記載:太史局委官吏于禁廷內,以梧桐樹植於殿下。俟交立秋時,太史官穿秉奏曰:「秋來」其時梧葉應聲飛落一二片,以寓報秋意。
  • 立秋後應小心「陰暑」
    立秋後天氣雖然有所涼爽,但暑氣仍難消,還有「秋老虎」的餘威,所以仍要小心中暑。
  • 「節氣」立秋:一葉梧桐一報秋,稻花田裡話豐收
    江蘇Women+江蘇女性的暖心家園關注暑去涼來當立秋到來時我國很多地方仍然很炎熱一時暑氣難消還有"秋老虎"的餘威故有大暑小暑不是暑立秋處暑正當暑的說法一候,涼風至西方悽冷之風曰涼風溫變而涼氣始肅也颳風時人們會感覺到涼爽此時的風已不同於暑天的熱風二候,白霜降大雨之後,清涼風來
  • 今日立秋,你能說出多少有關秋的詩句?
    「三伏」有初伏、中伏和末伏之分,它的日期是由節氣的日期和幹支紀日的日期相配合來決定的。按照「三伏」的推算方法,「立秋」這天往往還處在中伏期間,也就是說,酷暑並沒有過完,真正涼爽一般要到白露節氣之後。酷熱與涼爽的分水嶺並不是在立秋節氣。
  • 今日立秋 ‖ 暑不曾去,而秋已來
    即意味著秋季的來臨,此後暑氣未褪但漸衰,天氣慢慢轉涼,陽氣收斂而陰氣增長,是邁入秋收冬藏的過渡時分。雖說「暑去涼來」,但實際上立秋時節的天氣並沒有快速涼爽下來,反而會短期回熱。「秋涼風至」通常是北方人才能體會到的幸福,南方往往還是「秋後一伏熱死人」。當老日曆翻到「立秋」頁時,大多數中國人還在汗流浹背地與酷暑鏖戰。
  • 今日立秋:風吹一片葉,萬物已驚秋
    暑去涼來標誌著孟秋時節正式開始所以立秋頭一件事情就是排毒。立秋進補,要吃嫩玉米暑熱未消、降雨頻繁,最應當補脾。這個時節的溫和最值得賞樂七月流火,八月未央暄氣將消未消秋天雖是溫寒轉換的過渡但也不乏愜意平和的景象空山新雨後,天氣晚來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