悅齡會· 每天15:15 為您推送
來源:德慧智(ID:dhz-book)
大暑之後,時序到了立秋。立秋,一般在每年陽曆8月7日或8日,有時在9日,是陰曆未月的結束以及申月的起始,也標誌著年度周期律中秋季的開始。太陽到達黃經135度即是立秋的空間之度。
立秋的黃經度數
「雲天收夏色,木葉動秋聲。」到了立秋,梧桐樹必定開始落葉,因此才有「一葉落而知天下秋」的成語。
立秋以後,意味著自然界的草木開始結果孕子,進入到收穫季節。立秋是夏秋之交的重要時刻,能量明顯轉換的節點,古人一直非常重視這個節氣。
立:有開始、協調與啟動之義。正如黃帝所言:「天地無私,四時不息。天地立,聖人故載。過極失當,天將降央。」
自然界的天與地,運用春夏秋冬四季的變化而周期性流轉不息。
古人將立春、立夏、立秋、立冬四個節氣稱為「四立」,可見四時的概念與節氣密不可分。
在地球上,尤其是中國的中原地區,四季分明,景象各異,很容易看出其中的不同。
秋時的立秋,與其他三立之義中的「立」意相同,昭示著天地能量開始進入義德金炁[qì]的輸布期,也是天氣由熱轉涼,再由涼轉寒的過渡季節。
秋:甲骨文字形為蟋蟀形,蟋蟀又名秋蟲,蟲以鳴秋,藉以表達「秋天」的概念。
籀[zhòu]文的「秋」在蟋蟀形左邊又添加「禾」旁,本義是收成,成熟的莊稼。
籀文的另一種寫法「秋」,右邊是蟋蟀形,左邊為禾下加火字,表示秋天禾穀熟,似火灼。
大暑之後,時序到了立秋。秋天是肅殺的季節,古籍中指出:「鬥指西南維為立秋,陰意出地始殺萬物,按秋訓示,谷熟也。」
立秋至,自然界中開始呈現天高氣爽,月明風清,氣溫由熱逐漸下降的趨勢,正如諺語中所說:「立秋之日涼風至」,即立秋是涼爽季節的開始。
「一場秋雨一場寒」,立秋後每降一場雨,氣溫就會隨之下降。
中國地域遼闊,幅員廣大,緯度、海拔高度不同,造成南北的溫差比較大,所以並不可能在立秋這一天同時進入涼爽的天氣。
從立秋氣候特點看,由於盛夏餘熱未消,秋陽肆虐,在立秋之後,很多地區仍處於炎熱之中,故素有「秋老虎」之稱。
氣象資料表明,炎熱的天氣往往要延續到9月中下旬才會逐漸消退,到那時才會真正地涼爽起來。
立秋三候:一候涼風至,二候白露降,三候寒蟬鳴。
一候涼風至。《象說卦氣七十二候圖》:「坤純陰,故曰涼。坤為風。」
《月令七十二候集解》:「初候,涼風至(《禮記》作『盲風』至)。西方悽清之風曰涼風,溫變而涼氣始肅也。
《周語》曰火見,而清風戒寒是也。」
二候白露降。《象說卦氣七十二候圖》:「互艮覆震,震為白。二爻動,坤變為坎,坎為露。本卦坤下,故曰降。」
《月令七十二候集解》:「大雨之後,清涼風來,而天氣下降,茫茫而白者,尚未凝聚成珠,故曰白露。降示秋金之白色也。」
三候寒蟬鳴。《象說卦氣七十二候圖》:「坤純陰,故曰寒。互艮覆震,震為鳴。三爻動,卦變遯,互巽為蟬。」
《月令七十二候集解》:「寒蟬(知了),《爾雅》曰寒螿(jiāng),蟬小而青紫者。馬氏曰:物生於暑者,其聲變之矣。」
《七十二候考》中的記載與《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中的有所不同:「立秋三候,腐草化為螢,土潤溽(rù)暑,涼風至。」
《歲序總考全集》:「涼風至。涼,薄也,寒也,西方悽清之氣曰涼風。前小暑節言溫風至者,溫厚之極也,此言涼風至者,嚴凝之始也,溫變而涼氣始肅也。」
《禮記·月令》中記載:「立秋之日,天子親帥三公、九卿、諸侯、大夫,以迎秋於西郊。」
在立秋當日,天子會親率三公九卿諸侯大夫,到京城的西郊去迎接秋天的到來。
漢代時期仍然延續了周朝的習俗,《後漢書·祭祀志》:
「立秋之日,迎秋於西郊,祭白帝蓐收,車旗服飾皆白,歌《西皓》、八佾舞《育命》之舞。並有天子入圃射牲,以薦宗廟之禮,名曰軀劉。殺獸以祭,表示秋來揚武之意。」
古代奏樂時,以八人為一行,即一佾,八行共六十四人稱為八佾,只有天子才能用八佾。
在唐朝時期,每逢立秋日,都要在京城的四郊去祭祀五帝。《新唐書·禮樂志》:「立秋立冬祀五帝於四郊。」
陸遊《秋社》詩曰:「雨餘殘日照庭槐,社鼓咚咚賽廟回。又見神盤分肉至,不堪沙雁帶寒來。」
秋社始於漢代,原本是秋季對土地神祭祀的日子,後人將秋社日定在立秋後的第五個戊日。適時秋收已畢,官府與民間都選擇在此日祭祀土地神進行答謝。
在宋代時期秋社還有飲酒、食糕、婦女歸寧的習俗。
唐韓偓《不見》詩云:「此身願作君家燕,秋社歸時也不歸。」在很多地方,至今還流傳「敬社神」「做社」「煮社粥」的風俗習慣。
清代時一些地方有在立秋節這天懸秤稱人的習俗,以與立夏日所稱重量相比,檢驗前後的肥瘦變化。在有些地方,民間至今還有流行。
因為在夏天天氣炎熱,人們都沒有什麼好胃口,平時的飲食比較清淡,幾個月下來,大多數人體重都會減少一點。
待立秋以後,秋風起,胃口一開,就想吃得好一些,以增加營養,補償在夏天期間的損失,這就是「貼秋膘」。
但是「貼秋膘」的同時要注意防止病從口入,而且要根據自己的體質選擇適合的飲食,否則一旦吃出病來就得不償失了。
因此,立秋後的飲食也不能毫無節制地亂吃亂喝。應繼續以清淡為主,多吃些當季蔬果,然後逐漸增加飯量。
「啃秋」,在一些地方也被稱為「咬秋」。
我國民間有些地方講究在立秋之日吃西瓜、香瓜,稱之為「咬秋」,寓意用西瓜「咬」去暑氣,「咬」掉「秋老虎」,迎接涼爽秋天的到來。
另外,江蘇一些地方還有在立秋日吃西瓜而不生秋痱子的習俗。
清代張燾在《津門雜記·歲時風俗》中記載:「立秋之時食瓜,曰咬秋,可免腹瀉。」
在浙江等地,民間習慣在立秋日當天取西瓜與燒酒同食,認為能夠防治瘧疾。但是,需要注意的是,在處暑以後,就應該儘量避免過多食用西瓜等瓜果。
因為秋後的西瓜等已經不是時令的瓜果狀態了,如果過度地食用瓜果,反而對身體有害。
在東北某些地方,立秋日這天要吃餃子,稱之為「搶秋膘」。
要奮力搶到別人飯碗裡的一個餃子,吃了以後,整個秋天就能夠體格健壯。
「搶秋膘」這個習俗的流行,主要是因為東北地區氣候較冷,需要及時進補禦寒。
文章選自《中華傳統節氣修身文化·四時之秋》 中央編譯出版社 熊春錦先生著 ISBN:978-7-5117-3077-0
原文作者:德慧智,德慧智教育,信用就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