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北京師範大學,有一個名叫綠園的院子,它的面積不大,每天卻吸引了不少「遊客」。他們當中,大部分都是在附近上幼兒園和小學的孩子。「能和動物這樣近距離地接觸,還能投餵它們,真的讓我感到了人與自然的和諧共處。」不少帶孩子來這裡的家長如是說。
校園內藏著微縮動物園
走進綠園,第一眼看到的,便是池塘裡嬉戲的兩隻大白鵝和兩對鴨子。在池子的南邊搭著一個窩棚,看到有人靠近,裡面躥出一隻精神抖擻的大公雞,警惕地踱著步子。
轉過水池,便是山羊、綿羊、兔子和小狗的窩了。小狗半閉著眼,慵懶地躺在窩邊堆積的葉子上,聽到腳步,它抬抬眼皮,繼續打著瞌睡,即使隔壁五隻羊啃樹葉的動靜也沒有打擾到它。而在羊圈邊,便是兔子們的樂園。
五六隻比巴掌稍大的白色小兔子正在吃著工作人員剛剛放進窩裡的樹葉和圓白菜。距離它們不到一米放著一隻單獨的籠子,裡面關著一隻棕色的大兔子,看到有人過來,大棕兔一點兒也不認生,湊過來一個勁兒地聞。
在池子的東側,還有兩個近兩米高的大鐵籠,一個養著鴿子,另一個則養著一窩雉雞。最招人的是位於池子西側一個用鐵絲網圍起來的小窗口,裡面的暹羅貓、英短、折耳貓看到有人趴窗戶,便從打開的玻璃窗裡踱步而出,它們伸個懶腰後又不慌不忙地回到屋子裡繼續睡覺……和小貓們住在一起的,還有一對依偎在一起睡覺的龍貓和一箱熱帶魚。
遊客大部分是小朋友
每天下午五點過後,是幼兒園的放學時間,會有不少小朋友跑到這裡來跟小動物們親密接觸。
「小兔子,你在跟我說什麼呀。」儘管風很大,可3歲的童童仍然趴在兔子的籠子邊,向裡面張望。他的奶奶告訴記者,孩子特別喜歡小動物,每天從幼兒園出來的時候都會到這裡玩一會兒再回家。天氣好的時候,老人還會給童童準備一些胡蘿蔔條,方便他餵兔子。
「這兒挺好的,我們也不用跑動物園就能看小動物,還可以投喂。」家長們告訴記者,周末的時候,來綠園餵動物的小朋友們更多。整棵的白菜,成捆的青菜,仔細切成小條的胡蘿蔔、小火腿腸兒……都是孩子們和小動物親密的法寶。
這些動物大多是被棄養的
這些動物們是哪兒來的呢?北京師範大學綠化保潔部經理楊克強告訴記者,在上世紀五十年代,學校就有綠園了,是給校園綠化和道路清潔的工作人員辦公和住宿的地方。兩年前,楊克強和同事們去兄弟院校交流的時候,發現房山的一所學校裡養著黑天鵝和幾隻綠頭鴨,他便要來了幾隻鴨苗,放到綠園的水池子裡。鴨子的到來,讓原本寂靜的小池塘熱鬧了不少。看到池子裡有小鴨子,一下子招來了與綠園一路之隔的幼兒園小朋友。再後來,有的小朋友將家裡養大的鴨子、小雞、小鵝也送了過來。「畢竟住樓房,這些動物長大了,肯定不方便。」
再後來,送小動物的家長越來越多。「有時候晚上孩子們和動物們玩完後,地上就會多出一隻裝著小動物的籠子。」楊克強說,原先綠園裡經常能看到一隻小流浪貓。工人們看著它可憐,便拿來剩飯剩菜餵給它,貓漸漸地也不怕人了,在綠園安了家。看到有小貓入住,學校裡出國的、去外地的,因為要小孩不能養動物的師生們,便紛紛將無法養在家裡的貓咪送到了這裡。
落葉被拿來用作飼料
「叔叔,為什麼你這裡的羊是四條腿走路,電視裡的卻是兩條腿走?」楊克強啼笑皆非地告訴記者,「在孩子的世界中,他們如果總是接觸電視、平板電腦什麼的,缺乏跟大自然的接觸,就會產生認知的錯誤。」這也給了楊克強一些啟發,於是在小動物的籠子上,會掛著它們名字的標籤。
動物多了,去哪兒找飼料餵也成了綠園工作人員們面臨的問題。這時大家想到了循環利用,北師大校園裡的樹多,秋天的時候如何處理落葉問題,羊和兔子們便有了用武之地。
樹葉被收集之後,經過晾曬處理,被拿來當作飼料。雖然味道不及孩子們給的青菜胡蘿蔔可口,可是羊和兔子們依然吃得津津有味。處理了落葉,小羊小兔們排出的糞便還被拿來發酵作為肥料,循環利用。「從某種角度上看,這些小動物們也為北京的環保出了把力。」
來源:北京日報客戶端|記者 李環宇
編輯:匡峰
流程編輯:洪園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