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年前,趙青青初出大學校門,以教師的身份進入北園小學時,門口處的海棠樹花開正豔。
6年後,她所教的第一屆學生即將小學畢業,她將班裡60位孩子所寫詩詞集結成冊,以「小海棠」為書名,出版《詩文集》,意欲作為畢業禮物贈給孩子們。
此舉,於她,是身為教師的夙願之一,於孩子們,是中國傳統古體詩深植內心的搖籃。
「一位故友」引傳承萌芽
趙青青1986年出生,研究生就讀中國古詩文方向。與諸多同齡人不同,她的日常讀物是繁體版《古文觀止》,日常愛好是「寫詩」,且多為古體詩。對於中國漢字文化,是事業,更是興趣。
自2016年起,她開始在自己的語文課堂上開設古文課,引導學生寫詩。迄今為止,全班60個孩子,已作詩近200首,她甄選其中140首,收錄在冊,按其主題分「春夏秋冬」「梅蘭竹菊」「遊玩攬勝」「化文為師」「花月風雪」和「一位故友」章節,綠色封面,冠以《小海棠詩文集》之名,小小書冊,甚有意趣。
問及原因,趙青青提到「一位故友」佳玥,她稱其為自己的「小知音」。研究生期間她曾是佳玥古文家教老師。「彼時,她還是一名五年級小學生,已經閱覽中國古詩詞,並有著極濃厚的興趣。」趙青青回憶,當時的自己,驚嘆於一個孩子對古詩詞的悟性和精準感受,同時向未成年人傳播傳統文化的想法開始萌芽。
古詩表稚子之情懷
入校為師後,趙青青稱自己「很幸運」,因為這一屆學生她從一年級帶至六年級,看著孩子們一點點成長起來。
四年級一節語文課上,正在講解一篇課文《鄉下人家》。她把其中四句頗有韻味的句子各加一個字後,隨即成為一首小詩,念給學生們聽。「我記得孩子們眼神裡的驚奇和興趣,他們能清晰地感受到漢語言的魔力,這讓我十分振奮。」趙青青說,那是孩子們的首堂「古文課」。
之後兩年,每有機會,她就給學生說起中國的古代文化,通過短小精悍的古文故事培養孩子們的語感。「他們的小腦袋裡有很多東西,比我們想像的多得多,只是需要有人開發出來而已,詩詞,便是一種途徑。」趙青青說。
以「春夏秋冬」章節為例,與成年人相比,孩子們詩中的春夏秋冬簡單稚嫩很多,他們的靈感有的來自細心觀察,有的來自書中的插畫,還有的來自自己的想像。一個孩子寫「春」:「春雨悄然至,一夜落花紅。」趙青青說,「在家長會上,我把學生們寫的詩給家長們看時,他們都無比震驚,應該是從未想過自家孩子會有這般情懷。」
海棠精神 予人為貴
對於詩集名稱,趙青青稱「海棠扶窗有詩來」,因學校門口的海棠樹,是北園小學的象徵物之一。自建校起,它便以獨有姿態立於此,儘管不及一旁梧桐樹高大,卻不失風骨。每次上課,開窗即可看到其枝繁葉茂。
加之《詩經·衛風·木瓜》有詩曰:「投我以木瓜,報之以瓊琚;匪報也,永以為好也!投我以木桃,報之以瓊瑤;匪報也,永以為好也!投我以木李,報之以瓊玖;匪報也,永以為好也!」詩中的「木瓜」「木桃」「木李」均屬海棠類植物,它們被予以「付出回報」之意。
而詩集得以成冊,是一位學生家長自發排版,另一位家長負責印刷而來,均為自願。對此,趙青青很是動容。她稱,知華夏文明之璀璨,承先人之志,啟後人之思,擔中華文明復興之重任,此乃其對學生與家長之回報。
(記者 張雙雙 攝影 劉振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