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說什麼是我們終身學習的地方,那一定是博物館、美術館了,短時間內去看可以解決一些小問題,長期關注就能悟出其中的門道,倘若潛心研究,便能探索出這一領域的許多奧秘,這是一個不斷反芻的過程。跟志同道合的人一起在這裡研學,也是一種生命的成長。
自從去年9月26日市博物館新館開館以來,慕名參觀的外地遊客和平涼市民絡繹不絕,共接待參觀遊客37.8萬人次,創造我市文博旅遊的紀錄。人們印象中嚴肅的博物館,何以成為網紅地?
8月1日,來市博物館參觀的白銀遊客李志龍一大早就帶著家人來逛博物館。
「博物館是了解一個地方文化的最佳所在,每去一個地方,我都會去它的博物館。」李志龍說。「說實話,這是我見過最好看的博物館,感覺很上檔次,陳列很講究,各個時代的文物讓人大飽眼福。讓我印象最深的是漢代八乳四神博局紋銅鏡,上面有青龍、白虎、朱雀、玄武、禽鳥、瑞獸等,讓人嘆為觀止。我聽講解員說市博物館共收藏有歷代銅鏡200多面,真想都見識見識。」
為提升博物館文物資源社會開放廣度和展示利用水平,充分挖掘館藏文物地域特色,市博物館新館開館之際推出了《隴寶涇華——平涼歷史文化陳列》《涇河激浪——平涼革命歷史陳列》兩個基本陳列,《道源崆峒——道文化陳列》《漢風藏韻——佛像藝術陳列》兩個專題陳列,《翰墨遺香——館藏書畫精品展》《黃土魂——蔣志鑫捐贈繪畫作品展》兩個臨時展覽,展出面積近11000平方米,展出文物996件,全方位、多角度講述了平涼故事,展現了平涼風採。
開館以來,引進了故宮博物院《錦英瑞彩——宮廷琺瑯器精品展》、甘肅省博物館「國寶省親」展覽系列《回家過年——平涼出土文物精品展》《飛天神韻·莫高精神——敦煌石窟文化藝術展》《隴中翰墨·涇渭流韻—定西館藏書畫精品展》4個臨時展覽,邀請原故宮博物院院長單霽翔和敦煌研究院院長趙聲良在「市委大講堂」舉辦了《文化的力量——讓文化遺產資源活起來》《飛天神韻·莫高精神》專題講座,贏得了廣大觀眾和業界同行的廣泛讚譽。
來自平涼二中的學生來博物館開展研學。在講解員細緻生動的解說中,在好奇發問、耐心解答的互動交流中,孩子們熱愛優秀傳統文化的樸素情感和對歷史文明探索的強烈興趣被激發起來了。一名學生說「我最喜歡陶瓷器展品了,每個時代的器形都不盡相同,讓我看到了歷史的變遷和人的思想演變,真有趣。這是課本上永遠都無法獲得的,今天真是受益匪淺!」參觀結束後,學生們紛紛在博物館留影合照,意猶未盡,流連忘返。
研學遊是一種研究性學習和旅行體驗相結合的校外教育活動,將遊客的所學、所遊、所思充分融合在一起,有「行走的課堂」之譽。 當前,文旅融合大勢下,博物館是「以文促旅、以旅彰文」的重要場所。因此,它的重要性不可忽視。
市博物館堅持「藏品立館、人才強館、學術興館、社教活館」的辦館理念,廣泛開展社會宣教活動,積極引進陳列展覽,創新舉辦文物活化展示,全力推進文物科技保護,各項工作齊頭並進、多點開花,事業發展蒸蒸日上、形勢喜人。
據介紹,新館開館以來,市博物館充分發揮愛國主義教育基地和中小學生研學旅行基地功能,重點圍繞「國際博物館日」「文化和自然遺產日」、清明、「五一」、中秋、國慶、春節等重大節慶假日,面向全市、縣及周邊地區各職業院校、中小學、幼兒園以及各類培訓機構學校開展研學旅行150餘次,舉辦以社教品牌「博樂園」、「博古知新學堂」為主的青少年教育活動62場次,舉辦以社教品牌「博遊記」為主的「行走中的博物館」外宣活動45場次,發放各類文物普法宣傳資料上千餘份;接待黨政機關及旅遊團體千餘批次,新館開館以來免費講解千餘場次,真正將傳播歷史知識,弘揚傳統文化的職責和使命落到了實處。
除了市級、縣級博物館,還有一個鄉村博物館,也成為研學遊基地。
分文物古蹟展區、農耕文化展區、農耕生產用具展區的崆峒區安國油坊博物館將5000年的文明次第展開,帶給人持久的震撼。
安國境內的遺蹟遺存豐富,東溝遺址和其它遺址出土了仰韶文化、常山下層文化、龍山文化、寺窪文化、齊家文化的陶器。在展廳,可以看到部分文化形態下的陶器。
有一種特別典型的器型吸引著每一個進入展廳的人,那就是雙耳罐器口對稱的馬鞍形陶器,被考古界命名為寺窪文化安國式。這也是迄今為止,在平涼境內發現的年代最早的以地名命名的一種文化器型。
「在這裡學習,收穫非常大。」研學遊學員張玉龍感慨道。
而去年開館的市美術館也是研學遊中的熱門之地。濃鬱的翰墨馨香讓人如沐春風。
市美術館通過舉辦2019年「交響絲路·問道崆峒」平涼崆峒文化旅遊節系列活動之中國書畫名家精品展、中國書畫名家筆會、第四屆「平涼畫家畫平涼」美術大展,北京、平涼畫家學術交流暨新中國成立70周年平涼市美術創作研討會、慶祝新中國成立70周年「一帶一路」沿線城市武威美術書法交流展(平涼)、「不忘初心 牢記使命」單國棟藝術之路全國巡展暨向建國七十周年獻禮展(平涼站)、林中陽書法作品捐贈儀式、「聚力新徵程、奮進新時代」平涼市政協慶祝新中國暨人民政協成立70周年書畫攝影展等活動,打造有溫度的「美術館」,引導更多的市民遊客去欣賞、喜歡藝術,使之成為平涼文旅融合發展的標誌性場館。
「市美術館展館通過策劃舉辦多種形式的展覽,美術知識培訓、對外藝術交流、學術講座、主題輔導、組織創作等多種形式,打造藝術工作者之家,為他們營造一個藝術交流研學的平臺,不斷提高視界,並通過面向不同層次、不同年齡、不同職業的觀眾開展活動,形成面向社會公眾全面開放的審美教育課堂。」市文化館館長王頂和表示,美術館的開放從某種程度上加強了全市美術創作能力,不斷的研學交流使平涼美術工作者呈現出作品水平一片向好的勢頭。在今年抗疫期間,共徵集抗疫主題美術作品160餘幅,作品以專輯形式在微信公眾平臺陸續發出,共發布16期,大家以畫筆鼓舞士氣,傳遞真情,匯聚力量,受到了社會廣泛好評。
串珠成鏈,風光無限,我市多個博物館、美術館,為廣大市民提供著高質量的精神食糧,潤澤著這片土地千年不絕的文脈。
平涼日報全媒體記者 柳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