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晚22:00《這就是中國》和張維為一起談談中美「新冷戰」

2020-12-13 騰訊網

近日,美國的一些政治人物對中國的言行充滿了「新冷戰」思維,同時也暴露了戰疫潰敗、種族矛盾暴發、經濟嚴重衰退等讓美國「心亂」的種種情況。究竟為什麼會產生這種「新冷戰」思維?美國會不會、能不能對中國發起「新冷戰」?今晚22:00,東方衛視電視思想政論節目《這就是中國》即將播出第七十四期,本期節目的主題是「中美新冷戰?」。主講人張維為教授將攜手復旦大學中國研究院副院長範勇鵬教授,共同剖析美國想要挑起這場「新冷戰」背後的原因。

「美國外交關係委員會主席理察·哈斯不久前在《華盛頓郵報》上發表文章,對蓬佩奧這個演講予以強烈的批評,他認為,蓬佩奧正試圖讓美國走上一條註定失敗的道路。『我們沒有能力決定中國的未來,更不用說改變它』。」「中國發展成功的一條重要經驗就是一定要準確地把握自己所處的時代,時代的大潮,然後順勢而為。中國人做事情講究『道』與『術』的關係,講究『不謀全局者不足以謀一域』。我們總是先把時代大潮搞清楚,在把握這個『道』的基礎上來推動『術』。」首先,張維為教授將通過特普朗政府的一些高管在6月以來發表的講話,指出美國目前的「心亂」。同時,張維為教授還將分析西方各界對美國想挑起「新冷戰」的不同看法,並站在中國人的視角從「逆歷史潮流而動」、「張冠李戴」、「自不量力」三大原因預測美國如發起「中美新冷戰」,可能得到的結果。

在圓桌討論環節,張維為教授和範勇鵬教授還將為觀眾解讀「冷戰」的概念,並討論在美國要執意發動「新冷戰」時,我們可以從冷戰的那段歷史當中學到什麼。今晚22:00敬請鎖定東方衛視,與張維為教授和範勇鵬教授一起談談美國挑起的這場所謂的「中美新冷戰」。

今晚22:00

思想政論節目《這就是中國》

講中國故事 講我們的故事

強勢關注

相關焦點

  • 今晚22:00《這就是中國》和張維為一起談談中國北鬥如何創新前行
    今晚22:00,東方衛視電視思想政論節目《這就是中國》即將播出第七十六期,本期節目的主題是「中國北鬥 創新前行」。主講人張維為教授將攜手北鬥三號衛星系統總設計師林寶軍先生,分享中國北鬥創新前行的道路,並探討北鬥的成功對中華民族復興的重大意義。
  • 今晚22:40《這就是中國》和張維為一起探討中國如何「西進」
    那麼在如今的國際和國內發展格局之下,我們該如何解讀這一輪的西部大開發呢? 今晚22:40,東方衛視電視思想政論節目《這就是中國》即將播出第七十三期,本期節目的主題是「西進西進」。主講人張維為教授將攜手清華大學國情研究院副院長、清華大學公共管理學院副教授鄢一龍,共同探討西部大開發的執行情況與戰略意義。
  • 張維為《這就是中國》第80集:接軌與不接軌
    11月16日,在東方衛視《這就是中國》第80期節目中,復旦大學中國研究院院長張維為教授和研究員鄭若麟先生一起對我們應該如何對待「與世界接軌」這個概念進行解讀。以下為觀察者網根據節目內容整理的文字稿。 張維為: 2014年的時候,我在上海社科聯做過一個講座。
  • 張維為《這就是中國》第67期:來自西方的反思
    7月26日,在東方衛視《這就是中國》第67期節目中,復旦大學中國研究院院長張維為教授和中國人民大學國際關係學院副院長金燦榮教授,共同探討西方社會對疫情、國家治理能力的反思。觀察者網整理節目內容,以饗讀者。
  • 張維為《這就是中國》第70集:百年未有之大變局(下)
    8月23日,在東方衛視《這就是中國》第70期節目中,復旦大學中國研究院院長張維為教授和復旦大學中國研究院副院長範勇鵬教授,探討「百年未有之大變局」之下的重重挑戰,觀察者網整理節目內容,以饗讀者。如果我們把過去12年中整個世界所經歷的兩次全球性危機聯繫一起來思考,一次是全球金融危機,一次是這次的新冠疫情危機。在這兩場大考中,中國社會主義制度的表現都大大好於西方資本主義制度。在這個意義上,這次抗擊疫情可能是中美政治制度和治理模式競爭的一個分水嶺。
  • 聽張維為教授講《這就是中國》
    在網上,有一段視頻,是張維為教授在復旦大學2017級新生開學典禮上的一段演講,主題是叫「中國人,你要自信」,點擊量已經過億。今晚,一檔由張維為作為主講人的全新思想政論節目《這就是中國》,將在東方衛視迎來首播。他將在節目中採用「演講+真人秀」的模式,講述中國故事。
  • 張維為:莫雷言論支持香港分離主義和暴力,就要承擔責任
    針對NBA事件,復旦大學中國研究院院長張維為教授10日指出,任何一個國家的言論自由都有一個度,莫雷的言論客觀上支持了香港的分離主義、血腥的街頭暴力以及西方人非常忌諱的煽動仇恨行為,他要為此承擔責任。 他同時強調,「言論自由」本身並不是引起中國民眾憤慨的對象,而是莫雷和NBA總裁肖華在縱容和支持香港的分離主義和街頭暴力,讓普通老百姓不能接受。
  • 張維為《這就是中國》第七期:中國表現出來的一切,絕不是西方簡陋...
    她今天所展現出來的這一切,絕對不是一些簡陋的西方話語所能描述的。」 近日,東方衛視政論節目《這就是中國》持續熱播。每周一21:30,復旦大學中國研究院院長張維為教授都會在節目中結合自身經歷,從國內外熱點、難點問題切入,系統闡釋中國模式的優勢和先進性。
  • 張維為《這就是中國》第69期:變局中的中國策
    8月7日,在東方衛視《這就是中國》第69期節目中,復旦大學中國研究院院長張維為教授和資深政治學者寒竹先生,共同探討如何用「中國就是一個世界」的概念解讀中國。觀察者網整理節目內容,以饗讀者。張維為:新冠肺炎疫情襲來,用中國標準看外部世界,很難樂觀起來。
  • 張維為《這就是中國》第58期:探索新型民主
    不是美國民眾不想參與或影響決策,而是這些民眾和高度組織起來與代表特殊利益的遊說組織相比,他們的力量實在是太渺小了。5月15日,在東方衛視《這就是中國》第58期節目中,復旦大學中國研究院的院長張維為教授比較解讀中國的「人民民主」和美國的「資本民主」。觀察者網整理節目內容,以饗讀者。】
  • 張維為《這就是中國》第二十五期:比較美國夢和中國夢
    當美國的資本力量一家獨大、出賣了美國夢的時候,中國夢出現強勁上升的勢頭。從這個意義上講,今天中國人的眼光已遠遠超出美國模式。 東方衛視政論節目《這就是中國》每周一晚21:30持續熱播。每期節目中,復旦大學中國研究院院長張維為教授結合自身經歷,從國內外熱點、難點問題切入,比較中西文化,建構中國話語。 在7月7日的第二十五期節目中,張維為教授比較了美國夢和中國夢的差異。
  • 思政課 | 這就是中國【84】張維為、金燦榮:對話斯蒂格利茨
    《這就是中國》主講人、復旦大學中國研究院院長  張維為東方衛視出品復旦大學中國研究院>觀視頻工作室、觀察者網聯合支持思想政治理論節目《這就是中國》 在本期節目中,主講人張維為教授攜手中國人民大學國際關係學院副院長金燦榮教授,圍繞這一場解讀當下、展望未來的對話,了解嚴峻的「美國真相」,探討了美國能否推動政治體制改革等問題。
  • 張維為《這就是中國》第61集:美國抗疫失敗的背後
    這個國家已經變了,變得我不認識了,我覺得可能要對中國、對美國,重新評估。」6月15日,在東方衛視《這就是中國》第61期節目中,復旦大學中國研究院院長張維為教授和中國人民大學國際關係學院副院長金燦榮教授,共同剖析美國抗疫失敗的種種因素。觀察者網整理節目內容,以饗讀者。
  • 張維為:有些人在網上黑自己的國家,我覺得這很不公道
    本屆論壇的主題是「開放創新的亞洲,繁榮發展的世界」,在全球貿易保護主義特別是中美貿易戰的背景下,中國提出這樣的倡導,其中深意不言而喻。 在論壇首日,復旦大學中國研究院院長張維為教授做客央視博鰲亞洲論壇新聞中心,從自己的親身經歷出發,談了談自己對中美貿易戰、中國發展變化的感想。
  • 復旦教授張維為:莫雷言論挺"港獨"暴力 要承擔責任
    張維為總結道,所以今天用言論自由的藉口來為NBA負責人的錯誤言論辯護,顯然是站不住腳的。而長期與蘇聯冷戰,使「共產黨」在美國和西方很多國家成為一個敏感詞,一個人說共產黨好,說中國好,往往就被西方國家和西方媒體打入另類。「我在《這就是中國》節目裡多次講過,西方今天最缺少的就是中國人的『實事求是』精神,缺少一種真正理性的精神。」
  • 張維為:中國道路及其意義
    此外,別的國家要照搬中國傳統也確有難處,因為中國模式背後是中國自己悠久的歷史和文化傳承,比方說,中國選賢任能的傳統、民本主義的傳統、比較中性和強勢政府的傳統都源遠流長。另外,新中國是通過長達22年武裝鬥爭建立的,1949年之後與美國又有過兩次大規模的衝突,即韓戰和越南戰爭,這些都說明了中國人捍衛自己民族獨立和政治獨立的堅定意志和決心。
  • 張維為《這就是中國》第46期:中國抗疫的世界意義
    2月24日,在東方衛視《這就是中國》第46期節目中,復旦大學中國研究院院長張維為教授和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公共衛生學院副教授蔡雨陽,共同討論中外模式在應對突發疫情中的一些做法,以及各個國家在公共衛生體系建設方面的情況。為響應防疫號召, 本期節目為現場無觀眾錄製。觀察者網整理節目內容,以饗讀者。】
  • 該如何看待張維為和金燦榮其人?
    張維為張維為教授除了學歷高,著作等身,年輕時曾擔任過鄧小平的翻譯。他的多部著作都暢銷國內,甚至被黨和國家領導人推薦給了外國嘉賓,可見實力不俗。他個人的在國內的爭議也很大,被媒體蓋以御用文人稱號,說話多有娘氣,給人以陰柔有餘而剛猛不足,其人其言莫不如此,社長按個人理解匯總為以下幾個方面,談一點個人看法!
  • 陳兼:冷戰期間中美對立何以走向緩和
    美國對中國認識的這種變化,是否影響了冷戰期間中美關係的整個進程?陳兼:確實如此。從表面上看,中美在朝鮮的直接軍事對抗造成了兩國全面敵對關係的深化;但與此同時,韓戰及之後美國冷戰全球戰略出現了「東亞錯位」的現象:儘管冷戰的邏輯重心在歐洲,但美國軍事部署的重點卻在東亞。這不僅改變了冷戰的走向,也反映出了美國對中國認識的一些深層次變化。
  • 中國防長談中美關係:不是冷戰時期美蘇關係
    原標題:中國防長談中美關係:不是冷戰時期美蘇關係,也不是遏制與反遏制關係    新華網北京4月8日電(記者王慧慧、熊爭豔)國務委員兼國防部長常萬全8日與來訪的美國國防部長查克·哈格爾共同會見記者時表示,中美關係不是冷戰時期美蘇關係,也不是遏制與反遏制關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