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武夷山之前,對其山水領略甚少,而對茶印象極深。一則近年縣裡農田開發,「福鼎大白」是引進最多的茶品之一。二則朋友從閩歸來,饋贈之物多為名茶——「大紅袍」。
「黃山歸來不看山,九寨歸來不看水」。不盡然。山固然美,水固然秀,但各處的風景,「橫看成嶺側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美妙如何,在於山水自然,在於觀者心境,在於感悟境界。
山水之美,美在特質,美在底蘊。武夷山便是。導遊說,武夷山有三不高:「人不高,樓不高,山不高」。瞅瞅導遊,竊笑。
「山不在高,有仙則靈」。蓬萊之境,仙人一定歡喜。來武夷山最早的仙人是誰?恐怕是彭祖,「武夷」兩字,便是極好的佐證。
武夷山之美,美在秀奇。三十六峰,九十九巖。巖峰聳立,秀拔奇偉,山巒疊錯,群峰連綿。
走近靈巖,觀其形,壁立如屏。進其內,巖頂撕開一線口,極似利斧所致。光線黯然,僅一線冥冥天光。時至陽春,卻感冷風嗖嗖,肌骨透涼。路愈行愈窄,窄至心寬體胖者,不能前行。愈行愈險,險至心臟不好者,或老人稚童不能穿行。好在遊人如織,前胸貼後背,能感彼此氣息。於是呼朋喚友,攜手前行。攀至巖頂,洞門大開,赫然明朗,甚有絕處逢生之感。
再行山路,過雲窩,進茶洞,觀碧水丹山,聽山壑流泉,陶然良辰美景,忘俗事之煩憂。轉登天遊峰。徐霞客說:「其不臨溪而能盡九曲之勝,此峰固有第一也。」天遊峰獨出群峰,陡壁萬仞,是武夷第一險峰。一路攀爬,香汗淋漓。在天遊峰一覽亭,憑欄四望,可見九曲蜿蜒,竹筏輕蕩,雲海茫茫,春意盎然,頓覺疲勞盡除。竟學古人,發幽情,口佔一絕——
神工鬼斧鑿天峰,
漫捲巖巒踞半空。
雲海瓊宮凝九曲,
蓬萊玉景豔蒼穹。
——《武夷山天遊峰》
在武夷,登山,玩水、品茶,是固定的旅遊項目。人云:「不坐竹排,等於白來」。我們當然不會白來。艄公是位年青人。一上竹筏,就要「陽光(小費)」,說,「有了陽光才燦爛(講解)」。「陽光」自然不會少給,只是不太「燦爛」。我覺得。滿路的「葷話」,攪髒了澄碧的溪水。怪不得艄公,眾口難調,我缺少「娛樂精神」罷了。兀自欣賞美景,用眼睛,用心靈。
清澈的溪水是武夷山的靈魂,自西向東,流淌自如。棹舟溪上,就像置身於畫中。天氣極好,心情亦極好。時而與友人抔水相戲,時而靜賞兩岸青峰。觀摩崖石刻,千年懸棺。若有所思。九曲十八彎,山繞著水,水抱著山,山水相依,就像深情伴侶,不離不棄。溪水深淺有度,深不見底,淺可觀河底光滑的鵝卵石,或水中嬉戲的遊魚。水流看似平緩,卻處處暗藏漩渦。如生活。歸來以小詩記之。
漣漪九曲動蓮舟,翠縷霞煙入眼眸。
曲曲丹山迴旋轉,峰峰碧水抱還流。
沐風巖骨多詩意,飲露溪茶富景幽。
疑是仙人臨勝地,不知身在畫中遊。
——《七律•九曲溪竹筏漂流》
對於茶,我是極愛,每日啜之。紅茶、綠茶、花茶、功夫茶……樣樣兼容。春天喝綠茶,夏秋喝花茶,冬天喝功夫茶,大多如此,偶有交錯。連橫在《雅堂筆記.茗談》記道:「一杯為品,二杯為飲,三杯止渴。」我未達「品」之境界,只滿足身體需求。每日玻璃杯,十杯八杯。偶爾裝斯文,用紫砂壺泡茶,小杯啜,與三五朋友閒聚雅談;或獨自在家,邊飲茶,邊看書,感覺極美。
與「大紅袍」相遇,是近兩年的事情,拜朋友所賜。初見之,並不喜歡。其外形緊結,色澤綠褐,沒有綠茶輕盈飄逸。但泡之,湯色澄黃,清澈豔麗,蘭香四溢。活而清,甘而香,泊人心魂,歡喜之至。江南綠茶,泡二三遍,寡淡無味,「大紅袍」泡七八遍,茶味依然香醇。這亦是「大紅袍」的可愛之處。
原以為「大紅袍」只是一種茶名,到過武夷後,方知有誤。「大紅袍」是武夷茶之概稱。武夷茶品種甚多,品質各異。《績茶經》記載:「武夷茶在山上者為巖茶,水邊者為洲茶。巖茶為上,洲茶次之」。吾縣之茶,品牌雜七雜八。作旅遊商品,應學武夷,獨豎旗幟。
「大紅袍」名氣之大,大得理所當然。特質的地形地貌,撲朔迷離的歷史傳說,「鬥茶」、「制茶」的人文雕塑,鋪天蓋地的現代廣告,連老謀子也來湊熱鬧,導演什麼「印象大紅袍」,每日上演,票價不菲。賈平凹也來秀一把,作《大紅袍茶樹記》,刻於碑上。曰:「山是九龍寨,倚天獨石,半壁之間,有巖如線,……西邊忽一石層,款款下傾,變成臂狀如層線收握,落土為掌,長出六株茶樹,……」武夷人真是高明,把旅遊文化和旅遊產品做到極致,誰不愛?
愛武夷,愛其山水茶,愛三者渾然一體,愛到心靈深處。在中華茶博園一隅,見鏤空扇形匾牌,上寫道:「武夷山水一壺茶」。想想,極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