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南也是中國人最熟悉的國家之一。這個國家領土面積比日本小一點點,日本約38萬平方公裡,越南是32萬平方公裡,人口也比日本少一點,有9550萬,還沒有過億。如果只看面積和人口的話,越南的規模跟日本相差無幾。但很多人可能不知道,日本很早就是在越南最大的投資來源地。
除了日本之外,曾經「亞洲四小龍」,即新加坡、韓國、中國臺灣、中國香港也是越南最大的幾個投資來源地。根據2018的數據,人口不到1億的越南全年共吸引了355億美元的投資。而作為東南亞最大經濟體,2.6億人口的印尼僅吸引到120億美元投資,幾乎只有越南的三分之一。這一方面說明越南吸引力之強,另一方面也能看出日本及「亞洲四小龍」對越南的「支持力度」之大。這不免讓人想到一個問題:越南這是要成為下一個「亞洲小龍」的節奏嗎?
很顯然不是的。我們不妨先回憶一下當年「亞洲四小龍」是如何發家的。一句話講,就是「利用發達國家向發展中國家轉移勞動密集型產業的機會,積極吸引外國資金和技術」。這裡面有兩個要點,即「資金」和「技術」。但是,如今的日本和新韓臺港顯然是不可能給越南轉讓技術的,頂多就是投入資金。要知道,中國大陸以14億人口的市場為談判籌碼,都難以讓發達國家轉讓技術。越南就更沒有向這些國家要技術的籌碼了。
誠然,這幾年越南的經濟增速很搶眼,但並沒有達到「亞洲四小龍」和中國大陸在各自「經濟奇蹟」時期的峰值,甚至也沒有超過越南自己在巔峰時期的增速。韓國漢江奇蹟時期,經濟增速多年在10%以上,最高飆到14.5%。中國改革開放後,經濟增速也曾多年在10%以上,最高飆到15%。越南去年的GDP增速是7.08%,超過中國,但其實越南經濟增長的巔峰是上世紀90年代,增速在8%到9%之間。也就是說,縱向對比的話,越南跟世界上大多數國家一樣,經濟增速總趨勢是放緩的。
事實上,不要說越南了,任何一個國家在空有資金而沒有技術支援的情況下,都是很難複製「亞洲四小龍」的。「亞洲四小龍」很大程度上就是靠「站在巨人的肩膀上」才有今日的地位的。是美日歐在產業轉移的過程中主動降低了技術轉讓的門檻,甚至主動轉讓了一些相對落後的技術。但時至今日,這些相對落後的技術仍然是「亞洲四小龍」賴以生存的根本,他們是不可能轉讓的。
如今再指望靠先發國家的「產業轉移」來實現經濟奇蹟,是很幼稚的。其實在「亞洲四小龍」崛起之前,世界上也註定只有少數幾個國家能分享到產業轉移的紅利,因為整個市場蛋糕就那麼大,不可能給全世界的發展中國家一起分享。現在發展中國家想要取得真正的經濟奇蹟,唯有自力更生一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