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現敦煌千年藏經洞的王道士是莫高窟的功臣還是罪人?

2020-12-19 夜讀史書

莫高窟坐落在河西走廊西端的敦煌,它始建於距今1600多年前的十六國時期。據《李克讓修莫高窟佛龕碑》中的記載,公元366年,一位叫樂樽的高僧途徑敦煌。當時正是傍晚時分,樂樽想找個地方歇腳,可沒想到當他抬頭四顧的時候卻忽見此地的三危山上金光燦燦,如現萬佛。於是樂樽便決定在敦煌落腳,並在三危山對面的陡坡上開鑿了第一個佛洞石窟。在樂樽的宣傳和帶動下,這裡很快就成為了遠近聞名的聖地,在長達數百年時間裡,上至王侯將相,下至平民百姓,都紛紛出資在這座陡坡上開鑿新的佛洞石窟。原本冷冷清清的莫高窟就這樣被建設成為了千佛洞。

由於朝代更迭以及疆域變化等原因,莫高窟在元朝以後就逐漸被冷落,直到清朝乾隆年間在這裡重新設立了敦煌縣,莫高窟才再次進入人們的視野中。

到了晚清時期,清政府內外交困,自然無暇顧及文物保護問題,莫高窟再一次受到了冷落。當時有一位叫王圓籙的道士雲遊至此,也不知是出於什麼原因,王道士竟然成為了這一昔日佛教聖地的當家人。

王道士對莫高窟的價值知之不深,但他還是憑一己之力儘可能對莫高窟進行維護。1900年5月26日,王道士在對莫高窟洞窟進行清理維護的時候,意外發現在一處洞窟後面還隱藏著另一個洞窟,這便是後來享譽中外的敦煌莫高窟藏經洞。

藏經洞內藏有從公元4世紀到公元14世紀的各種佛教經卷、歷史文本、絹畫、刺繡、法器等文物5萬多件。如果把莫高窟比喻成是中國歷史文化遺產王冠的話,那麼藏經洞無疑就是王冠上的明珠。王圓籙道士的名字也因這一發現被永遠載入了史冊。

不過對王道士來說,發現藏經洞卻未必是一件好事。餘秋雨在《文化苦旅》的開篇就寫到了王道士和莫高窟,並痛斥王道士是敦煌石窟的罪人。這究竟是怎麼一回事呢?

王圓籙道士照片

原來藏經洞被發現後,很快就引起了不少歐美考古學者、漢學家、冒險家的高度關注。他們就像聞到血腥氣味的鯊魚一樣紛紛來到中國,忍受著舟車勞頓趕至敦煌。這些人以極低價格從看護藏經洞的王道士手裡買走了大量價值連城的經卷、絹畫等文物。這些中華民族的無價之寶就這樣流失海外,成為外國博物館中的珍貴展品。

文物流失海外對於每一個中國人來說都是個沉重的話題,王道士作為當時莫高窟的守護者不僅沒有守護好這些文物,還主動參與文物買賣,這就難怪餘秋雨在《文化苦旅》中寫出痛心疾首的文字了。那麼王道士真就像《文化苦旅》中所說的那樣是一個十惡不赦的罪人嗎?其實也未必。

王道士雖然對歷史文物的價值所知不多,但任何一個有腦子的人都會知道藏經洞中的藏品絕不普通。事實上,王道士在發現藏經洞後,第一時間就跑到了敦煌縣城找縣令嚴澤匯報。為了證明藏經洞中物品的特殊性,他還取了兩卷經文給嚴縣令看,可沒想到這位嚴縣令是個蠢貨。如此重要的藏品在他眼中竟然成了發黃的廢紙。

後來敦煌縣令換人,王道士再次跑到縣城找縣令談藏經洞的事。這次新來的縣令汪宗翰倒是個識貨的行家,可他職權有限,只好先將這一重大發現向上面匯報,並要求王道士看好藏經洞。然而晚清時期的朝廷已自顧不暇,哪有空管文物保護工作。再加上當時各級部門相互推諉,誰也不願意承擔分外的工作,因此莫高窟藏經洞的事情很快就又沒了下文。

1907年,一位叫斯坦因的英國學者遠渡重洋來到敦煌。他的目的很明確,那就是要將敦煌文物帶回到英國。此時離王道士發現藏經洞已過去了七年時間。在斯坦因的軟磨硬泡下,王道士終於放棄了原則,同意讓英國人帶走部分藏經洞中的藏品。「潘多拉魔盒」直到這時才被徹底打開……幾年後,敦煌文化在國外大放異彩,清廷這才意識到這批文物的重要性,開始下令將文物運送至京城保護。結果在運輸途中,又有許多文物遭運輸人員和沿途地方官吏的監守自盜。

值得一提的是,王道士售賣文物所得的錢財並沒有用於個人生活享受,而是全部投入到莫高窟的修繕維護中。因此僅僅從這方面來說,斥責王道士是罪人其實也有點過於苛責。事實上,在當時的歷史環境下,清廷對這批文物不加重視,下面的官員又忙著中飽私囊。王道士只是一介草民身份,要求他將整個莫高窟保護得盡善盡美,那簡直是一件不可能完成的任務。王道士發現藏經洞是功,後來導致大量文物流失海外卻並非他一人之過,甚至他連主要過錯人都算不上。所以即便功過相抵,王圓籙道士的名字也不應該被列入到歷史的恥辱柱上。

參考文獻:《文化苦旅》、《斯坦因西域考古記》

相關焦點

  • 守護著敦煌莫高窟的王道士是罪人嗎
    敦煌莫高窟,又稱千佛洞,位於敦煌東南的鳴沙山,它和龍門石窟,雲岡石窟並稱為我國三大石窟藝術寶庫,也是世界上現存規模最大,內容最豐富的佛教藝術聖地。查了資料,越查越納罕,這老道不像是罪人哪?我細細寫來。王道士,本名王圓籙,湖北麻城一農民,原來曾是一小兵,後來信奉道教出家做了道士。道士嘛自然要雲遊四方尋找極樂世界的。一次偶然的機會他來到敦煌,發現了這座石窟,不顧自己是道士的身份在此地居住下來。好啦,這就解決了我的第一個疑問。
  • 我們欠王道士一個公道——參觀莫高窟側記
    ,月牙泉小鎮上有很多比較乾淨的賓館和青年旅社,性價比還是很高的。於是他長期居留此地,是藏經洞的發現者,很長時間內也是莫高窟的守護人。人們知道王道士,大多是因為讀了餘秋雨先生的《道士塔》。在這篇流傳甚廣的文章中,餘先生稱其為敦煌石窟的罪人,他塗毀壁畫、砸碎雕塑,而且貪圖小利,「他從外國冒險家手裡接過極少的錢財,讓他們把難以計數的敦煌文物一箱箱運走。」
  • 敦煌莫高窟藏經洞發現後遇到的那些事兒
    敦煌莫高窟藏經洞發現後遇到的那些事兒莫高窟第17窟(藏經洞)敦煌莫高窟又稱千佛洞,是我國首批世界文化遺產之一。敦煌藏經洞發現於1900年,是莫高窟當家道士王圓籙無意間發現的。1892年,道士王圓籙來到莫高窟。此時莫高窟十分荒涼,崖間上的通道多數已經毀於戰火,一些洞口已經崩塌,底層的洞窟已為黃沙掩蓋,這裡只有一些粗通漢語的喇嘛居住。關於藏經洞的發現過程,有不同的故事。
  • 敦煌莫高窟的歷史演化是怎麼樣的?裡面藏經洞又遭遇了哪些浩劫?
    莫高窟不存在發現一說,它自修建第一個洞窟起,就一直存在於敦煌。莫高窟中唯一能與「發現」掛上鉤的,就是沉睡了八百多年的第十六窟中的藏經洞。敦煌莫高窟的歷史演化說起敦煌莫高窟,大家都是如雷貫耳,他是敦煌著名的旅遊景點。莫高窟,也被稱為千佛洞,位於甘肅河西走廊西端的敦煌。
  • 王道士是導致敦煌浩劫的罪人?真實歷史上的他,不過是個普通人!
    其弟子修建的道士塔約光緒二十三年(1897年),48歲的王道士來到了敦煌莫高窟,從此改變了他平淡普通的生活。王道士雖身為道士,卻盡心竭力地保護佛教聖地敦煌莫高窟,他廣受布施、供奉香火,將所得香火錢用於清理洞窟沙石,有一窟甚至清理了兩年。在窟南區北段,王道士用自己的積蓄,在莫高窟第16窟東側建太清宮道觀,即如今的「下寺」。其實第一個發現藏經洞珍寶的不是王道士,而是他僱傭來抄經發售的敦煌貧士楊果,夏秋兩季進香的信眾很多,於是王道士命令楊果在今第16窟甬道中設案接待香客、代寫醮章。
  • 王道士、敦煌文物和清朝官員
    這時,誰也不會想到在遙遠的甘肅河西走廊最西端的大漠上,竟發現了後來舉世矚目的莫高窟藏經洞,更不會想到以後由此誕生了一門國際性的熱門學科——敦煌學。  發現藏經洞的是敦煌道士王圓籙。也是鬼使神差,誰知道天底下就有這樣的奇事,清理流沙的幫工在洞壁磕了一下菸袋鍋,就磕出一個驚天秘密。王道士雖識字不多,但看到不大的窟洞堆滿了經卷,心裡也是暗暗納罕。
  • 敦煌文物流落海外,王道士被千夫所指,他是否該對這場浩劫負全責
    散文中對敦煌文物流落海外流露出深深的惋惜和痛恨,也描繪出一個愚昧又可恨的歷史罪人的形象——王圓籙。王圓籙是一個道士,負責看管莫高窟。但是他為了很少的錢財,就將莫高窟中的無比寶貴的文物賣給外國冒險家,被一箱一箱、一車一車地拉走。這些文物已經不可追回,如今中國的學者想要研究敦煌的歷史和藝術,也只能向外國人購買資料。王道士成為一個千夫所指的罪人。
  • 是誰掠奪了敦煌莫高窟的寶物?是英國人斯坦因?主要還是家賊難防
    在這裡可以看到中國最壯麗的景色之一的千佛洞,在千佛洞裡有很多壁畫,特別精美,不僅可以欣賞,最重要的是可以通過這些壁畫了解古代社會的日常生活,當然現在只能看到壁畫,可在最初這裡面有上千尊彩塑佛像和三十多萬的藏書,那麼這些東西都去哪裡了呢?
  • 敦煌經卷丟失,王道士應該背鍋嗎?
    並不算誇張,敦煌莫高窟因為有藏經洞,洞裡發現「敦煌遺書」。而「敦煌遺書」的出現,孕育了「敦煌學」。作為最有魅力的地域文化現象,敦煌學曾一度引領世界潮流。這項成就,自非其他石窟所能比擬。根據「大周李君重修莫高窟佛龕碑」記載,前秦苻[fú]堅建元二年(366),沙門樂僔「行腳西遊」來到三危山,忽見金光萬道,狀如千佛,遂發願開鑿佛窟。
  • 馮驥才談敦煌文化搶救:張大千是保護莫高窟功臣
    敦煌藏經洞裡的罕世奇珍  敦煌藏經洞是20世紀中國乃至世界最重大的文物發現之一,同時也是最富悲劇性的。在藏經洞被發現了一個多世紀的今天,歷史已經沒有秘密。然而,我們還是要強調如下的事實:  一、藏經洞的發現者是敦煌道士王圓籙,時間是1900年6月22日。
  • 王道士:身為敦煌千古罪人,卻用一生守護敦煌,我們欠他一句道歉
    可命運總會被歷史催著前進,王道士也許天生就該屬於敦煌,而敦煌的輝煌仿佛也只能通過王道士才能再次耀眼東方。道士自古就有雲遊四方的傳統,王道士也不例外。光緒二十三年(1897年),已入不惑之年的王道士雲遊至敦煌三危山時,偶然間發現了布滿精美壁畫和雕塑的洞窟。驚喜之下,王道士驚呼「極樂世界,乃在斯乎!」
  • 深度聊一下「大美·敦煌」還有你不知道的王道士
    沒有現在的莫高窟,自然也無法成就現在的敦煌了。莫高窟之所以藝術價值高於絲綢之路上大大小小的石窟,最重要的一點就是藏經洞的發現。如果沒有藏經洞,可能莫高窟就跟西千佛洞、克孜爾石窟一樣,美則美矣,但不足以名動世界。藏經洞中有四、五萬件手寫本文獻以及各種文物,絹畫、版畫、刺繡、書法均有幾千件之多。
  • 痛心疾首:敦煌莫高窟藏經洞文物的前世今生
    敦煌地區,石窟眾多,如西千佛洞,安西縣西南榆林河峽谷的榆林窟,當然最出名的還是莫高窟。據蘇瑩輝《敦煌學概要》記載,敦煌城南有一座山,名曰鳴沙山。鳴沙山下有一汪月牙泉,漢朝就有了。鳴沙山往東有條河,把山衝斷,出現了崖壁,朝東。莫高窟就開在這些崖壁上。
  • 敦煌在中國,敦煌學在日本?——莫高窟發生的奇人奇事之十三
    約光緒二十三年(1897)至敦煌莫高窟,在窟南區北段,清理沙石,供奉香火,收受布施,兼四出布道幕化,小有積蓄,乃於莫高窟第16窟東側建太清宮道觀,即今「下寺」。王道士僱敦煌貧士楊某為文案,冬春間抄寫道經以供發售,夏秋間,朝山進香者絡繹而至,命楊於今第16窟甬道內設案,接待香客,代寫醮章,兼收布施,登記入帳。
  • 敦煌莫高窟展現在世人眼前的那一刻,就一步步走向了消亡
    每一次提到敦煌的心情都是敬畏的也是沉重的,敦煌一詞最早出現在《史記·大宛列傳》,在那個風沙漫天的地方有一個千年的世界——敦煌莫高窟,莫高窟也稱為千佛洞,開鑿的第一個洞窟是在前秦時期,大約是366年,莫高窟一共有735個洞窟,壁畫4.5萬平方米,泥質彩塑2415尊,是世界上現存規模最大、內容最豐富的佛教藝術地。
  • 我心中的莫高窟
    飛天,佛教中稱其為香音菩薩,是個會奏樂、善飛舞,滿身散發水果香味 提起敦煌,幾乎所有去過敦煌的人,腦海裡馬上就會聯想起那個漫天飛舞,凌空翱翔,神奇而漂亮的飛天。>坐車前往莫高窟,雙目緊盯著窗外的沙漠高山,深怕錯過莫高窟的第一面。
  • 敦煌莫高窟景點簡介
    莫高窟,又名「千佛洞」,位於敦煌市東南25公裡處、鳴沙山東麓的斷崖上,是我國三大石窟藝術寶庫之一。 莫高窟的藝術特點主要表現在建築、塑像和壁畫三者的有機結合上。莫高窟還是一座名副其實的文物寶庫。在藏經洞中就曾出土了經卷、文書、織繡、畫像等5萬多件,藝術價值極高,可惜由於當時主持莫高窟的王道士愚昧無知,這些寶藏幾乎被悉數盜往國外。現在莫高窟對面的三危山下,由敦煌研究院承建了敦煌藝術陳列中心,仿製了部分原大洞窟,使遊客在莫高窟的觀賞內容更加豐富多彩。
  • 敦煌莫高窟,觸摸歷史的滄涼
    敦煌坐落在河西走廊的西端,莫高窟為敦煌北窟群。敦煌以其精美的壁畫和塑像聞名於世。 莫高窟,也稱千佛洞,居中國四大名窟之首。它始建於前秦時期,歷經十六國,北朝、隋、唐、五代、西夏、元等歷代的興建,形成了巨大的規模,也是世界上最大、最豐富的佛教聖地——就其藏經洞一項就發現五萬多件文物。在這些奪目的壁畫背後,敦煌度過了它不凡的歷程。自藏經洞被王道士無意間發現以後,鮮為人知的莫高窟又一次回到人們的視野,還吸引了許多西方的考古學家及探險者,他們便開始以低廉的價格獲取大量珍貴的經書及壁畫。
  • 去敦煌一定要去莫高窟,去莫高窟一定要看《又見敦煌》
    說到敦煌,相信所有人第一想到的一定是敦煌莫高窟。莫高窟:俗稱「千佛洞」,話說它是世界上連續開鑿時間最長,現存洞窟規模最大,內容最為豐富的佛教石窟建築群......莫高窟因位於沙漠的高處而得名。為什麼在荒涼的沙漠中有這麼龐大的石窟?是誰發現了它?是誰在這裡開鑿的第一個窟?它經歷了什麼成了今天的樣子?沉澱了厚重歷史的莫高窟----國之瑰寶,然而很多人在不了解莫高窟的前提下,貿然參觀會給它帶來不可恢復的破壞。
  • 敦煌千古事,苦樂誰心知?——歷史洪流中的小人物王圓籙
    同情的人認為他的出發點是好的,是為了保護敦煌,只是迫於時代,成為了民族的替罪羊;唾棄他的人如餘秋雨,視他為文化罪人,專門寫了《道士塔》來口誅筆伐。我們無法還原真實的歷史,亦無法做出客觀的評價,只能將他的故事公之於眾,以期喚醒公眾對於文物保護和敦煌文化的重視,以及某些歷史責任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