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李北辰
倘若你對全球新型顯示的發展稍有了解,就會知道,其研發投入高,專業協同度強,整個產業形如一張盤根錯節的生態網,不同技術分支並駕齊驅,競爭互補,卻又在兩個大的確定性方向上殊途同歸:一是越來越「清」,二是越來越「柔」。
前者無需贅言,自人類誕生第一塊數字屏幕至今,視覺技術不斷進步的最大動力來源,就是用更清晰的技術路線,真實還原人類雙眼——這一令自然選擇理論締造者達爾文都感到震撼的精密器官——所能感知的真實光源。
我今天想重點談談:柔性顯示。
嗯,其實許多人都有相似的感觸,那就是無論畫面多麼「清晰」,被限定在「平面」上的屏幕,都是對人類視覺空間的窄化。而最近兩年,摺疊屏手機的驚豔,讓更多人開始期待,從現在到未來,屏幕應如水一般輕柔自在,甚至遁於無形。
這也是為什麼有市場研究機構預測,2019-2022三年間,柔性屏投資複合增長率將為21%,2022年全球柔性屏市場空間將達到511億美元。另一種更為樂觀的說法是,2027年,全球印刷和柔性電子產品市場規模將達到3300億美金,其中柔性顯示屏將成為最主要的細分市場之一。
而聚焦在中國市場,如你所知,過去數年,中國新顯產業經歷了脫胎換骨的蛻變,尤其在上遊材料方面,整個產業體系慢慢健全。具體到柔性顯示領域,業內人士最近也在熱議一條新聞,柔宇發布了第三代蟬翼全柔性屏,並宣布與中興達成戰略合作,向後者提供柔性顯示技術解決方案,雙方還將一起推動5G時代全柔性屏在移動終端等領域的普及和應用。
於是各種解讀紛至沓來,譬如:中興牽手柔宇後能否挽回終端頹勢?柔宇切入摺疊屏手機供應鏈,是否意味著京東方將迎來勁敵?「華為與京東方」,「中興與柔宇」,摺疊屏行業兩大派系格局是否正在形成……
不過,相較於未來摺疊屏手機的格局變遷,我更願意談談「柔性世界」的廣闊未來,畢竟柔性屏的場景與終端,其實遠非手機那麼簡單。
萬物皆顯示按照社會學者的斷代,回眸媒介變遷,人類與信息載體的關係,大體可被分為「言語之民」(文化更多來自口口相傳),「書籍之民」(從古登堡活字印刷術算起),以及如今最為活躍的「屏幕之民」(People of Screen),後者中有很大比例,都是所謂的「網際網路原住民」。
而受益於不斷進化的柔性顯示技術,愈到未來,「屏幕之民」能夠棲居的地方就會愈多,因為如今業內早已形成共識:與以5G和IOT為核心的第四次工業革命相隨而來的,無疑還有作為它們「外顯」的「萬物皆顯示」時代。
這不難理解,更靈活的技術原理,讓柔性OLED得以擺脫對傳統顯示形態的束縛,它能夠與家居,交通,運動,時尚,辦公等不同傳統場景自由嫁接,甚至讓人類社會未來的屏幕數量,呈現指數級增長。
而其實過去幾年,柔宇自身的技術變遷幾乎算是中國柔性顯示技術的某種縮影:2014年推出厚度僅0.01毫米的全球最薄柔性顯示屏;2018年全球首條全柔性顯示屏大規模量產線投產;同年10月,全球首款可摺疊柔性屏手機FlexPai亮相,捅破了智慧型手機塵封已久的硬體創新天花板,得以讓不同形態的摺疊屏手機在短時間內爭奇鬥豔。
公開資料顯示,現在柔宇已覆蓋到柔性顯示製造的各個環節,包括材料,工藝,器件,電路,電子系統,顯示模組以及終端產品和系統等領域的設計和開發。
我自己對柔宇科技以及「萬物皆顯示」最直觀的認知,並不是摺疊屏手機,而是去年他們與LV合作的柔性屏手包,它將一個奢侈摩登的象徵物,變為一款人機互動的智能設備,你可以在LV上播放圖片和視頻,還可以在柔性屏上進行觸控互動,讓所有人窺見到了未來一隅。
這款包總讓我想起《失控》作者凱文·凱利經常講的一個隱喻:一位朋友的女兒幼年時就習慣了在手機和iPad上指指點點,某天這位朋友將一張列印出來的照片放在桌上,女兒走上前去,數次嘗試將它拉大,未遂,於是對父親說:「爸爸,它壞了。」
嗯,我相信未來當柔性屏能夠依附在更多產品形態上,「壞了」的東西註定會越來越少。
柔性技術的進化更重要的是,柔性顯示技術正在不斷進化。
業內皆知,自創立之初,柔宇就一直走獨立自主可控技術路線。根據官方介紹,其最新發布且已進入量產階段的第三代蟬翼全柔性屏,依舊延續了業界最薄的0.01mm厚度,並針對目前全柔性屏應用中的摺痕,滑移,彎折後顯示失效等行業痛點,在可靠性和顯示性能等維度進行了全面技術迭代。
譬如在可靠性方面,憑藉自主研發的智能力學仿真模型,它能快速計算測定不同柔性材料,堆疊結構,貼合工藝對全柔性屏性能的影響,還可根據客戶需求反向測定符合要求的柔性材料和堆疊結構組合,從而實現高度定製化生產。
在此基礎上,柔宇對第三代蟬翼全柔性屏進行了海量立體多維測試,對十多種模層材料獨立進行20萬次以上的彎折實驗,且分別對完整的顯示模組,鉸鏈和整機進行20萬次以上的彎折實驗,摸索到了全面提升柔性屏可靠性的最佳解決方案,大幅提升了包括手機在內各種柔性屏產品的用戶體驗。
另外在顯示性能方面,第三代蟬翼全柔性屏的亮度提高了50%。在對比度,色域,響應速度等其他光學參數上也都達到業內領先的色彩顯示效果。對比市場上傳統的OLED屏,第三代蟬翼全柔性屏在30°視角下色偏JNCD降低至0.6,亮度衰減優越1.5倍,無論在任何角度和形態下,都可擁有高質量的畫面呈現。
更重要的是,柔性屏自身的技術飛躍,為不同終端廠商提供了廣闊空間。譬如第三代蟬翼全柔性屏就得到了中興的認可,如前所述,柔宇宣布與中興通訊達成戰略合作,為後者提供全柔性顯示屏,柔性傳感器以及柔性電子產品相關的技術,工程,設計及解決方案;中興則將為柔宇提供全球領先的5G通訊技術及解決方案,智能終端的設計與生產製造等支持。
這次合作其實頗具象徵意義。
無需贅言,俯瞰整個信息產業,全球競爭兩個最重要的焦點,無疑就是「晶片」和「新顯」。令人欣慰的是,就在過去數年,中國誕生了一批為改變「缺芯少屏」而奮鬥的英雄群體,而中興與柔宇恰恰是各自領域的頭部勢力。如今「一芯一屏」充分聯合,在柔性終端等領域充分摸索,他們最終能夠帶來市場的,也許不只是摺疊屏手機那麼簡單。
因為你要記住,柔性屏始於手機,終於萬物。
結語:彎道超車的可能不難發現,某種意義上,無論是過去八年的產業布局,還是這次與中興的戰略合作,柔宇其實一直在做一件事:助力柔性OLED產業鏈自主可控,幫助終端廠商提高議價能力,打破韓系企業話語權壟斷,改善國內缺少高端顯示屏幕技術的困境。
業內皆知,柔宇並未採用國外主流固定曲面顯示技術路線,從創立伊始就致力於攻克柔性顯示的「終極形態」,直接深耕全柔性面板技術研發,最終實現量產,讓中國擁有了對韓系廠商彎道超車的可能。
要知道,在客觀條件上,從整體規模,應用市場和綜合成本看,中國新型顯示產業已具備全球領先的基礎。
更至關重要的是,在主觀情感上,也許沒有哪個國家會像中國一樣,對「受制於人」四個字如此敏感——曾幾何時的技術羈絆,讓今天的新顯行業凝聚起毋庸置疑的共識,那就是:一定要有自己的核心技術,一定要培育對產業鏈的核心控制力,一定不要被他人扼住「命運的喉嚨」。
我堅信,我們正在做到這一點。
作者:李北辰,獨立撰稿人,國內數十家媒體專欄作家,曾供職《南都周刊》《華夏時報》《財經》等媒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