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至今日我國海軍共擁有四艘水面艦艇試驗艦,分別是主攻水聲武器方面,提升海軍的反潛能力的893詹天佑艦和894李四光艦。主攻艦面武裝的909型891畢昇艦和909A型892華羅庚艦。
892 華羅庚艦與鷹擊12
畢昇號見證了我國海軍兩代相控陣雷達與三代垂直發射系統的發展,為我國海軍的現代化立下了汗馬功勞!上述四艦除畢昇艦因為實驗裝備以垂髮單元,相控陣雷達等受關注度較高,並特徵明顯的武器裝備而知名度較高以外,詹天佑,李四光,華羅庚的存在感都很低。
畢昇艦的雙面旋轉相控陣雷達
全世界最大的常規動力潛艇是滿載排水量高達6628噸的032型飛彈試驗艇,032型飛彈試驗艇試驗是潛射彈道飛彈以及潛射巡航飛彈,以及各種口徑的魚雷、潛射反艦飛彈,逃生艙等裝備,但是潛艇實在是太難發現了……因此032型潛艇試驗艦的存在感不可以忽視
可以說只要觀察了這些試驗艦搭載了什麼武器裝備就能夠預測出一國十年內的艦艇發展方向,但是為什麼水面艦艇和潛艇的武器裝備實驗都可以通過專用的試驗艦進行試驗,而作為水面艦艇編隊絕對核心的航空母艦卻沒有專用的航空母艦試驗艦呢?
航母試驗艦為何不存在?
在尼特卡訓練基地進行的試驗最適合航空母艦滑躍甲板角度的時候,使用的是T2型滑躍甲板(滑躍角度可調)。長53米,寬17.5米,
全球第一代實用化的蒸汽彈射器,英國BS-4蒸汽彈射器全長40米,C-13-1型蒸汽彈射器全長100米,C-13-3型蒸汽彈射器全長75米,EMALS電磁彈射器軌道長100米左右,全長110米左右。
即便考慮到兩代彈射器之間的差距不會太大,但是如果不想實驗一次彈射器就大改一次航空母艦的話,為了降低每次改裝的改裝難度,彈射器試驗區應當為一個獨立的籠式區塊。最好在擋焰板前留足夠長冗餘比如說停機位前方預留長度在120米左右的彈射軌道更換區,以便試驗長度不同的彈射器。
籠式區塊與長度不同的彈射器試驗示意圖
為了適應蒸汽彈射器的儲氣需求OR電磁彈射器的儲能需求,需要在彈射器下方艙室預留儲氣罐OR飛輪儲能體系的空間。
出於對航空母艦起飛方式的探索航母試驗艦需要能夠在艦艏前端焊接大量的液壓撐杆以模擬滑躍甲板。
F-35B陸地滑躍起飛
作為航母試驗艦必然要試驗不同的降落方式,為了適應功率不同的攔阻系統,攔阻系統也得設計成整體可換,而且一艘航母正常回收艦載機至少需要三條攔阻索,也就是說需要準備三套隨時需要更換的攔阻系統。
但是航空母艦究竟是三條攔阻索好還是四條攔阻索好?因此能夠安裝多達四套攔阻索的箱體需要整體可更換,而且美國的航空母艦斜角甲板每一級之間都略有區別,因此需要考慮試驗安裝角度存在不同的攔阻索模塊,因此就會對攔阻索安裝空間提出較大的要求。
而且既然要試驗攔阻索,就不可能存在只有攔阻索沒有斜角甲板的情況,如果需要設計斜角甲板的話,最低要求也得是擋焰板位於攔阻索前端,
四攔阻索與三攔阻索模塊
為了試驗不同尺寸的艦載機至少需要三十噸級別的升降機。
而且為了儘可能的貼切實際,航母需要擁有至少三十節的航速,因為無論是攔阻索籠式結構還是彈射器籠式結構都需要大量的空間,所以航母試驗艦能且只能使用燃氣輪機作為動力來源。按照上述資料簡單整合一下是什麼?至少60米長的攔阻索模塊,全長達130米左右的起飛模塊,還需要安裝相配套的動力及作業系統。
大概長這樣
去除掉多餘邊線,並略為細化方案得到下圖
長260米左右,寬60米,按照飛行甲板尺寸預估,這至少也是一艘滿載排水量四萬噸級的中型航母……就算選擇縮減飛行甲板長度,也只能縮減到250米左右,再往後靠就要發生擋焰板和攔阻網的衝突了……就算是長度縮減到250米,這也會是一艘三萬噸級的輕型偏中型航母。
噸位都這麼大了,稍微加點自衛武裝不過分吧?兩套1130兩套海紅旗10的自衛武裝已經夠低端了吧?而且自脹式救生浮閥得裝上吧?
然後繼續整合,驚喜的得到了一艘長度260米左右,寬60米,前甲板升降機為舷內升降機,艦島後部有一臺側舷升降機,四條攔阻索,彈射起飛,機庫長160米,寬度是26至28米,最大航速三十節的至少三萬噸級的航母(淺吃水,大長寬比)……
就算是非關鍵設備全部採用民用標準造價至少也得15億美元!畢竟無論是可以整體更換的攔阻索艙還是換彈射器如換鞋的可更換彈射器模塊造價都低不了……
良心滿滿的航母試驗艦兩視圖
花上20個億去建不知道能用多久但是可以肯定的是再花幾個億裝上全套的航母設備直接去海軍當主力艦一點問題都沒有的航母實驗艦?海軍有錢燒的?費這個事?還不如取消可更換設計,將總成本壓縮到15億美元左右用來製造用於出口的廉價型二線航母呢……
考慮到航母試驗艦極度高昂的成本,各國默默打消了建造航母試驗艦的想法,並表示還是讓航母自己試吧……,總價沒準還能低點……
小結
潛艇試驗艇與主戰艦艇試驗艦存在的前提條件是需要試驗的武備體積較小,得以在不對母艦做大規模修改的情況下就可以進行響應性能測試的艦艇,比如說032型試驗彈道飛彈需要的就是加裝一個想配套的發射井,畢昇號需要試驗垂直發射的巡航飛彈需要的也只是增加前甲板平臺高度並加裝大深度的垂直發射單元即可。哪怕是尺寸最大的相控陣雷達的相關實驗也只需要試驗其中的一面即可,對於擁有大量空間的試驗艦而言,預留相應的安裝空間輕而易舉。
畢昇的346A雷達
但是航母不一樣,無論是彈射器還是攔阻索都是動輒幾十米甚至上百米跨度的大傢伙,拆裝一次都是一個大工程,而且彈射器對安裝精度要求極為苛刻,拆卸過程粗暴了被拆下去的彈射器報廢了,安裝的不牢靠彈射器的壽命會被快速消耗。而且彈射器與攔阻索是根本不可能進行分別試驗的裝備,兩者必須配套使用,這也就意味著試驗艦必須同時裝下這兩套設備,然而能夠裝得下這兩套設備的除了航母還能是什麼?
畢昇的346相控陣雷達與鷹擊-52反艦飛彈
專門建造一艘用於試驗的航空母艦?對於任何一個國家而言都是得不償失的!因此可以有潛艇試驗艇,也可以有主戰艦艇裝備試驗艦,甚至還有試驗飛機發動機,飛控,火控雷達的專用的試驗機。
但是航空母艦試驗艦,絕對不可能存在!因為讓一艘真正的航母去當試驗艦實在是得不償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