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江蘇網4月18日南通訊(記者 曹敏 通訊員 張海燕 左建成)4月9日,江蘇省如東縣公布全縣農村人居環境整治工作一季度考評結果,從第1名到第15名依次是:新店鎮、雙甸鎮、袁莊鎮、長沙鎮、大豫鎮……如東縣在農村人居環境整治三年行動計劃收官之年再發力、再突破、再提升,尤其是大手筆打出「四美鄉村空間」培育組合拳,讓農村環境進一步淨起來、綠起來、美起來,朝著建設江蘇沿海最美宜居鄉村的目標奮力挺進。
聚焦農民生活空間治理,實現庭院環境整潔美
今年春節期間,如東縣結合村居疫情防控實際,在全縣廣大農戶中開展了「宅」在家園搞清潔衛生行動。進入3月份以來,該縣又以愛國衛生運動為契機,全縣各地村莊清潔行動春季戰役再掀熱潮,進一步搞好庭院內外、房前屋後的清潔衛生,徹底消除積存垃圾、暴露垃圾、建築垃圾……
曹埠鎮上漫社區是省級農村人居環境整治示範村,他們通過廣播、宣傳車、入戶走訪、村民微信群等多種形式,向全村農戶發出「安民告示」,要求結合創建全國文明城市,加強房前屋後環境整治,並根據整治效果評出「最美庭院」「清潔文明戶」,同時把不講衛生、汙染環境的農戶列入社區黑榜。
不久,上漫社區黨委書記朱廣明、村主任黃建帶領全體社區幹部、網格員、退休老幹部、鄉賢代表和志願者,分成兩個驗收考評組,對31個組1842戶進行了逐戶驗收考評,最終共評出「最美庭院」109戶、「二星級清潔文明戶」717戶、「一星級清潔文明戶」680戶、「清潔文明戶」286戶,排查出需要整改的農戶50戶,將房前屋後環境嚴重髒亂差的11戶列入黑榜。在社區張榜公布後,那些進入黑榜的農戶終於坐不住了,當天就行動起來。
為了鞏固環境整治成果,上漫社區還建立了監督和抽查等日常管理制度,定期對農戶房前屋後的保潔情況進行隨機檢查。「如今,房前屋後乾淨了,居住環境舒適了,村民們的精氣神也越來越好了。」朱廣明感慨地說。
聚焦農業生產空間治理,實現田園環境風光美
在南通外向型農業綜合開發區近海村,有一個新建不久約40畝水面的「百姓親水公園」,被人們稱為「變廢為寶的傑作」。
原來,近海村從事南美白對蝦養殖的農戶較多,作為農村人居環境整治示範村,為了落實好南美白對蝦養殖汙染規範整治長效管理工作,他們將廢棄多年的雜草叢生、垃圾遍地的溝塘進行了整治,同時將上世紀70年代的老大隊部所在地的年久失修建築一一拆除,然後統一規劃,投入130萬元實施了河道兩岸景觀工程,包括農民健身步道、休憩亭、觀景臺等等,並且巧妙地將南美白對蝦養殖尾水收集處置設施融入整個公園的景觀建設之中;投入3萬元建起了佔地10畝的觀光桃園;佔地7畝的陸地公園也即將進入施工階段,總投入120萬元,包括法治廣場、文化長廊、成人健身及兒童娛樂設施等。
何近界河為近海村與何丫村的界河,長期以來,河道南側的南美白對蝦養殖尾水與河道北側的居民生活汙水直排入河,致使河道淤積、臭氣燻天。經過多方協商與論證,由近海村與南美白對蝦養殖專業合作社、何丫村、開發區共同出資300餘萬元,對這一黑臭水體進行徹底整治。他們在利用舊樓板對河坡進行硬質化處理的基礎上,分別建立了南美白對蝦尾水處置中心、居民生活汙水處置站,將尾水、汙水全部納管收集處置,徹底解決了多年來汙水直排的問題。與此同時,在1.5公裡長的沿河兩岸分別栽種了垂柳、桃樹、櫸樹、女貞等花木,並加裝了安全護欄。今年3月,整個環境整治美化工程竣工。「以前從河邊走都要捂著鼻子,才幾個月的工夫,不僅河水變清了、兩岸變綠了,而且空氣清新了,村民們普遍反映如今住在這裡很舒心。」村黨支部書記何恆華說。
聚焦農村生態空間治理,實現村落環境網格美
在農村生態空間治理上,如東縣充分發揮農村人居環境整治聯席會議成員單位的協同作用和積聚效應,合力推動全縣40個縣級以上農村人居環境整治示範村建設上臺階、上水平。
縣水務局大力推進黑臭水體整治工作,將示範村全部納入整村推進單位,確保全面建成生態河。大豫鎮今年黑臭水體整治計劃投入1030萬元,其中,分別為省、市級示範村的一門閘村、丁家店村計劃建設的生態河道共計19條,總長72.1公裡。岔河鎮除了銀河、玉林兩個示範村整村推進外,還自我加壓,將南橋村也納入其中,並確保將80%的河道打造成生態示範河。今年,該鎮計劃對19條總長33.4公裡的黑臭水體開展清河岸、清河面、清河底的「三清」行動。
縣城管局積極推進垃圾分類工作,在注重長沙、栟茶兩個示範鎮建設的同時,將示範村納入整村推進範圍,並對15個省級示範村易腐垃圾的處置要求項目化推進,目前苴鎮街道近海村、袁莊鎮孫莊村已率先建成易腐垃圾處置設施,新店鎮新店社區、大豫鎮一門閘村等也已完成招標。縣政府為此專門發文明確,省級示範村通過驗收後獎補110萬元,省裡獎補15萬元,縣裡再按1:1匹配。
縣住建局、縣自然資源局也分別在美麗鄉村、綠美村莊建設項目上向示範創建村傾斜……如東縣農業農村局局長李健說,「今年全縣農村人居環境整治示範村將重點推進40個村(居)生態河、15處易腐垃圾處置設施、75座生活汙水處理設施、120座農村公共廁所、15個美麗鄉村、16個綠美村莊等項目建設,確保把短板補齊、把弱項補強。」
聚焦公共管理空間治理,實現村部環境秩序美
作為一個行政村的公共服務中心,曾幾何時,豐利鎮光榮村的村部內外環境一塌糊塗,被人戲稱為「垃圾圍城」。大門的斜對面是一個經營多年的廢品收購點,佔用了南北中心路西側沿河一線至少1公裡,一片狼藉;大門的南側是上世紀70年代的一所小學,破敗不堪,被一些人私自佔用多年,做成榨油作坊、農資經營點、小手工作業點等,還有的成了流浪漢的住處。村黨總支書記謝福建說,「這一塊總共10畝地,除了村部外,可以說是烏七八糟的。」
農村人居環境整治工作開展以來,該村一班人下定決心,決定從整治村部周圍環境入手來徹底改善村容村貌。針對這一歷史遺留問題,他們不厭其煩地做這些經營戶的思想工作,最終花了近8萬元將所有破舊校舍全面拆除,然後規劃建設了260平方米的省級示範衛生服務站。目前,總預算300萬元的包括居家養老服務站、健身廣場、籃球場及綠化景觀在內的光榮村黨群服務中心項目已進入招投標階段,今年上半年可望破土動工。
村部門前是一條3.75公裡南北走向的中心河,不僅河道淤積、水質惡化,而且河道東岸垃圾遍地。該村將其與轄區內的其它7條河道通盤謀劃,一方面村集體拿出專項資金實施河道護坡及岸坡綠化工程,沿河退耕還綠,建成以垂柳、白櫸、香櫞等為主的經濟林帶;另一方面,通過出讓河道經營權獲得後續生態河道建設資金,利用農村產權交易平臺面向全縣公開發包,明確要求中標方不僅要實行生態養殖,還要承擔河道管護義務等,實現了生態河道建設的市場化運作。
「人居環境整治是村鎮創建全國文明城市工作的重點,只要我們落細落小落實,既能讓農村刷新顏值,又能提高內在氣質,最終達到提升群眾幸福指數的目的。」豐利鎮黨委副書記汪華偉如是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