堵在路上,幾乎成了今年有車一族回家過年的共同經歷,不管是起早貪黑還是另闢蹊徑,都無法規避返程車流,車車君就是一個今年返程大軍中被堵在路上的一員。倘若能讓車主有一段極其愉悅的順暢道路,但前提是不能長時間休息,只可連續行駛1000公裡,這樣的一件差事,到底是對車的損傷大一點,還是司機更遭罪呢?咱們來聽聽老司機的說法。
超長時間行駛更傷車?車企早有準備
在比較之前,咱們還得先說連續行駛1000公裡到底是什麼概念。以我國高速公路普遍限速100到120公裡來算的話,1000公裡需要車輛連續行駛8到10個小時。很多車主第一反應應該就是會不會開到水燒開,或者動力系統會不會磨損很嚴重。實際上,國家在《汽車發動機可靠性試驗方法》中規定,車用車發動機在交變負荷下,耐久性至少要達到400小時以上,相比之下,連續開8到10個小時不過是小巫見大巫,車主不用過分擔心。
如果真要注意的話,那就是老舊的車型由於車況性能每況愈下,已經沒有了當年的雄風,冷卻系統的水垢多了,自然會影響散熱,長時間行駛更有可能發生問題。不過總的來說,只要這1000公裡沒有頻繁拼命加速或者瘋狂剎車的行為,基本上是不會出現水箱沸騰的情況的。而且輪胎方面也無需顧慮太多,畢竟輪胎安全性耐久測試,也是時速120公裡,連續運行50小時來進行試驗的。所以除了中途可能要加油之外,車子不停歇也是可以的。
長距離長時間駕駛傷身,這點倒沒錯
車輛是機器,偶爾一兩次超長時間運轉是絕對沒有問題的,但司機可不行。在高速公路上行駛,車速加快會使得反應時間變長,視野也會縮小,要是長時間開車,眼睛的疲憊程度也會增加,很容易增加事故發生的概率。另外過於單一的行車環境,配合輪胎和引擎這樣有規律的噪音,司機更容易被催眠,因此不少高速也被設計為多彎道,防止司機在駕駛途中睡著發生意外。
由此可見,即使自己的愛車車況再好,司機也不能逞強超長時間駕駛。而且上千公裡的行程,最好還是要有兩個駕駛員輪流開車,並且每4個小時就要休息一次,至少20分鐘,才能確保安全。不管怎麼說,還是安全要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