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進綏陽非遺 傳承民間藝術

2020-12-16 騰訊網

導 語

中國詩鄉——綏陽,是貴州高原一顆燦爛的明珠,文化底蘊深厚,因詩歌文化歷史悠久,歷代詩人輩出、風雅長興,素有「中國詩鄉」之美譽。2001年被評為全國文化先進縣,2008被文化部命名為「中國民間文化藝術之鄉」。

綏陽具有豐富的非物質文化遺產資源。近年來,共計完成10大類188項非遺文化資源普查,採集視頻圖片資料180GB,文字資料70餘萬字。目前,全縣共有省級非遺項目17項,市級非遺項目29項,縣級非遺項目134項。

即日起,我們將陸續向你推薦綏陽非遺文化,讓更多的人了解綏陽民間文化藝術,讓綏陽非遺文化得到更好的傳承和保護。

多彩非遺,美好生活。今天為你推薦省級非遺項目——苗族藥枕製作技藝。

苗族藥枕

苗族藥枕製作技藝,傳承至今已有160多年歷史,家族傳承,以綏陽縣太白鎮太平苗寨趙王王氏家族白苗九支係為代表。代表性傳承人王信梅(王九妹),綏陽縣太白鎮太平苗寨人,白苗,小學文化,1979年4月生,5歲跟父親上山採藥,6歲隨父親出診鄉鄰,7歲跟母親學習白苗貼布繡,8歲能識別、採挖50餘種中草藥。從藝白苗貼布繡、白苗藥枕製作技藝30餘年,當地人稱「九苗女」。

2016年創辦九苗益草堂科技有限公司,利用傳統手工藝苗族刺繡與現代技術相結合,加工製作白苗藥枕、藥墊等傳統中草藥康養系列產品,帶動梘壩尖山苗寨、太白太平苗寨50多人務工就業,助力脫貧攻堅。

產品分為單裝藥枕藥墊和套裝藥枕藥墊兩大系列,具體包括車枕、車墊、車靠、睡枕、睡墊、沙發墊、椅墊等。採挖苗寨山上野生中草藥製作而成,具有緩解疲勞、改善睡眠、預防疾病等保健功效。

2018年6月,苗族藥枕製作技藝赴貴陽參加省委宣傳部、省文化廳多彩貴州「非遺周末聚」——綏陽專場展演活動,產品得到省內外非遺專家一致認可。

2018年10月,第38屆世界詩人大會在詩鄉綏陽舉行,白苗藥枕、藥墊受到國內外詩人和嘉賓的喜愛和好評。

2019年4月,《苗族藥枕製作技藝》列入貴州省第五批省級非遺保護項目。

非遺資料採集:田豐永

喜歡我,關注我

也請你把我推薦給身邊的親人朋友,感謝你~

相關焦點

  • 走進代代傳承、生生不息的非遺文化地
    烏當,一座充滿活力的文化之地豐富的文化底蘊浸染了這裡的每個角落傳統的藝術和技藝隨處可見非遺文化在這裡代代傳承、生生不息今天帶大家走進傳承千年的非遺文化貴陽市烏當區新堡鄉隴腳村 這裡依山傍水,景色旖旎迷人清新的空氣,清澄的溪水清靜的山野,青翠的群山
  • 浮山縣文旅主題活動之賞非遺表演傳承民間藝術
    中國《市縣領導決策》刊、網 段瑞 高峰 樂遊浮山福地 喜迎中秋國慶 傳承家國情懷,10月6日,浮山縣慶雙節文旅主題活動之"賞非遺表演傳承民間藝術"活動走進了浮山縣東方藝術博覽館,此次研學活動學生們不但觀賞了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
  • 美麗烏當·花園之城|走進代代傳承、生生不息的非遺文化地!
    美麗烏當·花園之城|走進代代傳承、生生不息的非遺文化地!烏當,一座充滿活力的文化之地豐富的文化底蘊浸染了這裡的每個角落傳統的藝術和技藝隨處可見非遺文化在這裡代代傳承、生生不息
  • 美麗烏當·花園之城|走進代代傳承、生生不息的非遺文化地!
    烏當,一座充滿活力的文化之地豐富的文化底蘊浸染了這裡的每個角落傳統的藝術和技藝隨處可見非遺文化在這裡代代傳承、生生不息今天帶大家走進傳承千年的非遺文化民族文化底蘊深厚,民間藝術精湛「播娜摩」簸箕畫民間藝術享譽國內外
  • 非遺文化在烏當代代傳承、生生不息!
    烏當,一座充滿活力的文化之地豐富的文化底蘊浸染了這裡的每個角落傳統的藝術和技藝隨處可見非遺文化在這裡代代傳承、生生不息今天就帶大家走進傳承千年的非遺文化處處是秀美的原生態田園風景寨內布依族建築錯落有致民族文化主題鮮明街道潔淨整齊寨內古樹參天民風淳樸濃厚散發鄉村特有的古樸與優雅民族文化底蘊深厚,民間藝術精湛
  • 弘揚非遺文化,傳承民間藝術 | 2020海濱溫泉文化旅遊節,約定你
    積極響應、宣傳和推進省文化和旅遊廳關於應對疫情促進文旅消費系列活動,支持粵東西北促進文旅消費重點項目推進,以惠東非遺文化2020惠州文化旅遊嘉年華促進文化消費系列活動之弘揚非遺文化•傳承民間藝術文化消費活動。
  • 著名蒙古族青年歌手烏蘭圖雅走進莫尼山非遺小鎮,助力非遺傳承
    傳承非遺,健康生活。2020年6月20日、21日,從草原走向全國的著名蒙古族青年歌手烏蘭圖雅走進呼和浩特「莫尼山非遺小鎮」,與蒙古族傳統皮藝傳承人賈宏偉及布藝、麵塑等傳承人互動,並通過抖音、快手等直播平臺宣傳草原非遺文化、敕勒川非遺項目,並熱情地與非遺傳承人現場互動。
  • 多彩貴州非遺周末聚將於8月21日走進荔波
    人民網貴陽8月19日電(李宇)8月19日,記者從非遺周末聚組委會獲悉, 8月21日至22日,2020多彩貴州非遺周末聚將在黔南州荔波縣鄧恩銘廣場舉辦,這是多彩貴州非遺周末聚走進縣(市、區)的第一場演出,屆時不僅會為觀眾帶來精心準備的節目,還有琳琅滿目的特色商品可供遊客和觀眾選購。
  • 武陵源天子山中心學校:傳承非遺文化 打造特色校園
    走進天子山中心學校的校園,樟樹滴翠、綠樹成蔭、長廊如畫。「小青瓦、坡屋面、淺灰牆、轉角樓、外挑簷」,極具土家族民族建築特色的教學樓和綜合樓掩映在綠樹叢中,格外亮眼。除精緻的校園引人眼球外,學校的「非遺」傳承更是得到了社會各界的廣泛好評。圍鼓作為當地最具有代表性的非遺項目「敲」進了校園,奏響「非遺」傳承新樂章。   作為一種傳統的民間文藝,圍鼓起源極早。
  • 2020多彩貴州非遺周末聚攜手「黔·視界」非遺...
    傳承非遺,文化惠民。7月17日至7月19日,為期3天的2020多彩貴州非遺周末聚走進貴陽雲巖區萬達廣場暨「黔·視界」非遺活動季的舉辦,吸引了眾多市民前來觀看非遺歌舞表演,購買非遺文創產品。作為非遺活動,精彩的演出必不可少。
  • 走進非遺丨賽龍舟,這樣百舸爭流的壯大場面,你見過嗎?
    即日起,紅網時刻推出《走進非遺》系列報導,帶你深入了解懷化國家級非遺項目,講述非遺傳承人背後的故事,且看非遺在文旅融合中如何走進生活,綻放芳華。在沅陵縣,每逢農曆五月,都會上演「龍舟爭渡,助威吶喊」的場景。沅陵的賽龍舟(又稱沅陵傳統龍舟賽)是為了紀念苗族的祖先盤瓠而舉行的一種傳統民俗文化活動。
  • 【非遺傳承 有味發現】桃源刺繡:針尖上的一片「世外桃源」
    保護非遺,「功在千秋,利在當代」,意義非凡。即日起,省級非遺品牌張新發組織「非遺傳承 有味發現」活動,走進湖南多姿多彩的非遺項目,深入了解非遺的過去、現在,關注非遺文化的未來,助力這些文化都活起來。【非遺傳承 有味發現】瀏陽夏布:一絲一縷織出千年傳承長沙麵塑:讓老手藝煥發新光彩,全靠「金手指」石鼓油紙傘:歷經72道工序,用手藝傳承中國韻味粽編傳承人周佳霖:無聲世界裡「編」出大未來與新傳承泥書:以泥為墨堆字成匾,老絕活迎來新芳華紅網時刻記者 唐頻輝
  • 杭州市「工藝與民間藝術薪火傳承計劃」正式啟動
    杭州市「工藝與民間藝術薪火傳承計劃」正式啟動大師帶徒傳承工藝美術技藝。2013年1月11日,杭州市「工藝與民間藝術薪火傳承計劃」——大師帶徒拜師儀式在杭州工藝美術博物館隆重舉行。「工藝美術大師帶徒學藝」活動是「工藝與民間藝術薪火傳承計劃」的重要組成部分。公開招生後,活動得到了社會各界的充分肯定和熱烈反響,國內包括港澳臺地區在內的眾多有志於學藝的工美愛好者踴躍報名。其中,不乏來自工藝美術院校和職業技術學院的優秀大學生、具備相當水平專業從業人員,甚至是留學回國的美術專業「海歸」。雖然報名的人眾多,最終只有24位學員成功入選。
  • 2020長三角民間藝術文創產品邀請展截止到10...
    展覽體現了「藝術生活化」與「生活藝術化」和諧相融,民間藝術在當代的實用價值、審美價值得到了充分發揮,同時也看到了民間藝術以文創為載體在更好地傳承創新。展覽截止至10月10日。傳承是否要保持「原汁原味」?方老師認為,既要原汁原味,但也要創新。他與我們分享了日本非遺——蓑衣的傳承,各個環節各司其職,既有傳承人將蓑衣的所有技藝「原汁原味」的保留,也有專門的部門來將其產業化發展。同時,他也要提出,創新是複合型的,要培養複合型的人才,對傳統如材料、手法等熟知,又非常熟知現代化的手段如電腦技術、設計理念。
  • 他們走進永華藝術館,感受非遺「廣式硬木家具製作技藝」的魅力
    」暨番禺非遺民俗專題講座活動在永華藝術館舉行。、副研究館員朱光文以「番禺民俗的歷史傳統與當下再造——誕會文化與民間藝術」為題,向現場觀眾淺顯易懂地介紹番禺地區的民間信仰體系,番禺傳統誕會中的民間藝術以及改革開放以來番禺地區誕會文化、民間藝術的復興與再造。
  • 吉首大學音舞學院:武陵山區非遺文化傳承辛勤的「蜜蜂」
    作為湘西和武陵山區辦學最早、實力最強的藝術院系和西南少數民族音樂舞蹈教學、研究、傳承和創作重要基地的吉首大學音樂舞蹈學院,辦學36年來一直致力於湘西和武陵山區本土民族民間藝術的挖掘、整理和傳承、創新。吉首大學音樂舞蹈學院2018年被文化與旅遊部和教育部選為中國非遺傳承人群研修研培計劃研陪院校,先後兩年承辦中國非遺傳承人群研修研培計劃——土家族擺手舞和打溜子傳承人群研培、研修班。
  • 北京東城非遺文化展演走進臺灣高雄
    新華社高雄4月18日電(記者 李建華 劉剛)被譽為「古代音樂活化石」的智化寺京音樂演出、「燕京八絕」非遺傳承人現場獻藝教學……18日上午,北京東城非遺文化展演在位於臺灣高雄的佛陀紀念館開幕,吸引當地眾多民眾參觀體驗。
  • 相約最美溶洞·精彩非遺周末
    9月26—27日,非遺周末聚組委會將聯合畢節市文化廣電旅遊局、畢節市旅遊開發集團有限公司、貴州織金洞旅遊開發有限責任公司共同開展非遺周末聚走進「天下第一洞」織金洞展演活動,旨在讓遊客更好體驗貴州民族特色文化的魅力,增強遊客的體驗感和獲得感,同時,向更多人推介貴州民族特色文化。屆時不僅會為大家帶來精彩的非遺節目,現場還有各種精美的非遺手工藝品及物美價廉的農特產品供大家選購。
  • 「感受民族匠人不變的初心」——兩岸媒體人走進雲南非遺傳承地
    「感受民族匠人不變的初心」——兩岸媒體人走進雲南非遺傳承地新華社昆明11月19日電(記者孟佳)「解開製作完成的扎染布,看到圖騰慢慢展開,這種感覺太奇妙了。」近日,2020年兩岸新媒體人「感受七彩雲南·探秘南國星都」一行在雲南大理體驗非遺技藝的魅力。據了解,喜洲周城是雲南省最大的白族自然村,至今仍保留著白族傳統習俗,又被譽為「白族扎染之鄉」。白族扎染技藝距今已有上千年歷史,2006年被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名錄。
  • 「小師傅」學做「燈籠仔」,非遺傳承走進鳳崗鎮中心幼兒園!
    12月15日,莞脈傳承之非物質文化遺產進校園活動走進鳳崗鎮中心幼兒園,激發孩童對非遺文化傳承的興趣,鼓勵他們學會自覺擔負起保護傳統文化的責任和使命。鳳崗鎮中心幼兒園教師曾智君說:「這樣的活動很有意義,能讓孩子近距離地接觸和感受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的氛圍,真正感受到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獨特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