珍珠港事件,是戰後歷史學家和軍事歷史迷們熱議的話題,該事件不僅將綜合國力強大的美國拉入戰爭,而且事件過程中的許多巧合和「偶然」,引發了人們普遍的質疑,在日本偷襲與羅斯福的「陰謀」之間,東猜西揣,據理力爭。
要想說清這個問題,還要從日本的「北進」和「南下」政策說起。日軍深陷中國全民抗戰的汪洋大海之中,難以自拔;而「北進」與蘇聯開戰,無功而返; 於是,「南下」成了他們的共識。問題來了,日軍「南下」非要偷襲珍珠港嗎?
實施「南下」政策,一定觸碰美國的利益,雙方矛盾加深。
1939年,德國入侵波蘭,二戰全面爆發。「臭味相投的」德、意、日三國籤訂了軸心國同盟條約,意圖瓜分世界。日本關東軍在諾門罕地區進行所謂的「試探性」進攻,遭受巨大損失。也就是說,其「北進」策略已經放棄。
「以戰養戰」的日軍開始將目光投向了「南下」,一面逼迫投降的法國同意其派兵進駐越南,一面正式提出「大東亞共榮圈」,表明了要稱霸亞洲的野心。這樣的舉動嚴重觸犯了美國的利益,雙方在太平洋的矛盾正式攤牌。
作為曾扶持日本崛起的美國,既懊惱養了「一隻餵不熟的狼」,又對其「不以為然」。在他們看來,島國的命脈——石油等戰略物資,牢牢地掌握在自己手裡,一旦禁止出口,對方只得乖乖就範。因此,在美國人的主觀認識中,日本根本不是對手。
於是,就有了羅斯福在譴責軸心國侵略行為的同時,將德國列為頭號敵人,日本次之,並且在整體戰略中確定了「先歐後亞」的原則。當然,在日本高層中也確實存在「親美派」或「穩健派」,他們不願與美為敵,積極地尋求和談的機會。
但美國似乎有「吃定」日本的把握,他們一邊禁止出口,一邊要求對方恢復到1937年全面侵華前的狀態,換句話說,4年的戰爭,日軍白打了。如此苛刻的條件,立刻遭到軍方的反對,「強硬派」逐漸佔了上風,日、美雙方必有一戰。
讓美國人沒有想到的是,狡猾的日本人在開戰前,就已經儲存了800萬噸石油,也就是說,如果節省使用的話,可以維持2年的需要,但畢竟是用一點,少一點,「要麼談成、要麼快打」的呼聲越來越高,儘快「南下」奪取荷屬東印度的油田,成為日本高層一致的看法。
執行「南下」政策必須動用海軍,日本聯合艦隊躍躍欲試。
從明治維新起,日本效仿英、美等國,「勒緊褲腰帶」建設了一支能與美國抗衡的海軍。當時,美、日雙方軍艦總噸數比接近10:6,但由於美國還有大西洋防區,因此,在太平洋地區雙方實力相當。對於「南下」政策,海軍志在必得。
首先,作為日本的「看家」軍種,寄託了人們很大期望。舉全國之力,耗費幾十年建立起來的聯合艦隊,可以說是日本走向世界的標誌。他們出訪各國,將日本的強大展現在各國面前,但自開戰以來,幾乎「一槍未開」,有「花瓶」之嫌。
其次,美國人的盛氣凌人,同樣激發了官兵們的憤慨。在他們潛意識中,美國海軍的實力也不過如此,尤其是在航母的認識和實踐上,當時的日本聯合艦隊,可以說是走在了全世界的前列。換句話說,他們更想通過戰鬥,表現出自己的強大。
更讓他們不服氣的是,自向外擴張以來,都是以陸軍為主,取得的勝利和榮耀,讓海軍的官兵們羨慕、嫉妒、恨;反過來,陸軍對海軍的「嬌寵」,也是憤恨有加。在他們看來,陸軍在中國戰場上形成僵持狀態,也該由海軍來打破僵局。
作為聯合艦隊司令的山本五十六,在日軍中以「穩健派」自居,多年的留美生活,讓他十分清楚的知道,不到萬不得已的時候,不要和美國動手,因為「美國的煙囪,比日本的樹還多」。但是,「南下」方案已定,他必須考慮如何打好這一仗。
在他看來,「南下」的最大障礙是美國的太平洋艦隊,只要運籌得當,消滅其艦隊主力,可以為日軍南下爭取一年的「安全期」,並且以「速戰速決」的方式,有可能逼迫美方講和,從而實現日本稱霸太平洋的戰略目標。
讓所有人沒有想到的是,日本會首先偷襲珍珠港。
偷襲珍珠港,可以說是山本軍事生涯中最得意的一次軍事行動。從戰術的角度來說,他達到了消滅太平洋艦隊主力的目的,並為自己和海軍贏得了至高的榮譽,達到了人生巔峰。但美國人始終不認為,日本會有這麼「大手筆」的動作。
一是,以當時美國太平洋艦隊的實力來講,還是很有自信的,這其中不僅有實力的差距,而且還有背後強大的軍工業實力的較量。以島國的綜合國力養了一支龐大的聯合艦隊,稍有閃失,幾十年的心血將付諸東流,日本是不會冒這樣的風險。
二是,美、日必有一戰,但不是珍珠港。在美國的眼中,一貫「小家子氣」的日本人不可能有什麼深思遠慮,最多也就是進攻菲律賓的美國駐軍「出出氣」,這是當時美國上下普遍的認識。說白了,日本人沒有實力招惹太平洋艦隊。
更為重要的是,美國正在和日本進行談判,談判過程中,日本的「謙恭」表現,更加讓羅斯福等人認為,對方最多是不接受談判條件,還不至於狗急跳牆,反目成仇。就算是要動武,也只能是進攻菲律賓的局部摩擦,不會有大作為。
正是這樣的「誤判」,致使許多「蛛絲馬跡」的信息,他們都沒有與珍珠港聯繫起來,不是他們完全的「疏忽」和「麻痺」,而是根本就不相信日本人敢這麼幹。就連對山本和日本聯合艦隊比較了解的尼米茲,也有這樣的「僥倖心理」。
當時以「資歷不足」為由,拒絕太平洋艦隊司令一職的尼米茲,敏感地認識到日本很有可能襲擊珍珠港,既有「出其不意」的鋌而走險,又有「一招制敵」的戰術效果。但很快「僥倖心理」作祟,認為「招惹」美國,不符合日本的戰略需要。
所以,在日本聯合艦隊偷襲珍珠港的過程中,反映上來的「信息」要麼被忽略掉,要麼被「不可思議的」否決掉。也就是造成了日後人們議論紛紛的話題,甚至冠以「陰謀論」戴在羅斯福的頭上,更有甚者說是邱吉爾的「陰謀」。
其實,細細想想,只要想開戰,理由很好找。任何一個小摩擦,都可以作為宣戰的理由,沒有必要拿一支艦隊去冒險。更何況,當時美國的重點是在歐洲,就算想參加戰爭,也是先和德國宣戰,沒有想到日本人搶到了德國前頭。
難怪,毫無成就感的羅斯福大聲疾呼:「必須記住這個奇恥大辱的日子!」因為,他也從未把日本人當成真正的對手,最起碼不是第一位。
大家認為呢?歡迎留言和討論。
參考文獻:《第二次世界大戰》、《太平洋戰爭》
歡迎搜索關注「白楊樹下談歷史」//學習歷史,傳播文化正能量//未經授權,請勿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