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瑤文化,建設民俗傳統村落,內衝瑤族村:老百姓的腰包越來越鼓

2020-12-24 香城都市報

香城都市報訊(記者陳婧)通城縣地處鄂南邊陲,曾是湖北省幕阜山片區貧困縣。而距離通城縣城25公裡的內衝瑤族村,深藏於湖北、湖南兩省交界處的群山之中,這裡沉澱著瑤族先民的文化氣息,至今存有古井、神臺、梯地、石墓、石廟、石柱等瑤族歷史遺蹟,卻因交通閉塞,成為人們口中「扁擔挑不進、院落髒亂差、娶媳婦困難」的落後村寨。

12月13日,記者走進這個曾極度落後的古瑤村落,只見蒼山碧水之間,古香古色的民居錯落有致。

在新落成的古瑤文化陳列館裡,盤王雕像形象威嚴,引人注目。陳列館展廳分為「古瑤史證」及「古瑤傳承」兩個部分,分別陳列和展示了古瑤物證、壘石文化、史跡論證、瑤醫瑤藥,以及藥姑勝跡、民風民俗、古瑤織錦、拍打舞、瑤族服飾、古瑤屋場等,生動地再現了古瑤歷史文化。

夜幕時分,瑤望千年廣場上篝火閃爍,遊客們聚集在兩隻參天牛角拱衛環抱的巨大舞臺上歡歌跳舞。

「原來全村 342戶有201戶是貧困戶,現在已全部脫貧。」內衝瑤族村黨支部書記胡金文樂呵呵地說。

據介紹,內衝瑤族村曾是瑤族先民的「聚居地」,2012年被通城縣政府命名為瑤族村,也是湖北省唯一的瑤族村寨,是全國51個瑤族特色村寨之一。2016年被住建部納入第四批國家傳統村落保護名錄,2017年被認定為中國古瑤文化傳承展示基地。

2018年6月,通城縣委、縣政府依託古瑤文化資源,與城發集團旗下子公司雋達旅遊公司合作,投資5980萬元,啟動內衝瑤族風情村項目,建設瑤望千年廣場、古瑤文化博物館、古橋遺址溼地公園、東衝古瑤文化碧泉等人文景觀,打造「中華古瑤第一村」,探索一條脫貧攻堅+美麗鄉村+鄉村旅遊相結合的鄉村發展之路。

基礎設施提檔升級,人居環境全面提升,村裡的人氣越來越旺……內衝瑤族村多名黨員帶頭發展餐飲民宿、勤勞致富,示範帶動30多戶村民辦餐飲、民宿、小超市、旅遊小商品攤點,群眾的腰包越來越鼓。

2019年,內衝瑤族村村集體經濟收入接近20萬元,村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超過1萬元。該村今年算上與旅遊公司的收入分紅,預計可以達到45萬元。一個美麗而文明的古瑤文化新村正展現在人們眼前。

相關焦點

  • 湖北通城美麗鄉村建設為脫貧攻堅添景助力
    近年來,該縣堅持以鄉村振興戰略為引領,推進脫貧攻堅與美麗鄉村建設融合發展,取得良好成效。現如今,鄉村舊貌換新顏,基礎設施提檔升級,人居環境全面提升,特色產業蓬勃發展,農民收入持續增加。在規劃和建設中,個性化、差異化和特色化的發展模式,讓每一個村落擁有自己的「特色名片」。
  • 「古瑤」煥發新活力 旅遊扶貧打造山村新面貌
    遊客們或徜徉於「瑤望千年廣場」,參與篝火晚會;或參觀瑤祖故裡大觀園,追尋瑤村記憶;或嬉戲於溼地長廊,體驗吶喊噴泉的樂趣;或身著瑤族傳統服飾,體驗瑤族特色民族風情。每一處都值得去玩味、去觀賞。大坪是通城縣農業人口最多的鄉鎮,也是有名的「古瑤之鄉」,人口6萬餘人,貧困人口一度接近2萬。
  • 古瑤文化系列:湖北崇陽雨山的草把龍燈
    雨山的龍燈,已成為崇陽民俗文化的品牌,在全市乃至全省聲名響噹噹。 文化是一個民族的靈魂。誠如是,有一種生生不息的傳統文化在雨山代代相承,數百年的歷史,已經根植到了村民的靈魂深處,讓雨山的龍燈不斷地發揚光大,源遠流長。 也許沒有多少人知道,雨山的龍燈民俗文化跟瑤族人有關,而最接近瑤文化的便是那裡的草把龍燈。
  • 加強對自然村落風貌及傳統民俗文化的保護
    李靜)錯落有致的自然村落,典雅古樸的傳統建築,代代傳承的民間手藝,這些歷來都是中華民族文化自信的重要來源和載體。然而在部分鄉村,這些美麗的自然風貌正在被破壞,正在消失,對此,市政協委員陽芬有話要說,「在實施鄉村振興戰略中,除經濟建設外,加強自然村落及傳統民俗文化保護急切需要提上日程。」  鄉村振興戰略是決勝全面建設小康社會需要堅定實施的七大戰略之一。近幾個月來,陽芬委員多次深入長沙部分鄉村開展調研。
  • 在湖北鹹寧,這個村子普普通通多年,如今藉助瑤族文化一炮而紅
    眾所周知文化傳承是一個文明、種族的不滅薪火,縱使時代變遷、滄海桑田,只要傳承不滅終有重新輝煌的一天。今天協冰要跟大家分享的就是這樣一個重塑文化祖地的景區,故事的主角就是「東方吉普賽人」瑤族的祖地「千家峒」,它最終被確認在湖北省通城縣的藥姑山(龍窖山)地區。
  • 國慶假期首日 1.5萬名遊客打卡中華古瑤第一村
    國慶長假期間,中華古瑤第一村——湖北鹹寧通城縣大坪鄉內衝村裝點一新,這裡舉行了豐富多彩的民俗表演活動,吸引了全國各地遊客前來打卡。10月1日,記者在通城中華古瑤第一村看到:青山碧水綠道,涓流淺灘廊橋,古樸典雅的瑤鄉古街被群山環抱。美麗的自然山水,跨越千年的瑤鄉文化,讓前來這裡打卡的遊客絡繹不絕。
  • 河南魯山:香菇越種越多 腰包越來越鼓
    「這幾年,村裡變化很大,不僅環境變美了,還有好的扶貧政策,村民受益了,腰包也越來越鼓。」餘運通說,2019年,他靠香菇種植、打短工及絲綿加工收入十幾萬元,摘掉了貧困戶的帽子。劈山打井便生活松垛溝村位於魯山縣下湯鎮西北深山區,雖然道路蜿蜒曲折,但目之所及一派新氣象,造型別致的景觀燈、整潔的文化廣場等,一點不比城裡的居民小區差。
  • 保護傳統村落:尊重鄉規民俗 不盲目仿古
    據住房和城鄉建設部村鎮建設司小城鎮與村莊建設指導處處長王旭東介紹,全國經調查上報的1.2萬多個傳統村落僅佔我國行政村的1.9%、自然村落的0.5%,其中有較高保護價值的村落已不足5000個。近些年來,各地越來越重視傳統村落的保護,但保護工作在實施中也暴露出四大問題。大拆大建,去「土」求「新」。
  • 民俗文化瀕臨消亡 如何讓藏羌傳統村落「活」起來?
    吳建新攝建築格局被打破,人氣不足成空殼,民俗文化瀕臨消亡盛夏7月,從成都平原西行進入岷江上遊,除了百看不厭的奇山異水,沿途的傳統村寨、河谷兩岸或是雲霧繚繞的大山深處,均可見一座座聳立的藏羌碉樓。這些古老的藏羌碉樓,給高原雄渾粗獷的自然景色平添了一道獨特的人文景觀。也正是這些獨特元素,讓承載著鄉愁的傳統村落更具特色和魅力。
  • 「疫」後觀察④ | 旅遊篇—— 假期首日 1.5萬遊客打卡中華古瑤第一村
    10月1日,中華古瑤第一村——通城縣大坪鄉內衝村裝點一新,這裡舉行了豐富多彩的民俗表演活動,吸引全國各地遊客前來打卡。鹹寧遊客 胡細娥:瑤族文化也是有很多年歷史了,我也很高興、很慶幸我們的後人能夠把這些文化重新給挖掘出來,然後展現給大家,我希望以後瑤族文化能夠傳播到全國各地。
  • 十堰7個村落將擁有一個「國家級」新名字!
    傳統村落是指村落形成較早,擁有較豐富的傳統資源,現存比較完整,具有較高歷史、文化、科學、藝術、社會、經濟價值的村落。村落延續傳統選址,順應自然山水,延續歷史文脈,具有傳統特色和地方代表性。村落空間結構、格局肌理融入自然環境,延續傳統格局,整體風貌協調。村落格局與生產生活密切相關,反映特定歷史文化背景。傳統建築具有一定保護價值。村落中文物古蹟、歷史建築、傳統建築分布集中連片,或數量超過村莊建築總量的1/3,較完整體現一定歷史時期的傳統風貌。
  • 讓村民腰包越來越鼓、生活越來越旺
    而今,紅心獼猴桃已成了當地的致富招牌,杜國能告訴記者,合作社獼猴桃基地預計2021年進入掛果回收期,產生部分收益後,將探索把獼猴桃果園反包給涉及土地的農戶,由合作社提供技術指導及相關農用物資,並負責產品的市場銷售,農戶負責果園管理及用工的互助模式……讓家鄉老百姓腰包越來越鼓,這片土地的生機越來越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