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詞的世界,有過各種各樣的雨,一場場絕美的雨,滴滴答答滴進了世人心裡。有人喜歡李商隱的「何當共剪西窗燭,卻話巴山夜雨時」的相思之雨,有人喜歡孟浩然「夜來風雨聲,花落知多少」的喜雨,更有人喜歡志南和尚「沾衣欲溼杏花雨,吹面不寒楊柳風」的杏花雨。而當這一場場雨落盡後,又是怎樣一幅光景呢?很少有詩人提及,除了李商隱。
本期要和大家分享的,就是李商隱在雨過天晴後寫的一首詩,全詩字字珠璣,為我們描寫了一幅晚晴之景,堪稱最美的初夏。讓我們來品一品。
《晚晴》
唐-李商隱
深居俯夾城,春去夏猶清。
天意憐幽草,人間重晚晴。
並添高閣迥,微注小窗明。
越鳥巢幹後,歸飛體更輕。
結合雨後的觀感與作者當時的心情,這首詩的大概意思是這樣的:我經常獨自一人深居簡出,俯瞰著夾城。不知不覺,春天已然過去,迎來夏天的晴朗明媚。小草喝夠了雨水,怨聲載道,終於得到老天的體諒,人間又重新回到放晴。雨後煥然一新,我登上高樓,站在圍欄眺望遠方。天高地闊,風格迥異,漸漸地夕陽的霞光穿過萬家燈火的窗戶。晚霞曬乾了越鳥的巢穴,他們身體與姿態也恢復了往日的輕盈,又可以展翅高飛了。
此時的詩人在桂林鄭亞幕供職,得以逃脫朝中的紛爭,擁有了人生難得的自在時光。第一句就交代了寫作的地點,心情閒適的詩人決定看一看這雨後風景,站在高處俯瞰全城。第二句不乏對歲月的感嘆,四季輪迴轉瞬即逝,不知不覺,春天悄然而過。對於古代的文人墨客,春去是一件最令人感傷之事,但是對此時的詩人來說卻有著別樣驚喜,一個「猶」字道出他心中的喜悅。
三、四兩句,「天意憐幽草,人間重晚晴」是流傳千年的名句,也是無人超越之句。詩人用擬人化的語言,將小草人格化,這株風雨中的小草,在風雨飄搖後終於得到了上天的垂憐。又化傍晚的雨過天晴為有情之舉,立意不可謂不新。此句與「夕陽無限好,只是近黃昏」不一樣,它不但沒有對日落的傷感,而且更具別樣的溫情。
五、六兩句,夕陽由憐愛幽草灑向人間,它那溫暖的光輝爬上人間的窗戶,映入千家萬戶。詩人用「微注」二字,道出它的柔和;又用「明」字,道出微注的結果,字字珠璣。最後兩句,再加入飛鳥的意象。所謂一切景語皆情語,越鳥的窩是不是幹了,其實詩人是無法判斷的,但是此時他的心境是愜意的,所以自然有「越鳥巢幹」一說。而鳥兒飛姿輕盈,也不過是詩人閒適的寫照。
這是李商隱水平很高的一首詩,《律髓輯要》評這首詩說:「老杜有此格律」,同樣這也是李商隱很少見的歡快之作,全詩不帶一個喜字卻句句透著欣喜,是難得的佳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