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入會稽山冢斜村,
如走入一幅遺世的水墨畫卷,
青山綿延,綠水環顧,古蹟眾多,
滿眼的青綠,清新而柔美。
一路山水,用它的蜿蜒俊秀述說著源遠流長的故事伴著山清水秀。
冢斜村地處紹興柯橋區稽東鎮車頭,離紹興市區二十餘公裡,北靠大龍山,一條小舜江從村旁流過。2012年12月,被國家列為第一批中國傳統村落和歷史文化名村。
冢斜古村人餘姓為主,據史書記載餘氏系大禹後裔。禹生三子,長子叫啟,繼承父姓「姒」,二子稱「況」賜姓顧氏,三子為「罕」賜姓餘氏。大禹賜第三子為餘氏,有紀念其妻塗山氏之意。冢斜古村餘氏是從明初從越州山陰(今紹興阮社)遷入的。
餘氏宗祠建於清乾隆年間,門口樹立著兩個高大的象徵科舉功名的旗杆,旗杆基座高約1米,寬約45釐米,厚約25釐米,是扁形石夾板。據說這是為了表彰科舉成績最佳的進士而設立的,旗杆石上刻有文字---恩科,道光辛巳,意思是道光辛巳年間皇帝特恩開科取士,餘氏有人高中了,得到表彰,以光宗耀祖,彰顯身份,昭示世人,並激勵青年學子努力用功。
進入祠堂,右面大堂上懸掛著一方「文魁」匾,這是古代中舉進前七後才有的殊榮。祠堂內簷口裝飾精美,木構件上雕刻著珍禽異獸、奇花異草。
餘氏宗祠內古戲臺,呈正方形,戲臺頂部為卷棚式藻井,井中心為圓形八卦結頂,中置燈鉤,藻井四岔角飾有「雲鶴含瑞草」淺雕,外周方角置圓壽瓜柱。戲臺左右四柱八字屏風,前場楹聯「人和人和人人和「,」鏗鏘鏗鏗鏘」橫批「靜觀自得」後場楹聯「霓舞翩躚月倍明」,「歌聲繚繞雲還駐」,橫批「廣寒餘韻」。
正堂一塊大匾額上書明德堂,這裡是餘氏供奉和祭祀祖先的場所。
八老爺臺門,原稱下新屋臺門,位於古村東側,是清代布政使餘炳燾建造,族人尊稱其為八老爺,故臺門也叫八老爺臺門,臺門前後三進各進之間兩側縱深用廊屋連接,廊屋外側東西各連廂房,佔地面積約四畝,內有多個單體庭院,每個單體通過廊屋過道相互貫通。
八老爺臺門,整體磚木結構青瓦屋面,立柱、橫梁等各部件以榫卯連接。由於立柱為木製,所以立柱於地基平面之間放置柱腳石,以防止立柱受潮腐蝕。
冢斜古村還有保存完好的知青屋,這裡承載了多少50後和60後的記憶。那充滿堅強和奉獻的青蔥歲月,如今已是曾經滄海。
沿著鵝卵石小街穿行在古村裡,腳步聲聲迴響,更顯古村的幽遠寧靜。兩側建築鱗次櫛比,透過虛掩著的大門,可以看到院裡的花草和梁柱。
高新屋,清代建造,青瓦屋面硬山式風格。一進門廳面闊五間帶二弄間,東西側廂三間開闊。以前是一處官宦人家庭院。
冢斜古村,保存著很多富有會稽山山村特色的古祠堂、古臺門、古井、街巷等,冢斜古村是一座充滿古樸韻味和文化底蘊的古村落,是一處探古尋史、賞析和憶舊的江南山區古村落的典型代表。
一條黃狗在門口看著我們這些陌生人,也不叫喚,可能古村來往的人多了,早已習慣。
古村南面的小舜江溪流上有座五孔清代石橋,這是會稽山南部唯一一座規模較大、歷史最長、保護完好的石樑古橋。
橋的另一頭隱藏著大小西嶺和馬皮嶺兩條古道,古道四周群山青翠,峰巒起伏。一路上清溪依流,環境優美,是戶外徒步、放飛心懷的深山古道遊打卡佳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