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我們的記者小袁跟我說,最近,他學了一門新技術,那他到底學了是什麼技術呢?這不,今天他就要展示一下。
記者 袁勇攀:小袁我不光是會開汽車 ,還會開火車,接下來就帶鄉親們去下一站 袁夫稻田站嘍。
有這一站嗎?有!這一站就在我們黃梅縣的永安村!
永安村有個袁夫稻田站?小袁在手機上查了半天怎麼也沒有找出來。原來,袁夫稻田是這個基地的名字,火車並不是用來接送旅客的,而是這裡的一個景點。
項目負責人 姜麗平:以前這裡是一節硬臥車廂,現在被我們改造成幾十桌子的餐廳。
車廂內除了設置有餐廳外,經過改造後,還有臥室和客廳。完全可以滿足遊客們的衣食住行!
項目負責人 姜麗平:這裡是一節軟臥車廂,被我們改造成家庭式的客廳,這個是根據我們現有的設施,把它改造成四人住的家庭式的套房。
去年,小姜將這列火車從陝西寶雞運到了黃岡市黃梅縣大河鎮永安村,整列火車一共有七節。能將這個龐然大物搬到村子裡,小姜可費了一番腦筋。
項目負責人 姜麗平:在高速上都不可以走的,我們就做地下的道,遇路開路,遇橋開橋,總共花了一百多萬。從大河鎮到這裡來,不到一公裡的距離,就花了一個星期。
運輸這個大傢伙總共用了小姜兩個多月的時間,花費了200多萬元,才將它安置在這裡。對於如何冒出來這個奇思妙想,小姜也是摳破了頭皮。
項目負責人 姜麗平:首先是考慮到它比較新穎,有創意,讓遊客在這裡體驗到農田風光的同時,還能追憶那些年綠皮火車的回憶。
金燦燦的稻田與綠皮火車交相呼應,成為一道靚麗的風景線,它不僅帶給遊客們年少時的回憶,也讓他們記住了鄉愁。
深圳遊客 小戴:從哪裡來的,我們從深圳過來,從網上看到的,本來坐火車是挺有壓力的,挺繁忙的感覺,在稻田裡看到火車感覺很放鬆,很休閒。
稻田變景區 人氣旺得很通過打造這樣的一道亮麗風景線,各地的遊客慕名而來,基地裡的生意也相當的火爆!不過,說到生意火爆,這就不得不提到小姜基地裡的這些稻穀。這些稻穀有什麼來頭,跟火車又有什麼關係,咱們接著往下看!
在小姜基地的這片稻田裡,農機手正在緊張而忙碌的收割稻穀。
收割機 機手 陳良軍:大概五六百斤,因為她沒有打藥,施肥。
陳師傅說,因為他們採用的是綠色生態的種植方式,所以的稻穀產量比較低。
技術指導 馮再柱:你看那個鴨子,專門是吃稻田裡蟲子的,你看那個誘捕器,那是農科院給我們的,還有那個殺蟲燈。
2017年,公司流轉了鄉親們一千畝農田,種植綠色稻穀。可小姜知道,湖北是水稻大省,不乏優質的稻穀種植基地。如何將自己的稻穀賣出去,成了擺在她眼前的一道考題。
項目負責人 姜麗平:和公司的員工在一起想,那就種點向日葵試試,我們向日葵種下去,等它花開的時候,當時的場面就火爆了,那個時候人就開始多了起來。
去年上半年,依靠向日葵吸引的人流,大米的銷量翻了番。嘗到了賞花經濟給大米帶來的甜頭,小姜和她團隊又想到了新點子。
項目負責人 姜麗平:這個就是我們的黃梅戲,我們不但有黃梅戲,還融入了當地的禪宗文化,嶽家拳以及我們的挑花,目的就是提升我們園區的人氣。
將黃梅地方特色文化融入到基地,既可以增加人流量,又可以提升基地的檔次。去年下半年,基地的客流有6萬人次,大米的銷量也隨著客流的增長,噌噌往上升。而這個時候,小姜和她的團隊決定改變思路,發展農旅融合。
項目負責人 姜麗平:這個是傳統的打穀機,讓更多的遊客來體驗傳統打穀的方式,玩的人多不多,多,都在搶在玩這個東西。他們很喜歡
除了現場擺放著農耕器具,供遊客們體驗外,基地還為他們提供了休憩的場所,這不,火車都開到了田裡。
遊客 李華陽:就是感覺很漂亮 很美好
遊客:就是有一種回到大學時候的感覺,有一種回憶,感覺很好是吧,嗯!
吃水不忘挖井人,基地還吸納了周邊一百多名鄉親在這裡務工,目前已有28個貧困戶脫了貧。
黃岡市黃梅縣大河鎮永安村 村民 王亞萍:我們在這裡拔草,見事情就做,每天80塊錢,這裡好還是家裡好,這裡啊,這個公司很好!
王大媽今年68歲,以往,她種2畝農田,年收入不到一千塊錢。現在王大媽在基地裡打工,每年有五千來塊錢,不僅收入提高了,日子也過得紅紅火火。
項目負責人 姜麗平:未來就是吃住玩,團建,讓他們在玩的同時,體驗到農田給他們帶來的鄉間樂趣。
如何辦一家小型休閒農莊?
鄉村振興:茶產業發展的休閒新時代
茶道中國,幾處茶園旅遊的風光效果
桃米村「社區營造」,年均收入3000萬元
種樹每畝能拿600元?林業補貼這麼拿才不吃虧!
布局九大產業,江西印發加快農業結構調整行動計劃
3小時,1000萬!農業眾籌,解決銷售,籌錢的新思路?
8月全國豬價仍上漲,10省發布相關補貼、擴生產等政策!
2019年,下半年即將開始申報的8個農業補貼項目信息匯總
2019年31個農業項目補貼申報指南(附申報時間、口徑、範圍)
自然資源部最新通知:生豬養殖不需要辦理建設用地審批,不需要耕地佔補平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