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山西臨汾境內,有一座山名叫雲丘。這座山在國內知名度雖不及太行,但到過那裡的朋友不僅讚嘆雲丘山神秀的風景,而且山上儒道佛三教和諧共生的神奇寺廟也令人驚嘆。
進入雲丘山,首先到達中和廣場。中和廣場的"中和"二字,是傳統儒士終生奉行的兩個字,這是雲丘山包含儒家的一個具體體現。中和廣場正中間高聳著一根9.55米高的女媧伏羲交尾柱,伏羲女媧作為人文始祖,代表了人類的繁衍之始。而9.95米的高度象徵著九五至尊,也符合他們的身份。相傳,中和廣場曾經是伏羲觀天象的一個觀星臺。
沿著中和廣場往前行走,就到達了八寶宮。八寶,代表著道家八寶,這八寶分別是八仙過海時使用的神器,這是雲丘山蘊含道教的體現。在八寶宮前走道中央,有一塊龜蛇碑,碑上撰刻著"鎮宅除邪"四個大字。據碑文介紹,相傳真武大帝在這裡進行了長達多年的修行,修行期間龜蛇二位大將顯靈。
走過石碑,迎接我們的是一塊巨石,石上刻有"八寶宮"三個字。繼續往前,階梯旁有兩隻威武的石獅子看守宮門。這兩隻獅子是於清朝乾隆年間的遺物,工人們獨具匠心,將石獅雕刻為一雌一雄,雄獅腳下是一個精巧的繡球,而雌獅腳下是一隻可愛的小獅,神情莊嚴威武。進入八寶宮之前,摸一摸小獅子的頭,據說能帶來好運哦!
走上階梯,迎面而來的是八寶宮的主殿——三祖殿。三祖,顧名思義,殿內供奉的自然是道教始祖太上老君、佛教始祖釋迦摩尼和儒家至聖孔子。雲丘山三教合一,儒道佛三位始祖共居一室,同享香火。
三祖殿的東邊是藥王殿,殿內供奉了三位神醫,他們分別是藥王孫思邈、醫聖張仲景和神醫華佗。孫思邈以《千金方》名傳後世、華佗以《青囊書》獨步兩漢,可惜後來散佚了,以及醫聖張仲景的《傷寒雜病論》,都是我國醫學至寶。
三祖殿的西邊是救苦天尊殿,殿內供奉的天尊即太乙真人,在《封神榜》裡,他是一個重要的人物,因為就是他用蓮藕救了哪吒一命。真人的坐騎是一隻青獅,他腳踏蓮花寶盆,手脫玉盂,左右各站一名童子。太乙真人之所以叫救苦天尊,是因為當人遇見苦難時,呼喊他的名字,他就會派遣他的兩名童子來相助。
三祖殿往後就是聖母宮,聖母殿內供奉三位聖母,聖母慈悲,當地居民又把它稱作「娘娘殿」。這三位聖母分別是后土娘娘、碧霞元君和順天聖母娘娘。碧霞元君與觀音菩薩相似,因為她同樣也是"送子娘娘",順天聖母娘娘如同現今的婦科醫生,后土娘娘則主管山川大地,普渡生靈。在聖母殿求子一向是十分靈驗的,所以這裡天天都有繁盛的香火。
這是小編在國內見到的首個儒、道、佛三教一體的寺廟,我想這也是雲丘山最為神奇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