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24 20:52:04 來源:沙坪垻微政務微公號
沙坪垻微政務微公號消息,
踏上斑駁的石板老街
磁器口古鎮裡
兩旁內簷額和外簷撐弓上
做工精美的浮雕引人奪目
古巷、古祠堂和散落其間的
眾多商宅、民居、寺廟等古建築
處處保留明清時代的歷史風貌……
回眸千年
每一塊青石板都訴說著歲月的蹉跎
每一方淨土都篤守著悠然的時光
一段老街記錄古鎮興衰
一盞香茗品位人生百態
雄渾的晨鐘暮鼓
講述一座「小重慶」的興衰
磁器口大門牌坊
磁器口古鎮的標誌性建築,它見證了古鎮的滄桑歲月和歷史變遷。
2000年攝
2005年攝
2009年攝
磁器口碼頭
原為古重慶北門,得嘉陵江水運之便,在明代就成為水陸交匯的商業碼頭,清末民國時期達到極盛,現為古鎮重要旅遊碼頭。
90年代的磁器口碼頭
2000年左右的龍隱碼頭
龍隱碼頭。劉朝亨2007年攝
"更夫像」路口
位於寶輪寺大門口前,是磁器口通往江邊的最後一個路口,於2009年入駐一位憨態可掬的「更夫」。磁器口歷來為商業重鎮。1958年因碼頭遷移,古鎮日漸衰落,直到1998年開始打造旅遊景區,才恢復往日熱鬧的情景。
磁器口「更夫像」路口舊貌。彭世良 1993年攝
磁器口「更夫像」路口新貌。彭世良2017年攝
磁正街
古鎮的主要街道,人流由稀疏到稠密,映襯出磁器口的日益繁榮。
高石坎鑫記雜貨店往正街方向
高石坎鑫記雜貨店往正街方向。蒲劍楓2017年 攝
寶善宮
原為清代時期的一座道觀,在200餘年的歷史長河裡,從教育博物館、陶瓷古玩館發展到現在的茶文化體驗館,見證了磁器口文化發展的多樣性。
90年代的磁器口教育博物館
2000年的磁器口陶瓷古玩館
2010年的寶善宮大門
如今的磁器口茶文化館
高石坎
是最具代表的山城步道。歷經歲月更替,人變、物變、環境變,而這一步一梯的石階與情懷卻未曾改變。
90年代的高石坎
2000年的高石坎
如今的高石坎
聚森茂
原為磁器口醬油鋪的店名,有上百年歷史。如今為特色創意街,聚集了許多民間小吃和各種傳統手工藝品。
2000年的聚森茂舊貌。蒲劍楓 攝
如今的聚森茂。蒲劍楓 攝
磁橫街
是磁器口最富特色的一條街道。2012年前的橫街飽經滄桑,2012年後的橫街宛如新生。
2005年的磁橫街。孫須 攝
2011年的磁橫街
如今的磁橫街
上面只是磁器口
部分經典地段的今昔對比
下面小編為你帶來一波
磁器口曾經的生活場景
看完絕對滿滿全是回憶
磁器口春遊舊貌。孫須1986年攝
(磁器口吊腳樓舊貌。孫須1986年攝
90年代磁器口居民在家看電視。文萬立 攝
磁器口民俗《老街耍龍》。文萬立 攝
磁器口風景之黑白影像《房與老人》。何智亞 攝
《磁器口的棒棒》。 林毅東 攝
磁器口民風《老街修車》。文萬立 攝
磁器口民風《大院生活》。文萬立 攝
磁器口民風《院壩生活》。文萬立 攝
磁器口民風《童趣》。文萬立 攝
曾經的幸福街。何智亞 攝
幸福街舊貌 彭世良2007年攝
金碧橋。彭世良攝於2005年
九石缸河灘。袁志強2007年攝
磁器口蝶變
如今的磁器口古鎮,憑藉其鮮明的民族和地域特色,每年引得千餘萬名海內外眾多學者、專家和遊人前往參觀、旅遊,是重慶旅遊最熱的景點之一。
何昆 攝
目前,磁器口正朝著打造「國家級品牌、重慶市名片、沙坪垻窗口」的目標,積極建設「沙磁文化產業園」。
磁器口古鎮為核心,沿濱江路輻射延伸,南以土灣滴水巖為起點、北至特鋼廠區、東以嘉陵江為界、西至烈士陵園,面積4平方公裡。將統一規劃設計、策劃包裝、項目推進。
何萬全 攝
通過打造文化產業園,充分利用片區文化資源,提升整個沙坪垻區的產業格局,實現新的經濟增長模式。
歲月走過
留下無數斑駁
如今的磁器口
千帆競發
有非遺文化,有古剎、故事
人們在此世代生活
文化脈絡延續千年
薪火相傳歷久彌新
歷史車輪滾滾向前
時代潮流浩浩蕩蕩
通過開發保護
磁器口古鎮
煥發生機雋永如斯
蝶變勢不可擋
一個國家級文化產業園
正在崛起
原標題:一大波老照片來襲,訴說磁器口今昔巨變!
【免責聲明】上遊新聞客戶端未標有「來源:上遊新聞-重慶晨報」或「上遊新聞LOGO、水印的文字、圖片、音頻視頻等稿件均為轉載稿。如轉載稿涉及版權等問題,請與上遊新聞聯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