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0歲的農村老人,比共和國誕辰的日子還要早,這些農村老人經歷過了風風雨雨,經歷過戰爭,經歷過挨餓受凍,也為共和國的建設獻出了青春,可以說為建設祖國流了不少的汗水。至少義務的開荒種田,興建水庫,修塘壩,修公路,集資建過學校,建國建設醫院,交過公糧,交過農業稅,交過三提五統,交過集資,還為農村信用合作社出資入股。同樣作為80歲的一代人,在50年代初期還努力買田買地買荒山。同樣為共和國的建設發展,做出了貢獻。城市和農村的老人晚年的結局確是天壤之別。
80歲的農村老人,如果不勞動的話,他們僅有每個月100元左右的農村養老金,即使加上高齡補貼也不足200元,僅僅能夠繳納家庭的基本的油鹽醬醋及其水電費的開支,糧食、蔬菜還需要自己耕種,一旦有個頭痛感冒,可以說是只能用身體去扛。這些老人必須去努力的勞動,他們不能夠停下來休息,否則生存就會有了危機感。
對於80歲的農村老人種了一輩子的地,也沒有發家致富,因為種地不賺錢,已經成為社會的共識?但他們已經老了沒有其他的勞動力了,只能夠靠種地來也養活自己,解決自保問題。或許「自己動手,豐衣足食」,「活到老,幹到老」這就是農村老人的宿命。可以看出老人面帶笑容,因為他們困難的日子過來了,有了今天的幸福生活,感覺很知足。
天性使然,不排除有部分農村八十歲了,還下地幹活是為生計所迫。但大部老人之所以下地幹活是習慣性了,兒女們也孝順,生活條件並不差,但他們就是閒不著,只要身體條件允許,他們一定還會幹些力所能及的、家裡或地裡活。一方面為了生活所需,一方面為了體現自己生活中的價值。可謂是可敬。也是我們後輩應該學習的傳統美德。
有些老人,身體不好常年吃藥,也想做點事給孩子減負。很多農村家庭還不富裕,有個病號家裡壓力山大。老人們很善良,心疼孩子們,提著勁做點力所能及的事情。這樣才感到活得充實有意義。
總的來說閒不住啊,在地裡辛苦了一輩子,突然閒下來還不習慣呢,讓他們住到城裡來呢他們也覺得不舒服,嘮嗑找不到人了,只要覺得身體還行,下地做做農活,心裡踏實,這就是農村人的鄉土氣息傳承啊。和城市老人每天遛公園,跳廣場舞比有相同的一面,也有不同一面,一個是為 鍛鍊身體,一個是幹活減輕些子女們的負擔。相同一面都是"生命不息,運動不止。
農民是勤勞質樸的形象代表,不怕髒,不怕累,吃苦耐勞體現的淋漓盡致。雖然現在生活水平提高了很多,但也有局部的不足。如果沒有殷實的家境,和超乎一般家境的生活水平,很多村裡上了年歲的老人,只要還有些力氣也都會下地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
農村裡面的問題,農村裡面的老人而言,只要 身體還有一定的硬朗,還能夠下地幹活勞動的,基本上都會去做一些自己力所能及的勞動。所以農村裡面根本就沒有退休這一個說法,只有活到老乾到老。在農村裡面的老人基本上都是幹到自己不能夠動彈或者臥病在床,那麼這個時候就開始過上了退休的生活。
本來已是人到七十古來稀,如今老農民卻是80歲了,依舊在地裡幹活,趕著馬車拉著農作物秸稈,累的坐在地頭上歇一歇。本應該是像城裡人一樣,在逛公園下象棋,打打撲克,聊聊天,過著幸福安詳的晚年生活,可農村的老人卻是天翻地覆的差別,對土地有感情了,丟了可惜,讓土地長草心生不忍。也就是在地裡拼命的幹活。
小編是土生土長的農村人,對農村鄉土氣息比較熟悉,本文僅代表小編個人觀點。歡迎互動、點讚、收藏、關注、或在下方評論區留言,分享你的農村觀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