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學情報組——教育熱點,精確調查,數據說話。
請過來人坦言求學之路,為後來者提供可靠參照。
我的網店
生意好得超乎想像
Katie
香港浸會大學工商管理學院大四學生
2008年,我在杭高畢業,高考考了640分,可以進浙大和上海財經大學,當時很想出來,後來就選了浸大工商管理學院學人力資源管理。
浸會大學的宿舍分為南座、北座,共有四個舍堂,都以中國名人命名:蔡元培堂(Cai Hall)、宋慶齡堂(Soong Hall)、周樹人堂(Zhou Hall)、楊振寧堂(Yang Hall), 住宿費每學年1.1萬,條件很好,兩人一間,每一層都有一間廚房,公用的一樓有不同的設施可以免費使用,比如,練琴房、電腦房、電影娛樂房等。
從蔡元培堂和楊振寧堂望出去,可以看到九龍城,維多利亞港放煙花,在宿舍也能看到。
Katie的學費是7.5萬一年。吃的花銷要看個人:如果吃學校食堂,一餐20塊港幣(16元人民幣)左右,到校外聚餐,一頓一個人可能要花100塊港幣(80元人民幣),一月2000港幣(1600元人民幣)生活費足夠了。平時有空的話,Katie也會和幾個同學做飯吃,菜也不貴。
Katie這學期在一家香港地產物業公司實習,特別忙,一周去三次,學校還有課。
Katie說,她學的人力資源管理在香港比較受歡迎,本港同學成績比較好,學習也很努力;會努力展現自己的優點;他們在經濟方面更加獨立,業餘時間也會做家教。
「我們的課不像內地是45分鐘一節,是以小時計算的,一節課是3小時,一節課如果是三個學分,就要上足3小時,有些課需要一次性上完,工商管理學院這種課還是蠻多的,像理學、數學、語言學這些專業可能會分成一小時一小時來上。
「我們專業,有很多演講型的作業,比如老師定一個演講主題,學生要根據老師事先製作的PPT(幻燈片)來講,還有一種是學生要完善老師給出的PPT,再有一種,講自己對一個公司的人力資源調查報告,演講是按小組進行的,需要與同學討論、排練合作完成,最後是小組評分,花的時間會很多,也很鍛鍊人。
「有些內地同學覺得在港校念書考前壓力很大,我好像沒這種感覺。這個主要看個人和專業,如果平時看書上課認真,就還好。」
今年2月底,Katie與一個在美國的同學合夥開了家網店,專做美國、香港商品代購。
「我們的模式是,顧客先下單,我們去進貨。現在我們已經做到「四鑽」了,生意不錯,一個月的營業額有5位數。
「當初開網店也很偶然,我和這個在美國讀書的朋友平時都喜歡買衣服。一次聊天無意說起,我們就動手了。開店需要資金,我們的做法是幫人代購,顧客下單,我們才去進貨,這樣就不太需要本錢。
「顧客以內地人為主,香港也有,但人不多。現代人的生活節奏加快了,營銷方式也要調整,我們的做法是發微博,還有就是在店內搞一些活動。9個月過去了,沒想到生意好得超乎想像。
「開網店很花時間和精力,這也逼迫我們提高了管理時間的能力,學生還是得以學業為主,我倆誰忙,另外一個就多花點時間擔待。學校不反對大學生兼職或創業,在港校,很多香港同學一般都會兼職,他們要追求經濟上的獨立,這點很像國外學生。」
閭丘露薇的新聞課
第一次聽的人非常多
閔昊
香港浸會大學傳理學院國際新聞專業
今年7月,閔昊畢業於暨南大學廣告學系,9月進入浸大。
閔昊說,在港校生活兩個月,發現還是與內地高校有很多不同,粵語和英語是這裡的通用語言。「我們這學期上5門專業課,除了閭丘露薇的課有中文,其餘全英文,剛開始還真不適應,兩個月拼下來,總算好了許多。
「另外一個深刻的印象就是,學校組織的活動多、層次高,能第一時間接觸國際上有影響力的事件。我們專業每月有個媒體沙龍,來給我們上課的都是業界有名的人物;還能獲得一些難得的採訪機會,最近有個世界新聞峰會在香港開,我們專業20人有採訪機會,我也去了,很興奮。至今難忘的,還是今年9月2日和同學們受邀到來港的美國海軍兩棲船塢登陸艦『康斯託克』號(comstock)採訪。」
「12月5日,閭丘露薇老師給我們上了這學期最後一節課,雖然她工作很忙,加上我們進入考試周,本來可以不上課,可以看出她是很有責任心的。
「第一次上閭丘老師的課,人非常多,很多沒有選這門課的同學都慕名來聽,我們只好從小教室轉到大教室。她給我的第一感覺是非常和藹可親,一點架子都沒有,對於同學的提問,她的回答以及自己的課程組織都十分有條理,不愧為一名優秀的記者。
「我們每周都有一個新聞比較的作業,也會上傳到閭丘老師的『一五一十部落』裡。她要求比較嚴,所有的評價基本都是提出不足。」
爸媽在杭州
我打算回來
孫禕航
香港浸會大學理學院數學系運籌學
與商業統計,在讀碩士
孫禕航,2010年從上海對外貿易學院畢業後,考入香港浸會大學數學系運籌學與商業統計,這是內地研究生報考最多的五個熱門專業之一,其餘四個分別是信息科技管理、傳播學、傳媒管理、國際新聞。
還有半年多就畢業了,孫禕航打算到時還是回杭州就業。因為爸媽在杭州,年紀也大了,「家人可能不需要我的照顧,但是需要我的陪伴。」孫禕航說。
「我大學出來,四年在上海,加上香港一年,五年沒在他們身邊了。來港校,更多的是感受香港的教育氛圍,體驗港校的生活,這裡可以遇到不同的人,能跟不同的人打交道。
「我們這個專業比較有意思,運籌學和統計是應用數學的兩個分支,是數學工具,可以運用到商業領域的各行各業,將來的就業面還是挺廣的。學長們大多選擇了金融機構、商業諮詢公司,就業都很對口。我覺得杭州還是有機會的。
「有些同學覺得在一線城市尋找事業的發展很重要,他們就會留下來;有些覺得過一種舒適愜意的生活更重要,那他們就可能回去,這是個人的選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