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陵峽·桃花源位於竹山縣官渡鎮境內,巴山東麓與秦嶺交界處,號稱華中原生態第一峽。峽谷全場33千米,峽谷平均切割深度1000米以上,平均寬度5米左右,最狹窄的地方僅容一人通過,著名地質學家李四光將其命名為青峰斷裂帶。
武陵峽山巒俊秀陡峭,內有許多大型溶洞群,飛泉流瀑,九曲迴腸,青天一線,蔚為壯觀,峽內原始森林生長於懸崖峭壁上,遮天蔽日。在全場33千米的武陵峽中,有兩處盆地,盆地四周被險峻的驢頭山、四方寨、筆架山緊緊環繞,其地平曠,內有良田數十畝。中央電視臺《發現之旅》,國家地理雜誌等多家媒體均前來做了專題報導。
華中科技大學教授張良皋在遊罷武陵峽後,曾專門賦詩「武陵何處覓真源,莫見桃花便泊船。鄰郡若逢劉子驥,問君焉肯到湖南。」為竹山武陵峽·桃花源正名。
武陵峽風景區處於驢頭山、四方寨、筆架山三山交匯處。河床平均寬度18米,落差135米,平均流量4.6立方米/秒。風景奇絕多姿,雄峻險秀,山之巫、水之韻、洞之幽、瀑之壯、林之密、花之芳、鳥之唱,鍾集繪萃,蔚為峽谷風情風景之大觀。
峽內有世外桃源為陶淵明《桃花源記》之真正原型,自秦漢以至唐代兩竹之南部原為武陵縣境,海內外專家學者皆以此為武陵真源。峽內有兩處開闊的田園村落,「土地平曠,屋舍儼然」,「阡陌交通,雞犬相聞」,人們過著與世隔絕、淳樸自然的農耕生活,即《桃花源記》中秦人所生活的一片樂土。國學大師張良皋教授作詩稱讚道:武陵何處覓真源,莫見桃花便泊船。南陽若逢劉子驥,問津鄢肯到湖南
武陵峽風景區已成功招商開發,新開發的武陵峽風景區將以良好的森林生態系統為基礎,以奇特的峽谷景觀和豐富的人文遺蹟為主體,將武陵峽風景區建設成為集生態觀光、健身、避暑、探險、度假、康樂及文化旅遊於一體的國家級地質公園和生態旅遊風景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