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青年網北京10月30日電(記者 馬昌 通訊員 鄭悅)28日上午,中國人民大學茶道哲學研究所在人文樓600會議室舉辦了以「寄情山水之間--茶室空間設計與審美」為主題的學術講座,這也是哲學家茶座系列第七講。本次茶座採取了對談的形式,專程從上海趕來的玄峰副教授與北京建築大學秦紅嶺教授圍繞中國茶室設計理念以及建築倫理展開對話。餘開亮教授主持了本場講座。茶道哲學研究所研究人員、大益茶道院工作人員,以及人大外國語學院、藝術學院、馬克思主義學院的部分師生、校外的中國茶文化愛好者等五十餘人參加了本次講座。
「寄情山水之間--茶室空間設計與審美」哲學家茶座現場 李雷 攝
玄老師來自上海交大建築系,曾主持設計了「景德鎮高嶺茶室」,並被選入2015年度「中國建築藝術年鑑」。玄老師首先指出中文的「茶」字充分肯定了茶與山水的聯繫,他通過多幅茶山圖,展示了茶葉生長最佳的環境--緩坡、向陽、沙質土壤和乾淨的水。他還列舉了數十種中國名茶,表明茶的好壞與生長的山水環境直接相關,印證了「好山好水育好茶」的道理。緊接著,玄老師談到中國風水文化,認為茶園一般也選擇在好風水的向陽山坡處,種茶飲茶體現了「天人合一」的養生之道。玄老師通過若干歷史上著名的茶畫來討論中國古人對喝茶環境的考慮,例如南宋的「鬥茶圖」展示了古人的山水天人之樂,他帶領聽眾進行了茶堂、茶室位置的探索。
「寄情山水之間--茶室空間設計與審美」哲學家茶座現場。李雷 攝
最後,玄峰老師展示了他本人承接的「景德鎮高嶺茶室」設計項目。玄老師還非常幽默地說道,他的名字玄峰,意為黑色的山峰,與他對談的秦紅嶺老師名字含義為紅色的山嶺,他們之間的對話將是「峰與嶺、黑與紅的對話」,此言一出引出大家的會意一笑,講座的氣氛推向高潮。
「寄情山水之間--茶室空間設計與審美」哲學家茶座現場。李雷 攝
秦紅嶺老師從建築倫理的角度討論了中國茶室文化。她重點分析了「中和之美」、儉德與茶室空間的比德之美等三個方面。「中和之美」在中國傳統建築審美中強調的是一種合適的、具有恰當分寸的人性尺度,茶室各個方面的設置都是以人為尺度。所謂儉德,是指建築所表現出來的功能得到發揮、造福於人的性質。秦老師分享了若干優秀茶室作品,例如著名設計師馮繼忠先生所設計的「何陋軒」。軒在竹林中,水在竹軒處,一年四季,景色迥異,是中國茶室「儉德」的極佳範例。「比德」在中國園林、茶室空間中的作用,不僅能夠提升園林景觀的格調,還能使人感受到倫理教化的弦外之音。
在對話環節,兩位主講人對自己的觀點和對方的思想進行了深入揭示。秦老師問:用「景德鎮高嶺茶室」所體現的徽派建築風格來追求道家思想,是否矛盾?玄老師回應在建築的章法結構上是完全可行的。秦老師又問,徽州建築中的馬甲山牆,是否還包含了把女性局限在內部空間的效果?玄老師否認了此點,認為馬甲山牆僅僅是鄰裡之間的遮擋,並沒有刻意去壓抑什麼。對此回答聽眾席中有人提出了異議,這引起了傳統禮制對中國建築的影響等話題。秦老師還指出「景德鎮高領茶室」只是私人會所,缺少公共性,喪失了茶室的公共空間價值。餘開亮老師回答,茶館設計是多方面的,簡單分為市民茶室與文人茶室,前者偏向於日常生活需求,而後者是有約束性的,偏向於精神上的滿足。
「寄情山水之間--茶室空間設計與審美」哲學家茶座現場。李雷 攝
在最後的開放環節,主講人與聽眾之間展開了熱烈的討論。林美茂老師在回答聽眾提問時提出,在古代,茶是達官貴人才能享有的奢侈品,茶室也不是一般平民可以擁有的。在茶室空間設計上,個人的個性需要具有強烈的投射,所以最好的方式就是茶人自己設計茶室。針對有聽眾提出秦老師偏向於儒家倫理精髓、玄老師是從道教出發,二者是否可能交匯的問題,秦老師表示,其實這二者對於人與自然的觀點是內在契合的。有聽眾問到如何解決甲方與設計師意見不統一的問題,玄老師表示,設計是一個逐漸接地氣的過程,需要雙方逐漸磨合。還有聽眾提出,許多民眾對於一些城市出現的過於新異的標誌性建築難以認可的問題,秦老師指出民眾的審美並非凝固的,存在由不習慣、不適應到逐漸適應甚至喜歡的變遷過程,設計師的審美追求需要與大眾審美相協調,但不可完全迎合。
「寄情山水之間--茶室空間設計與審美」哲學家茶座現場。李雷 攝
三個多小時的講座為聽眾播下了思想的種子,講座在充滿學術交鋒、現實關懷的氣氛中結束。
據了解,中國人民大學茶道哲學研究所是由中國人民大學哲學院與大益集團合作共建的獨立學術研究機構,經中國人民大學批准於2016年6月13日正式成立,研究所的宗旨是構建茶道哲學體系。茶道哲學研究所自成立以來,設立了茶道哲學學位論文獎勵,鼓勵學生研究茶道哲學;開展「哲學家茶座」系列講座。哲學家茶座陸續邀請哲學家、茶人、茶文化傳承者、跨文化研究者共聚一堂,進行思想交流和碰撞,已經成為業內盛名的交流探討平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