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遊玩的第一站是太魯閣國家公園,它是臺灣第四座"國家公園",位於臺灣島東部,地跨花蓮縣、臺中縣、南投縣三個行政區。園內有臺灣第一條東西橫貫公路通過,稱為中橫公路系統,太魯閣國家公園的特色為峽谷和斷崖,感覺象我們浙江許多山谷,但這裡的崖壁紋理很美。聽說當年是許多老兵用原始的工具一點點把這掛壁公路造成的,雖然只能三輪車通過,但也非常不容易了。
沿線山嶺,高入雲霄,谷深莫測,溪流蜿蜒,飛瀑似簾,景色奇絕。
20公裡長的太魯閣峽谷是世界上最大規模的大理石峽谷,能目睹此景的人是幸運的,可惜我們時間有限,只走了兩公裡不到就折返了。
峽谷裡含氧量非常高,空氣清新。
還有崖壁上還有像五花肉一樣的石頭。
旅行車將我們送到步道。當年開鑿中橫公路的人們一斧一錘鑿出來的。據說,當年老蔣敗退臺灣時,帶了100多萬人的隊伍,一方面怕毛澤東先生的部隊在臺東登陸後無處可逃,一方面怕這麼多的部隊到了小小的臺灣島後無事生非,就派蔣經國帶著這幫人打通臺西到臺東的道路。大批的大陸兵被帶去築路,東西橫貫公路修通後,這些大陸兵被告知不準回到臺西,只得在臺東安家。他們當中,連長級別以下的絕大部分官兵在臺東找不到老婆,所以八十年代初大陸對臺開放後有許多臺灣老兵回大陸找老婆,但他們之中更多的是從此在臺東孤老一生。
(這麼狹窄的路,裡面村莊裡的人,主要靠三輪車運輸,真不知道交會怎麼辦?聽說也會堵車。)
跟團就是不自由,看到美的地方不能多停留,必須進購物點,說是老兵開的玉石工廠,為了臺灣的經濟,為了導遊的生計,團友們都出血了。
不讓拍照,偷偷抓拍了玉雞
第二站是:七星潭,是個縣級風景區,原花蓮機場一帶存在著數個大小不一的湖泊,約莫有七個,故將該地區稱為「七星潭」。
海邊
在臺灣的東部海岸,看到好幾處用鐵絲網圍起來的軍事基地;七星潭景區停車場的邊上還有一個軍用機場,看到好多迷彩色的軍用飛機機窩;聽說是花蓮空軍機場,同為空軍,比較感興趣,看到戰鬥機呼嘯而過,好棒。有的建築物上還架有機關炮等武器。這些設施有點看上去有些陳舊了,當然和我們大陸是無法比的。只是覺得既是軍用的設施,應該建在離風景點遠些的地方才是。但再一想,是這些軍事設施建造在前,風景區開闢在後。當年這些軍事重地都已經開闢出來做旅遊風景區了,還頗有一些化幹戈為玉帛的味道呢。呵呵!但願海峽兩岸能夠早日和平統一,完成我中華民族大一統的中國夢。
幾株高大的椰樹零星點綴在碧綠的草地上,遠遠望去一派南國風光。
(俺與某人難得被人抓拍)
整個海灘鋪滿著大大小小的鵝卵石,沒有細細的海沙,你被風景迷到另一處了嗎?這裡是撿石的好地方,仔細尋找吧,也許你能像我一樣撿到這樣的寶貝的鵝卵石。不過我只是看看,不帶走一片雲彩。
真是一個很美的海邊,太平洋的海水好漂亮,許多美麗的石頭,奇石太多了,有一塊碧綠碧綠的石頭,真是想帶走,感嘆大自然,只能拍幾張照片,好想多停留一會會。
(漂亮吧?還有好多好多)
我是海,我清澈,我蔚藍,這裡是戲水、踏浪的好地方,或乾脆坐在近海邊,任憑讓海浪襲擊。遠處的天空、群山、大海,都融入了一片藍色,醉在這裡吧。
這個大學生跑著讓她媽媽幫著拍全景照,結果還是我幫忙拍了
第三站:北回歸線
這裡只是一個北回歸線標誌塔,是標誌地理學上北回歸線經過地方的建築物。北回歸線是地球上北溫帶與熱帶的分界線,也就是北緯23°26′的緯線圈。
北回歸線是看不見的一條假想線,建立了標誌塔,就使得人們能夠直觀地看到北回歸線的客觀實體,感覺到這條緯線的存在。它對天文、地理、土壤、生物、氣候的科學研究具有重要的意義。
(北回歸線旁邊坐著一個從大陸到臺灣的老兵,放著他年輕時的照片,聽說老家是河北張家口的,許多人給他捐錢,心疼地問長問短)
第四站:水往上流。導遊說:這就是位於臺東都蘭灣的「水往上流」奇觀,下去看看吧!比較令人費腦子的地方是水往上流,都說人往高處走,水往低處流.可是我看了仿佛水真的往上流,究竟如何您自己去了判斷吧.
不過周圍的景觀還是不錯的.果然在路靠山旁邊,豎立著一塊刻有「奇觀」字樣的大石頭,相當惹眼.立在一條約三十公分寬的小水溝沿,有人說是灌溉渠.順著山坡,清水緩緩的順渠蜿蜒向上流去。
我們放片葉子在水中,真的就看到葉片緩緩往上流去,確實令人稱奇.我仔細觀察後發現,雖然,感覺水在往上流,但不排除周圍的建築和路面都是傾斜的,因為建築物的傾斜不易察覺,這條渠道就給人錯覺,讓人覺得水往高處流。
沿海公路真美啊,可惜大巴無法停留
入住可以泡溫泉的酒店,很新,我們團最小的七歲小男生嫻熟地彈起了鋼琴,難度好大的曲子也會,真強!
放棄泡溫泉,果斷更新第五篇遊記!我是不是太敬業了,呵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