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戰後的日本戰犯審判,麥克阿瑟施加了很多的影響,大多數參戰的日軍中層將領都沒有被判處死刑,不過,也有例外,除了松井石根這樣罪大惡極的戰犯,還有兩個人也被處死,他們就是本間雅晴和山下奉文。
這兩位日本將軍的確有該死的理由,本間雅晴在菲律賓對投降的美軍和菲律賓部隊實行了著名的「巴丹死亡行軍」,山下奉文則下令在新加坡進行了針對華人的大屠殺,不過,這不是他們被處死的主要原因。
那麼,為什麼麥克阿瑟饒過了日本大多數中層將領,唯獨堅持處死他們呢?
答案是,因為個人的仇恨,跟所謂的正義戰勝邪惡無關,純粹是因為個人的憎恨,原因如下:
雖然我國的軍事史專家對這位二戰時期的著名將領頗多讚美之詞,他在軍事上的表現也的確可圈可點,可是在美國,他在二戰時期的表現,尤其是在韓戰中的表現,一點一點地敗光了他的好人緣,當他黯然離開美國權力的中心時,所有人都恨他,以至於有關他的歷史,不管作者是誰,都極盡嘲諷之能事。
幾乎所有跟麥克阿瑟有過共事經驗的人,都一致認為,他是一個身在軍隊的演員。麥克阿瑟早在一戰前,就已經把自己成功地包裝成了一個軍隊公共關係中的重要人物,共和黨人把他打造成了一個美國英雄,羅斯福總統把他形容為美國政治中兩個最危險的煽動者之一,麥克阿瑟能得到重用,不是因為他真的很出色,完全是因為這個傢伙太了解美國政治,也太會扮演民眾心目中的英雄形象了。
作為一名軍事將領,麥克阿瑟從來不在乎士兵的死活,他利用自己對美國政治的影響力,把自己包裝成了對亞太事務非常了解的專家,除了他的意見,別人任何與之不同的,有關日本,亞太事務的看法都在美國被當成是胡言亂語,可實際上,他瞧不起日本,對中國一無所知,他在戰前對亞太形勢的估計全是錯的,他甚至不了解自己手下的軍隊能在日軍的進攻下堅持多久,而不是妄圖在沒有海軍和空軍的支援下獲勝。
據曾經在他手下工作過的人回憶,麥克阿瑟就像一個國王,圍繞著他的,不是出色的參謀部,而是一群整天只為取悅他,討他歡心的弄臣,麥克阿瑟的指揮機構更像是一個宮廷,是的,他的確指揮過很多出色的戰鬥,但是他仍然是二戰中最差勁的將軍、狂妄無知的政客。
然而,珍珠港事件之後,麥克阿瑟被自己瞧不起的敵人狠狠地抽了一記響亮的耳光,本間雅晴指揮的日軍在菲律賓痛宰他的部隊,就差把他的臉踩在地上來回碾壓了,以至於他本人作為光杆司令跑到澳大利亞,甚至都沒臉回國,這對於一個偉大的「國王」來說,簡直就是奇恥大辱,所以他一定要找回場子。
緊接著,在1945年1月,麥克阿瑟向著自己做夢都想回去的菲律賓發起進攻,他的對手,山下奉文,非常了解這個美國將軍對於菲律賓的痴迷,事實上,這位美國英雄把自己的想法通過媒體向全世界宣布,他要在馬尼拉舉行自己的「登基大典」,宣布自己又回來了。
山下奉文對此的回應是,把馬尼拉附近的菲律賓平民全趕進馬尼拉,然後在馬尼拉修建了大量的堡壘和工事,把那裡變成了一座大碉堡,而他的主力部隊則撤到附近的山區,布下一個大口袋,迎接美軍的到來。
從軍事上來講,馬尼拉已經毫無價值,任何一個正常的將軍都應該繞開馬尼拉,去尋找日軍的主力,可是接下來發生了什麼?
麥克阿瑟為了實踐自己的諾言,竟然下令轟炸馬尼拉(雖然事後他一直否認自己下達過這樣的命令),造成了十萬多平民的死亡,這在美軍歷史上從來沒有過,在盟軍的作戰史上也從未有過,後來也沒有過,這位將軍就為了滿足自己的虛榮心,就可以肆意轟炸無辜的平民,二戰時期,希特勒都沒這麼幹過。
消息傳回國內,輿論一片大譁,羅斯福總統幾乎是運用自己總統的權力,強行壓下了對麥克阿瑟的指責和討伐,而這,就是山下奉文送給麥克阿瑟的歡迎禮物,讓他在世人面前丟盡了臉,即便他在1945年2月27日,如願回到了馬尼拉,面對馬尼拉的廢墟,麥克阿瑟沒有辦法完成自己的演講,只能以主禱文結束慶典。
戰後的麥克阿瑟,更是把自己「國王」的形象發揮到了極致,他頻頻幹擾對於日本戰犯的審判,讓很多在中國和其他地方犯下戰爭罪行的日本軍人逃過了懲罰,他甚至饒過了戰爭的罪魁禍首——日本的天皇,只因為「他優雅的儀態打動了我」。
可是,面對讓他丟臉的兩位日本將軍,他沒有發揚自己的紳士風範,本間雅晴在馬尼拉被槍斃,山下奉文也在馬尼拉被絞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