準備醃製的白菜
進入冬季,又是一年醃菜時。
晴好天氣,你會看到不少人家在自家門前或陽臺上,晾曬著成片大棵白菜,這些白菜都是用來醃製的。冬季醃菜,是家家少不了的一件尋常的事情。
白菜入缸
醃製好的大白菜
醃菜是一種古老的蔬菜貯藏方法,由於其加工方法與設備簡單易行,所用原料可就地取材,故在不同地區形成了許多獨具風格的名特產品,如重慶涪陵榨菜、四川冬菜、江蘇揚州醬蘿蔔乾、北京八寶醬菜、貴州酸菜、四川泡菜和山西什錦酸菜等。
醃菜歷史十分久遠,但有醃菜的文字記載的還是宋《警世通言》裡讀到的:「劉嫗便在廚櫃內取了些醃菜,和那冷飯,付與宋金道:『宋小官,胡亂用些罷!』」
對醃菜,我有著獨有的情結。
醃豇豆
小時候,外婆是醃菜好手。一到秋冬,家裡的卷心壇、小龍缸、大釉缸,都被外婆像變戲法一樣,醃滿了各種蔬菜,清杆大白菜、豇豆角、蘿蔔甚至山芋藤,這些大壇小罐,放置在廚房一角,看著就溫暖,看著就有滋有味。一到下雪天,窗外寒風呼呼,雪花飛揚,外婆總把手洗得乾乾淨淨,取出幾棵醃白菜,洗淨切好,放置炭爐上,和大腸或肉什麼的一起燉著,突突冒著熱氣,香氣慢慢瀰漫開了。這時候,外公總溫一壺燒酒,一家人圍擁在一起,享受著冬日快樂的晚餐。這就是我童年難忘的幸福。
醃蘿蔔
外婆和外公都走了,但外婆醃菜的手藝沒有消失。如今,不論在北京姐姐、妹妹家,還是在安慶我家,都能吃到外婆一樣滋味的醃菜。外婆教會了我們醃菜,也教會了我們平淡、真實而有滋味的生活。
雙休日,我在樓下看到一位叫賣大白菜的男人,五十多歲,敦實淳樸。他說五角錢一斤,我當即買了三十斤一大捆,請他送到了我家。曬好洗淨後,我喊來女兒,和我一起洗好大缸和壓菜的大石頭,一棵棵放好鹽,整齊碼好放進缸裡,再壓上石頭,封好缸口。女兒說,她也學會了。看著女兒對醃菜如此感興趣,我仿佛看到了我小時候幫外婆醃菜時的影子,我欣慰地笑了。
炒雪裡紅
姐姐更是醃菜的專家。每到北京姐姐家,我都能吃到正宗的南方醃菜。雪裡蕻、白菜或是蘿蔔菜,都爽口下飯。姐姐說,只要有這個手藝,到哪都能吃到家鄉的味道。是呀,只要有這個手藝,到哪都是家,到哪都是家的味道。
過去,生活比較艱苦,醃菜是那時人家餐桌的主打,如今吃醃菜,卻是迎合人們刁鑽的口味了。
醃紅辣椒
記得高中時,我有一位好友趙勇,他家是落實政策後,從望江農村遷居安慶的,父親沒有工作,在江邊做搬運,打些臨工,母親在家,生活極其貧苦。每周回校,他總用大罐頭瓶帶來一大瓶母親醃製的醃菜,這就是他一周的菜。後來,趙勇考取了大學,畢業後,在武漢打拼,如今有了自己的公司。前年出差湖南,繞道去看他,同學見面,分外親熱。席間,我們都喝了不少酒,說到過去,他說,高中後很長時間他都不敢吃醃菜了,看到醃菜嘴裡就酸酸的,腸胃不舒服。我笑著問他,那你今天怎麼點了鹹菜肉絲、酸白菜呢。他笑了,如今生活好了,大魚大肉,都沒有醃菜好吃下飯。外面醃菜再好吃,哪有母親的醃菜香呀,吃來吃去,就想母親的醃菜,就想家鄉的母親……說到這裡,我不忍看他的眼睛了,我知道他的眼裡噙滿了淚花。
醃豆腐乳
家鄉的白菜,脆香可口。一樣的東西,不同的人醃製,醃出的口味是不一樣的,箇中緣由,老人說,這是每個人「手」不同。外婆說,我們兄妹的手都好,醃出的菜不爛,是過日子的手。
一碗醃白菜或者一盤醃豇豆,在大魚大肉、山珍海味旁,一點都不怯弱,在安慶,哪家酒店沒有預備幾樣可口的醃菜?這些醃菜大大方方,登入大堂,憑的就是一種淡定,憑的就是一種質樸,憑的就是一種獨有的滋味。
再過兩周,我自家的醃菜就可以開壇了,我想,找幾個朋友,小聚一下,嘗嘗我的醃菜,再談談醃菜有關的故事,呵呵,想想,都滋潤。
(文/李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