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這樣一群年輕人,他們用熱騰騰的方式對待生活,自強不息,他們被稱為「自強之星」。如何讓這群普通而不平凡的年輕人脫穎而出,把他們擁有的精神財富分享給更多的年輕人,成為更多青年成長的榜樣坐標?
由此,2008年尋訪「中國大學生自強之星」活動應運而生。該活動由共青團中央和全國學聯主辦,中國青年報社和中國高校傳媒聯盟承辦,旨在尋找中國大學校園擁有正能量的大學生。截至目前,本活動在新東方教育科技集團的支持下已連續舉辦10屆,每屆直接投入資金500萬元,共計5000萬元。
給普通學生成為「精英」的機會
「自強之星」是什麼?郎坤有不一樣的理解,她是2010年「自強之星」的獲得者。2004年,她就讀於武漢理工大學。大學期間,郎坤堅持為武漢市一所民辦農民工子女學校進行支教。
大學畢業後,郎坤帶領武漢理工大學第十屆研究生支教團去貴州省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龍裡縣,開始了為期1年的支教,郎坤為當地的留守兒童建立起「七彩陽光工作室」。
從學生變成老師,1984年出生的她如今已經成長為武漢理工大學的團委書記。據她介紹,10年間,這所學校一共湧現出3位「自強之星」標兵,7位「自強之星」獲得者,獲獎數量在各高校中名列前茅。
夢想面前,沒有高低之別。「自強之星」的評選,其價值超出榮譽範疇,能給普通學生成為「精英」的機會,使之脫穎而出並迅速成長。對於年輕學子來說,「自強之星」的意義在於踮一踮腳尖,就能更好地走在實現中國夢的路上。
「我是2008年度中國大學生『自強之星』標兵朱煒,出生於四川省涼山彝族自治州的偏遠山村,西南交通大學研究生畢業後留校工作,現主要從事網絡新媒體及青年研究工作。」當聽到「自強之星」活動10歲了,朱煒專門給組委會寫下這段寄語。
他告訴中國青年報·中青在線記者:「堅信貧寒和苦難並不可怕,每一天的勤奮、堅韌和不拋棄、不放棄,最終都將成為人生中最精彩的畫面。而我們每個人通過奮鬥改變命運的力量和夢想匯聚起來,推動著社會的進步和國家的強大。」
如何給普通年輕人出彩的機會?共青團中央學校部部長杜匯良表示,在「自強之星」評選的過程中,第一要注重價值的引領,希望評選的「自強之星」有導向性和示範性;第二要注重普遍的參與,希望大家都來評價身邊的「自強之星」;第三要注重品牌的價值,不能關門來辦,而是要賦予其更多內容,為學生搭建一個更好的展示自我的平臺。
榜樣的力量在於「校校皆有,人人可為」
理想是什麼?新東方教育科技集團董事長俞敏洪說:「我常常覺得一個人的幸福就是能夠一輩子想清楚,這就是我的理想,一想到這個理想,我就能熱血沸騰,一想到這個理想,我就願意為它奉獻自己所有的青春才華、時間和精力。」
韓淼考上南京師範大學商學院時,父親把1萬元交給她,同時留下一句話:這已經是全部了,以後要靠你自己努力了。
進入大學的第三天,一次偶然的機會讓她選擇了創業的道路。商學院大一的數學新書發錯了,同學們都要重新買。由於新生所在的仙林校區比較遠,沒有書店,韓淼就想到了進城去批發書。
在大學期間,韓淼曾兩次奪得「挑戰杯」中國大學生創業計劃競賽金獎。2007年度獲得第一屆「中國大學生自強之星」標兵的韓淼,目前在南京師範大學團委工作。她說:「十年前是共青團給了我這樣一個展示的平臺和成長的機會,十年後我自己從事了共青團工作,希望能用實際行動輻射和影響更多青年。」
自強之星提出了「校校皆有、人人可為」的理念,不僅點明了開展「自強之星」活動的目標,也體現出其品牌效應。從「自強之星」可以看到榜樣的力量,只要用心挖掘,每個學校都有「自強之星」,只要見賢思齊,人人都能做到。每一代人有每一代人的責任,只不過形式不一樣,但奮鬥的「文脈」依舊傳承。
正如有人所言,「自強」這個主題,就像是筋骨一樣不折不撓,支撐著青年五彩斑斕的夢想和遠方。十年來不間斷的尋訪,一共產生了100名中國大學生「自強之星標兵」、1000名「中國大學生自強之星」以及近萬名「中國大學生自強之星」提名獎獲得者。
10年來,他們當中有繼續奮鬥在科研一線的李強,有投身雙創熱潮的王世棟,有紮根基層的王佳明,還有報國從戎的趙澤夏……他們儘自己所能詮釋著「自強之星」的意義和價值。
活動的影響力在日益拓展。2016年,在青雲網報名平臺參加活動的有效登記人數達19364人,覆蓋了全國32個省級行政單位的1000多家本科、專科院校。截至目前,僅新浪微博#自強之星#話題下,閱讀討論量就達到2.4億次。
讓榜樣擺脫悲情色彩
「兩個人都很優秀,到底應該選誰?」在2015年的評選中,讓評委很糾結的是,一名參評大學生在世界頂級期刊上發表了文章,但是在杭婧的成績前面,還是「沒有了脾氣」。
以一名在讀博士生的身份,杭婧在國際頂尖期刊《Science》上發表了兩篇封面文章。杭婧在近20年來全球眾多一流實驗室都無法「捕捉」的剪接體上取得了突破——她和她所在的團隊在3.6埃,相當於頭髮絲百萬分之一的距離水平上,揭開剪接體的「神秘面紗」,成為世界上第一個取得如此成就的團隊。她毫無懸念地獲得「自強之星標兵」。
「自強之星」組委會的工作人員介紹說,多年「自強之星」的專家評審,一個直觀印象就是評選過程中榜樣的悲情色彩少了。「自強之星」在剛開始評選時,學校和評委總是傾向於比如身殘志堅、自強自立的貧困生。如今,從科研到創業,選擇的榜樣越來越多樣,「榜樣」的內涵也因此越來越豐富。
杜匯良認為,這既與國家經濟發展水平有關,現在國家的助學政策和各方面的保障更加完善,更體現了自強之星內涵的主動拓展,大學生的科研創新和創業等能力更強了,青春典型的標準也應該隨之變化。
在大學裡,有的同學只是「埋頭拉車」,但沒有「抬頭看路」,找不到未來方向。有的大學生卻相反,有想法卻行動力不足。「大學生遇到的最大困惑是學習和發展。」杜匯良提出,一定要提倡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結合發揮朋輩教育的作用,這是「自強之星」活動育人功能的體現。同時,這一過程中沒有用一把尺子來衡量大學生,有什麼樣優秀的學生就選誰,體現因材施教的育人視角。
杜匯良認為,「自強之星」的變化與共青團改革緊密相關。比照自強之星活動與共青團最新的四維工作格局的內在邏輯聯繫,他指出,在凝聚青年方面,他認為要堅持用「自強之星」的正能量來凝聚大學生;在服務大局方面,自強之星活動有助於在大學校園中通過扶貧助困和育人來服務學生;在當好橋梁方面,「自強之星」活動作為平臺,為「草根」青年提供展示自我的平臺,加強了普通青年與團組織的聯繫;在從嚴治團方面,自強之星活動進一步加強了規範化的品牌建設。
「人在不斷地改變自己人生的方向,世界上不會有人一輩子就定好了一個目標。」俞敏洪認為,人的理想是由許許多多的小階段性目標構建的,「就想這三五年,我的智商、資源、時間能夠做什麼,應該做什麼。這也變成了拉動我前行的力量」。
俞敏洪還提到要交一批好朋友,在與朋友聊天、交往中學到不同的東西,也收穫人脈。「還要行走世界,去了解社會。這都是30歲之前要做的」。
入選「自強之星」的小夥伴們,無疑是這個時代優秀的年輕人,也是俞敏洪所說的這個時代更多年輕人值得交往、關注和學習的好朋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