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最熱門的藝術景點,一定是三年一次的瀨戶內海藝術祭,又快到了打卡夏季藝術祭的時候。
藝術祭打卡時間表
瀨戶內海,不僅有藝術祭,也是日本生活工藝的中心。
這裡有柳宗悅、野口勇留下的民藝傳統,也是當代匠人聚集之處,是一年一度的「瀨戶內生活工藝祭」舉辦地。在這裡,商品經濟和民藝傳統激蕩碰撞,孕育出了將器物融入日常的生活方式。
往下讀,(假裝)在瀨戶內海度過悠長假期吧~
「瀨戶內生活工藝祭」會集了這樣一群生活工藝創作者和愛用者,在四國高松舉行為期兩天的活動。
繁榮的高松是連接四國與本州的交通樞紐。在這片十二世紀以來就是商業交易重鎮的土地上,古來就有著能夠接受不同文化的柔軟土壤。高松有一股咀嚼、品嘗、融合、轉換的力量。正因為時常求新求變,這裡棲息著絕對不會中止、永恆的生命力。
接下來,我們分享發生在瀨戶內生活藝術祭中的木工設計師、哲學家、人類學家的三方對談,他們圍繞「什麼是生活工藝」這個問題,朝更廣闊的地圖試著尋找答案……
「找回自然與人類的接口」
——選自《器物的足跡》
石倉:關於剛才談到的「生活」話題,雜誌上常常將創作者的生活報導得很「美好」,我認為這樣的著眼點不太好,創作者如何用其溫柔的感性聯結自然與人類,才是值得探究的重點。深入思考民藝或「生活工藝」,我們應該關注的重點是,作為素材的自然是經由什麼樣的線路與人類聯結的,就像為什麼人們會想買三谷先生做的盤子,正因為它是聯結自然與人類的接口。
三谷:是啊,純粹的木質觸感令人聯想到森林之類的風景。「瀨戶內生活工藝祭」的會場不但有街頭藝人表演、美食,還設有音樂表演用的舞臺,我想藉由這樣的氛圍提高它的慶典歡樂性,因為我希望打造的不是一個只買賣工藝品的場地,而是一個只要來到就會覺得「很開心」的地方,讓東西不單是東西,而且能和各種事物產生聯結。想和認識的人聚在一起吃美食,營造一處像是小型慶典的地方,我認為能帶給人們這般喜悅的器具就是生活工藝。
石倉:網野善彥先生和勝俁鎮夫先生曾說過,「中世紀,在彩虹出現的地方會形成市集。」我想這樣的市場所具有的非常態性十分重要,在高松舉辦工藝祭,就是通過這般非常態性,串連起瀨戶內這片廣大的區域,其中有這一層特殊的意義。例如,直島有個非常特別的藝術世界,擁有冶煉所和工業遺蹟;豐島以美食著稱;小豆島盛產橄欖;還有男木島、女木島,是不可思議的民間故事寶庫。這片海域周圍散布著各具特色的島嶼,並與防予、藝予諸島連接,藉由工藝祭這個市集活動,這些島嶼得以通過網際網絡與世界交流,為當地注入更多活力。
最近我去了祝島勘查,此行讓我不斷意識到,這就是所謂的島,在這裡能夠完整看見人們的生活。祝島上有一項和農業有關的活動,叫作「還種」,以前的祝島上沒有發展農業,後來因為九州國東半島的人帶著種子,搭船橫渡瀨戶內海來到祝島,才開始發展農業。為了表達「感謝」之情,祝島人每年一次將種子返還國東半島,這就像是島與島之間的贈予,打造出贈禮的網絡。我想對於「瀨戶內生活工藝祭」來說,在思考瀨戶內的藝術世界、打造瀨戶內經濟圈的同時,這樣的贈禮經濟將是一個很重要的思考點。
三谷:這樣的贈禮方式,要以什麼樣的現代觀點來思考比較好呢?
石倉:贈予有著時間方面的考量,比如盂蘭盆節收到什麼、要回贈什麼,情人節收到巧克力,白色情人節就要回禮,仿效這類世俗的例子也沒什麼不好,但我認為打造一個不用等值交換或金錢來衡量的時間與空間很重要。我希望工藝祭成為交換場所的同時,也能是一處能夠收送禮物的地方。工藝本來就是基於禮品而成立的,人們活用大自然的贈予,相對也應花費最小的力氣打造來自大自然的禮品。英文的「 gift 」有兩種意思,一種是「禮物」,另一種是「才能、天賦」,就藝術家創作而言,這兩種意思皆具,是一樣的。我想,設法結合外在的給予和人們對自然內蘊的活用,這就是工藝祭要做的事情。
三谷:來到高松的中島喬治和野口勇,就是一種禮物,這個叫作禮物的球將被投向生活工藝祭,然後生活工藝祭再成為將這顆球投向誰的舞臺。
石倉:市場一詞的語源是,住在海邊的人帶來海產,住在山裡的人帶來山產,彼此交換,倒不是指什麼山珍海味。
三谷:嗯。
石倉:這麼說來,好像成了「森林(山)是海的戀人」,形成這樣的循環呢。
鞍田:以生活工藝為軸,超越生活與工藝,追求地域文脈與自然結合而發展的網絡,也許高松就是為此打造出來的代表性場所。
三谷:今天我們暢談了許多關於生活與工藝的話題,也了解我們的工作其實與豐富的世界有所聯結,無形中得到了非常棒的禮物呢。非常感謝兩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