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晚的蘇州,也許是少了白天遊客的紛擾,總算還有古城該有的樣貌。寧靜的街道,偶而飄落幾片法國梧桐葉。冬雨浸溼的石板路,在鵝黃色的路燈照耀下,顯得格外閃亮。
江南的冬天,有著北方人所不了解的寒冷,藏身在粉牆黛瓦裡的小滷味鋪子,孤獨地守在景區的犄角旮旯裡。這是我的「深夜食堂」。我這個曾經遊歷世界各地的流浪廚師,最後終於還是停了下來,選擇一個舒適的環境,做著自己喜歡的事情:在異鄉,賣起了家鄉的味道——臺灣滷味。
學生時期,因為打工兼職,回到宿舍都快接近午夜了。如果實在不想躲在宿舍吃泡麵,只要有人吆喝一聲,手機聯繫,拿上鑰匙,安全帽戴著,跨上摩託車,數分鐘後,三五好友便自動出現在熟悉的滷味鋪子。
「滷味」是指將食材汆燙後,放入特製的滷汁裡,文火慢慢滷煮熬製。食材吸收滷包內多樣的中藥材的味道,逐漸獲得豐富且和緩的細膩口感。一般來說,大家最熟悉的是「川滷」及「潮汕滷」兩種。「川滷」以色澤深、口味重為其特色,「潮汕滷」則是以香氣濃鬱見長。這些滷味講究鹹香辣麻的重口味,適合搭配主食。而遠在海峽的另一端,還有一種「臺灣滷味」。它以「潮汕滷」為本,融合臺灣當地口味,逐漸自成一門新的派別。「臺灣滷味」清爽香甜不油膩,可直接當作小吃饗用。它物美價廉,於是成為學生們節省生活開支的唯一首選。
秉持著「萬物皆可滷」的概念,「臺灣滷味」原料取材豐富,從新鮮的蔬菜、菌菇到肉類,各種丸子與水產海鮮無所不包,甚至連「方便麵」都可以是食材選料之一。在臺灣,滷味是最貼近民眾的街邊美食,在夜市或路邊攤上隨處可見,遍地開花。大家用的滷料千差萬別,各自留香,都擁有忠實的吃貨。如有哪家敢自稱「全臺灣第一名滷味」,相信任誰都不會服氣的。
學生時代的我們熟稔地夾起攤上的滷蛋、海帶、金針菇、米血(豬血糕)、甜不辣(類似魚豆腐),偶爾奢侈點還會加上鵝翅、雞爪、下水、大腸,食材選完後交給老闆,只見他手起刀落,動作利索地將食材處理好後全部丟進沸騰的滷湯裡。和「川滷」、「潮汕滷」不同,「臺灣滷味」屬於「加熱式滷味」。食材滷製完成後,放涼並冷藏保存,食用時,取出剁切後,要在滾燙的滷湯中再次加熱,讓風味再次升華,口感更加上乘,最後,還要拌入香油並佐以新鮮蔥蒜調味。有些店家講究點,還會搭配自製酸菜、老菜脯(蘿蔔乾),除了豐富味道外,還能達到去油解膩之效果。
「加熱式滷味」是需要等待的,通常老闆非常忙碌,食客只要確保食材悉數浸入滷湯裡,與老闆簡單地眼神交會,什麼話也不用多說,彼此便心照不宣。我們每個人會自動來到冰箱前,或拿啤酒、或拿飲料,耐心等候。反正老地方,總不會讓我們失望。5~10分鐘過後,自己帶上託盤去取。會有人嫌老闆慢嗎?他若不是外國人不懂規矩,就是「不上道」!美味值得等待的道理都不懂,江湖實在白混了。
小小的滷味鋪子,是我們的校外秘密基地,也是訊息傳遞站。校園裡所有的八卦消息,這裡永遠都有最新的內幕:誰和誰戀愛了?教授的考題是什麼?哪裡有打工兼職的機會?社團要推出怎樣的新活動?在這裡總是都能找到答案,而唯一不知道的答案,就是滷味鋪子老闆的名字!從來不會有人主動去問。老闆卻對每個人的口味喜好又是那麼地熟悉,我的不加辣,他的不要蒜,一群人只喝冰的臺灣金牌啤酒——不加冰塊。
畢業多年,同學們各奔東西,各自忙著自己的事業,有人選擇出國,有離開到另外一個城市,當然也有人選擇留在家鄉發展。走出校園,彼此的時間不同,見面次數也少了,但見面地點還是那個熟悉的老地方——滷味鋪子。多年過後,我還是不知道老闆的名字! 但好像也不那麼重要了!因為他還記得:我的不加辣!而且一點辣也不行!
因為職務遷徙調動,離鄉背井多年,正所謂:「慨當以慷,憂思難忘,何以解憂,唯有』滷味』!」每當想念家鄉時,只有美食能撫慰當下激動的心情。我是個廚師,也是個饕客,既然吃不到,只好自己造。於是,就這樣糊裡糊塗地,在自己的生涯規劃,我經營起了自己的小滷味鋪子。
或許人生就像參加料理比賽,你永遠不知道即將面對是怎樣的食材。開賽哨聲響起,布簾拉開後,眼前熟悉及不熟悉的食材,將會是現有的資源,手握著食材,心裡也沒底,只能憑藉多年的經驗,在終場前完成自己最滿意的菜色。至於評審是否滿意,都已經不是最重要的事了,因為過程中的酸甜苦辣,已成為當下最適切的調味。
今晚,蘇州又下雨了,裹著厚重的大衣和溫暖的羊絨圍巾,我張羅著今晚的食材,撐起雨棚,收拾擦拭桌面,亮起燈籠,歡迎著每個往來的過客。滷湯沸沸揚揚,氤氳水氣瀰漫著整間廚房,敞開式的店鋪雖阻擋不了寒流的侵襲,但吸納著老顧客彼此熱情的寒喧。
我大概在實踐每個人心中都有過的念頭:告別多年無趣的工作,經營完全屬於自己的一家小店。它可以是學生時代,校舍旁墮落街上的燒烤店、奶茶鋪子;也可以是兒時巷口那間充滿人情味的小麵館;或是那間失戀分手後一個人吃飯喝酒的宵夜鋪子。這樣的小店,讓迷失的自己,重新拾回當初年少時最真實的愛恨情仇。
(圖片來自網絡)
本刊微信徵稿中
如果你自認為是個碼字奴,寫得一手好文章卻無處發表,歡迎給《三聯生活周刊》微信投稿!
發送稿件至:
來稿請寫明聯繫方式,標題註明「投稿+稿件領域」(稿件領域如:美食、攝影、影評等)。
稿件字數三千字以內為佳。
一經採用,我們將提供有競爭力的稿酬,真的特別有競爭力!
期待你的文字。
中讀APP徵稿中
下載「中讀」APP,按照下列步驟操作,還有機會成為三聯中讀籤約作者。
⊙文章版權歸《三聯生活周刊》所有,歡迎轉發到朋友圈,轉載請聯繫後臺。
點擊下圖
訂閱 2018年《三聯生活周刊》(5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