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長槍可以算是最強的肉搏類冷兵器了,自古以來就有槍乃百兵之王的說法。這個論調在明代武學著作《手臂錄》裡就有記載:「槍乃諸器之王,以諸器遇槍立敗也」,不僅如此,明代兵書《武備志》裡也說:「陣若實用者,莫槍若也」。很多人也都非常喜歡長槍,但是大部分人對於一把好的長槍的標準其實並無概念。那麼什麼樣的長槍才能算是一桿好的長槍呢?
由於受遊戲和影視劇的影響,人們對於長槍最常見的誤區莫過於槍頭。很多人都覺得槍頭一定要夠大夠長夠寬才有威力,但實際上長槍的槍頭要求要夠輕才好用。大量的古籍都提到了一句話叫「槍頭不過兩」,比如明代程衝鬥所著《長槍法選》說:「鐵槍頭惟用點子樣為最,又名柳葉槍,必要小釘釘入竿內。古雲『槍頭不過兩』,以輕便為妙。」明代何良臣的《陣紀》也說:「槍鋒須短利而輕,以不過兩為率。」這是因為長槍可以視作是一個費力槓桿,槍桿越長需要撬動的力量就越大,你需要花費的力量越大,你出手的速度也就越慢,同時出手的精度也越差。長槍只要刺入肉體就能發揮殺傷,槍刃長短對於捅刺的殺傷力來說並無太大的影響。所以槍頭如果很長很寬,除了看起來拉風以外實際作用其實是比較有限的。長槍練得好的老師傅能在移動中刺中藥片大的點,可以說是指哪打哪,但是如果換個頭很重的長槍,想刺中碗口大的靶子可能都比較費勁。
而槍頭的形狀來說一般也可以大致分為葉形槍頭和錐形槍頭兩種,葉形槍頭更多的是針對無甲或者輕甲的對手,因為比較寬,這樣捅刺進去的殺傷半徑更大,槍葉捅進肉體內很容易切斷大血管造成致命傷害,即便沒有切斷大血管也可以切斷肌肉導致對方失去戰鬥能力。所以葉形槍頭無論是戰爭或是狩獵都比較好用,只是對抗重甲對手有些乏力,葉形槍頭是最常見的槍頭類型。
錐形槍頭在過去也被叫做破甲錐,聽這個名字我們就已經知道它是針對重甲對手使用的了,對於札甲和鎖甲,這種錐形槍頭就可以有效地擠開或是刺破甲片、甲環從而直接傷害到人體。不過錐形槍頭的缺點也很明顯,殺傷半徑比較小,只是一個貫穿傷,難以直接致命或是立刻讓對手失去戰鬥能力。
當然說到這裡就不能不提馬槊這種頭比較長的同類武器,其實看出土的馬槊實物都能看出來,雖然馬槊的頭比較長,但實際上做得比較窄也比較薄,也還是以儘量減少槊頭的重量來保證使用。馬槊也通常是騎兵騎在馬上雙手握持來使用的。這就導致對騎手的騎術要求就更高了,雙手握持不能牽馬韁繩,即便有馬鐙劇烈撞擊和揮砍時也更容易從馬上掉下來,所以裝備量一直不高。在宋代就乾脆徹底被淘汰了。
網上說起馬槊通常說是因為造價高被淘汰。所謂積竹木柲外面包竹皮纏絲刷漆可以有彈性而且刀砍不動,所以造價高昂,但這不過是網文吹噓出來的。積竹木柲也只有曾侯乙墓有出土,外包的竹片只有0.7毫米厚,說防砍也好說增加彈性也好,這個厚度顯然作用有限。而纏絲也只是在握手部分有一段而已,作用不過是防滑。而刷漆確實可以增加硬度以及防朽,但是任何漆都做不到既有彈性又防砍。網上盛傳的馬槊使用積竹木柲做杆造價高昂,實際上不過是謠傳,並無任何史料記載。漢代以後根本沒有任何積竹木柲的記載。所以但實際上馬槊的造價並不很高,列裝度不高並非馬槊造價高,而是能使用馬槊的人太少。
至於槍桿的材質,很多人腦中第一印象就是要防砍,因為對於沒有任何格鬥基礎的人來說,他們腦海中用長杆兵器都是如上圖這麼打的。所以在沒有真正打過對抗的人心目中,鋼管作為槍桿是最好的,因為鋼管結實,砍不斷。但現實中槍桿對於防砍的需求其實不算很高,因為長杆武器的優勢就在於攻擊距離。如果打鬥的時候,需要這麼兩手舉著武器進行格擋,那其實已經可以視為你已經被人近身了,因為你武器的長度優勢已經無法發揮出來了,對方都已經進入有效攻擊距離內了。所以很明顯,對方如果這麼一個下劈,就算被你擋住,但之後你還怎麼反擊?而對方兵器被擋住以後,略微回抽兵器,讓開你的杆子接一記捅刺的話,你又如何抵擋?
筆者經常和小夥伴打兵器對抗格鬥,在對抗中假裝下劈引誘對方格擋,然後立刻收回武器改捅刺,可以說是很常見的常規招式,長柄兵器敢這麼兩手舉起來格擋怕是會被捅出翔。實際上別說長槍對抗,就算長杆刀對抗也很少出現刀砍杆子的情況。比如日本薙刀比賽,也都是都是用自己的杆子撥對方的杆子,刀刃砍柄這種情況非常少見。而長槍主要用於捅刺,相對於長刀來說,對於被刀砍槍桿的需求相對更低一點。
而鋼管壁厚不夠的話還沒有木桿結實,而壁厚太多又過於沉重使用不便,其實鋼管根本不是合適的槍桿材料。更不用說市面上那些可拆卸的螺紋槍桿,大力劈砸螺紋會直接滑扣,強度很低,只能拿來玩耍。也有人嘗試使用新材料製作槍桿,比如碳纖維棒的槍桿一度比較流行,但是造價高昂不說,碳纖維的槍桿也不耐磕碰,大力磕碰一樣會傷到槍桿。而且如果要求高的話,槍桿還要預留組裝槍頭用的孔,槍桿裡還需要預埋配重塊,這就需要單獨開模具,再加上真空固化工藝,一根槍桿就價值五位數了。
所以槍桿實際上還是最傳統的木桿最為合適,而且木桿選用自然生長的最好,車床加工的杆子看起來好看筆直,但實際上強度低,因為纖維被切斷太多,由於各部位密度也不一樣,遇到冷熱潮溼就很容易變形。自然生長的杆子雖然看著不很好看,但是一頭大一頭小天然自帶配重只要自己打磨光滑,手感也很好。而槍桿的木料明代程衝鬥在《長槍法選》中有提及:「其木色有稠木、有檀木、有檢慄木,皆大木取小劈刨而成,多不堅牢易斷。必選生成者為上,有檕條木,有牛筋木,有茶條木,有米枯木,有拓條木,有白蠟條木。各處土產不同,各名其異。惟取堅實體直,無大枒枝節疤者為上。」其實要求並不高,只要結實夠直沒有什麼大的節疤枝杈就可以。一般會選擇略微帶一點彈性的木料,這並不是說跟表演的花槍一樣很軟,《齊民四術》記載:「凡槍刃宜利,有脊闊徑寸而上下殺之,長不過二寸,重不過一兩。竿宜頭軟、腰硬、尾粗。」槍桿不能太軟不然捅刺沒有威力,但是太硬的槍桿也不好,比較震手,硬木大力衝擊也容易斷。略微帶一點點彈性的槍桿既可以有一定緩衝不至于震手,也方便發力。本文系冷兵器研究所原創稿件。主編原廓、作者人渣嘯西風,任何媒體或者公眾號未經書面授權不得轉載,違者將追究法律責任。部分圖片來源網絡,如有版權問題,請與我們聯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