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據谷歌和淡馬錫數據預測,東南亞電商市場將在5年內,也就是2025年達到1500億美元,而2018年只有230億,可謂潛力巨大。
但是已經有不少國人在唱衰東南亞電商了,原因無非以下幾點:
(1)客單價低
做東南亞跨境電商的賣家們多少了解過亞馬遜,就平均客單價來說,那絕對是天壤之別,亞馬遜主打北美和歐洲市場,那都是富得流油的國家,而東南亞市場自然無法相比。
(2)隨便鋪點貨就能賺錢的時代過去了
17、18年的時候,很多跨境電商賣家在Lazada、Shopee上面採用的都是鋪貨模式,當然現在有很多賣家也是。
所謂鋪貨就是不選品,有什麼產品就上架什麼產品,客戶下單之後從1688等平臺發貨,只管上架不管運營。反正賣家少,買家多,不用擔心賣不出去。
但是現在,入駐的賣家越來越多,產品種類越來越豐富,東南亞客戶的電商意識也慢慢起來了,會有選擇地進行購買,鋪貨模式不行了,所以錢沒那麼好賺了。
(3)拒收率高
如果從2012年lazada創立開始算起,東南亞電商只經歷了短短8年,和中國17年相比,差了一大半,而且中國電商2003年起來的時候剛好遇到非典,極大的推動了電商發展速度。(講到這裡,是不是有人會想到現在的疫情)所以拒收率的問題一直都有,現在拿出來說事,不太合理。
那為什麼講現在是入局東南亞跨境電商最好的時刻呢?
首先,東南亞電商經歷幾年發展,無論是電商意識、配套基礎設施都在進一步完善。雖然鋪貨即可賺錢的風口已過,但精細化運營的時代才剛剛開始。
其次,東南亞經濟近幾年一直保持較高的增長率,居民一旦有錢了,客單價還是問題嗎?
再次,今年疫情這個黑天鵝事件,會像03年的非典影響中國電商一樣影響東南亞。進一步推動東南亞電商市場走向繁榮。
最後,Shoppe目前一直在簡化入駐開店流程,還拋出免佣金的福利,Lazada也首次通過官方帳號發布招商入駐推文,可見,平臺還是比較缺賣家,或者說預見到疫情期間會影響一些賣家,所以提前補充新鮮血液。
無論如何,有阿里和騰訊背景的兩大平臺還在招商,市場就不會太差。畢竟這幾年你有見過淘寶招商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