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23日,雖然不是休息日,但位於東順城街100號的東副·生鮮食品超市(以下稱「大東副食」)內依舊人來人往,熱鬧非凡。因為在老百姓中頗有口碑,加上商品豐富、物美價廉,所以大多數時間「大東副食」內都是人流湧動。這家最早能夠追溯到1829年,存在了190年的副食超市每天都熙熙攘攘,延續著瀋陽城古老的商業故事。
小東門蔬菜早市「開市」
撫近門又被瀋陽人稱為大東門,「大東副食」在撫近門腳下存在了數十年,它的前身東關菜行,是瀋陽最早出現的副食品市場。
據瀋陽地方志等史料記載,公元1829年(清道光九年),在當時盛京小東門護城河畔一帶自然形成了一個固定的蔬菜早市,經營時間從清晨到午前,主要出售當地居民自產的蔬菜,過午就收攤。由於頗具規模,這個蔬菜早市在方圓近百裡都有名氣,這裡除了是普通百姓常來的地方,也是一些飯店的固定採購點。1868年(清同治七年)在小東門北形成了東關菜行,約有百家商戶在此經營,經營品類也更加豐富。1913年,從小東門外城牆根以北直至城牆東北角樓,建起了兩排商棚,百姓從最初的自發蔬菜早市轉變為商場經營,形成了真正的副食市場。幾年之後,商戶達百餘戶,人來客往買賣興隆。
1933年,東關菜行遷至撫近門附近,也就是「大東副食」現址,改為奉天營東關市場,人們俗稱其為「大東菜行」。
小商戶凝聚成大超市
1948年以後,瀋陽各商號恢復營業,市場重新開業後買賣興隆,經營魚肉、水產、蛋禽、蔬菜、調味品等副食品的業戶達百餘家。1956年市場私營企業全部實行公私合營,1958年市場與瀋陽市肉食總店合併,改名為「大東副食品商店」,至此百年來瀋陽市民稱為「大東菜行」的東關菜市場,正式成為國營企業。
在「大東副食」工作35年的水產部主任鄒積濤非常感慨:「公私合營前,東關菜行有很多商戶擺攤,各自經營,我父親開了一個名為『廣聚興』的水果攤。合營後所有商戶都搬到一起,統一管理,凝成一團,生意比以前更好了。」鄒積濤說,1984年起,他進入「大東副食」工作,一幹就是30多年,秉著吃苦耐勞的精神,做到了水產部主任,同時也見證了企業的發展和變化,對這裡充滿感情。
1991年,「大東副食」達到鼎盛時期。2011年至今為東副·生鮮食品超市,隸屬於瀋陽副食集團。
比價周邊制定合理價格
經過190年的延綿發展,「大東副食」經營品種萬餘種,年銷售額一億餘元。作為本土超市,在激烈的競爭中仍然能取得這樣的銷售業績實屬難得,說起長久不衰的「秘訣」,店長王雲告訴記者,「大東副食」是沈城老百姓最認可的超市之一,商品優質、制定合理價格是取勝的關鍵。
「我們採取直接進貨的模式,這樣一方面去除中間環節,降低零售成本,另一方面農超對接,到田間地頭去採購,也可以保證產品質量。」王雲說,特別是百姓日常生活中需求量很大的生鮮商品,「大東副食」保證商品價格不高於周邊市場價。每天早上,「大東副食」有專門工作人員會在顧客到來之前,到周邊大型連鎖超市、生鮮超市和菜市場走一圈,看看蔬菜、肉、蛋等商品的價格,做好表格上傳到微信群,一旦發現自家超市定價高於市場價,就會及時調整,最大讓利百姓。
同時,「大東副食」嚴把質量關,進入超市經營的檔口商品品類和質量,都經過嚴格篩選。「只有價格合理,質量保證,受到老百姓認可和歡迎的美食,才能進入到超市經營。」王雲說。
貼心服務成就老字號口碑
「大東副食」傳承下來的不僅僅是一個老址和一塊招牌,更是奉獻、服務百姓的傳統。「老百姓的超市」是沈城市民對「大東副食」這個老字號企業的認可,這種認可現在已經成為責任,「大東副食」始終把顧客當家人,用最真摯的服務打動人心,保持住老字號的信譽和形象。
在超市「生鮮區」,記者看到一面錦旗,寫著「當代雷鋒拾金不昧」。細細詢問才知道,3月底,一位78歲的老顧客剛剛開完工資,在購物時遺失了錢包,生鮮組銷售員李萬旭撿到錢包,看見裡面有3000多元錢,趁著午休時間按照身份證上的地址找到老人家,誰知道老人搬家了。李萬旭返回超市後,告知服務臺,打算通過派出所聯繫老人。幾經周折,老人錢包失而復得,非常感動,特意讓女兒送來了錦旗。
「這樣的事情有很多,為了鼓勵員工,我們特別設立獎勵政策。」王雲說,傳承與發展老字號,不僅體現在經營上,老字號企業留下來的更應該是精神,是文化,是老百姓的感情,這才是「大東副食」最大的財富。
瀋陽日報、沈報融媒記者劉海搏/文
安呈浩/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