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每到午飯時間,位於舟山定海環城南路東河橋附近的大昌建築工地附近就聚集著一些推著餐車、叫賣盒飯的小攤販。這些流動攤販為工地民工就餐提供了便利,卻也因佔道經營影響了市容,堵塞了交通。
5月10日上午10點40分,記者來到東河橋大昌建築工地門口看到,已經有流動攤販陸續來到現場設攤。一名王姓女攤販將攤位選在了橋邊的一棵樹下,她將六七個塑料小板凳在地上一字排開,邊上是一個裝滿盒飯的泡沫箱、一個木製飯桶和一個不鏽鋼湯桶,另外還有一箱啤酒和一些碗筷。
「10元一份,飯管飽,湯隨便喝。」王女士是東北人,她打開泡沫箱蓋子給記者看,裡面有近20份盒飯,都是兩葷兩素,有大排、黃瓜、豆腐、火腿腸等,「菜都是洗了好幾遍的,保證衛生。」她表示:「幹體力活的工人飯量普遍都大,10元錢要有肉有菜,其實也沒多少賺頭。」
當記者詢問是否會影響環境衛生時,她說:「我們有塑膠袋裝垃圾的,不能影響了市容。」
11點左右,工地下班了,工人們陸續走出大門。
「10元這樣的飯菜,挺實惠的,去飯館裡吃要15元左右。」前來吃飯的工人劉師傅表示,工地裡沒有食堂,流動攤販正好解決了工人們的就餐問題,就近吃完飯還可以抓緊時間多休息會。
11點20分,王女士的盒飯賣得差不多了,她拿出一個大塑膠袋,開始清理飯盒等垃圾。她坦誠,自己是無證經營,在東河橋附近擺攤的這段日子裡,也遭遇過城管執法人員的「清場」。記者了解到,王女士的攤點位置雖然緊鄰環城南路,但位於工地門口的臨時停車場上,算是工地「內部」範圍,城管執法人員出於人性化考量,也就沒有來「攆人」。
除了王女士之外,停車場轎車之間的夾縫裡,還「藏」了三四家攤販,賣的都是煎餅、飯糰等不同的食物。幾名工人正坐在一旁的地上用餐(見圖)。「我是偷偷溜進來的,外邊城管不讓擺,裡面工地也不讓擺。」其中一名攤販不停地左顧右盼,神情緊張。
「這些攤販已經擺了兩個多月了。今天下雨,攤販少了,平時有六七家。」在工地大門口管理進出車輛的付先生告訴記者,該工地屬於舊城改造工程,工期要到明年下半年結束,工人有三四百人,為方便工人就地吃午飯,他才允許攤販在大門停車場擺攤。
「其實每個工地都有這個問題,工人要吃飯,有這個市場需求,但畢竟像這樣隨意設攤太難看,影響了市容和道路交通。」現場3名身穿制服的定海區綜合行政執法局的工作人員告訴記者,他們10點半就在該路段巡邏了,主要工作就是勸離在人行道上擺攤的攤販。
「其實舟山的城管還是很人性化的。」王女士說,希望相關部門能對工地門口的流動快餐攤點進行統一規劃和集中監管,這樣攤販們也可以通過正規途逕取得合法的攤位,依法依規有序經營。
對於工地門口的流動快餐攤點,是堵還是疏,確實是一個難題。
流動快餐攤點具有很大的隨意性,衛生條件也沒有保障,佔道經營既影響市容,又堵塞交通。從執法必嚴的角度看,打擊流動攤販有理有據。但是,執法也得講究方法。流動攤販都有自己的三輪車,常常打一槍換一個地方,跟執法人員躲貓貓,雖管得了一時,收效卻無法長久。而且,這種方式很容易引發執法人員和攤販之間的衝突,造成負面的社會影響。
另外,從實際情況來看,工地數百號民工兄弟要解決吃飯問題,而小攤小販也想藉此機會討個生活,他們用相對低廉的價格和上門服務,為民工提供了便利,算是兩個弱勢群體在市場主導下的互惠互利行為。
所以,這是一道考量執法者智慧的考題。正如攤販王女士所言,對流動快餐攤點進行統一規劃,限定經營時間和範圍,嚴控設攤標準,才是當務之急。
據舟山晚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