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來越多的中國網際網路企業意識到,東南亞是一片有待開發的市場。
面對國內騰訊、網易拿走七成遊戲收益的現狀,出海成為遊戲廠商擺脫「大廠在天上飛,小廠在吃土」現狀的出口,而其中文化相近、審美類似的東南亞市場則被視為第一站。
隨著智慧型手機用戶數量以及網際網路訪問量的增長,東南亞網際網路用戶十分活躍。第三方機構GAMEK的一份《2016越南手機遊戲市場透視》報告顯示,一方面伴隨中國手機硬體廠商在東南亞市場的攻城略地,新增移動用戶數量較多;另一方面,東南亞最大手遊市場越南卻出現增速暴跌模式,增長速度從2015年52%降至2016年18%,同時有148款新遊(約佔總量35%)在第一年就被下線。
雲競爭
對於想要入局遊戲行業的阿里而言,出海成為「最佳定位」。
「今年9月或10月啟動海外業務,將產品陸續推廣至東南亞、日韓這些地區,年底以前上到三款至四款遊戲,產品類型圍繞策略遊戲、大型多人在線遊戲、休閒競技和社交產品。」在今年的Chinajoy期間,阿里遊戲商務副總經理劉建勇對第一財經記者透露。
除了避開國內騰訊、網易鋒芒之外,出海策略也與阿里遊戲的基因相關。對於阿里遊戲而言,能夠幫助其打開國際發行市場的主要優勢在於其脫胎於UC背景,而阿里遊戲總裁史倉健此前就是UC國際業務的負責人。
據劉建勇透露,阿里遊戲海外團隊主要為原來9Game的遊戲商業化團隊,「UC是早期國內出海的網際網路公司之一,聚焦在東南亞市場,UC頭條、9Game在東南亞都有很好的用戶基礎,且在遊戲流量分發方面有很多經驗。」對於阿里遊戲而言這也是其出海東南亞的重要原因。
「儘管國內一些遊戲服務做得比較極致,但去一些東南亞國家體驗落差會很大,在複雜的網絡、國家政治環境下,底層基礎網絡服務變得更為突出。」UCloud副總裁楊鐳提及。
專注於移動應用全球化推廣的InMobi大中華區市場營銷副總裁王文祺也表達同樣的觀點,「與進入歐洲或美國市場不同,東南亞的移動基礎設施因國家而異,例如新加坡網絡基礎設施服務就比較完善,而越南、菲律賓等地區大多為低端網絡,加之當地網絡付費較高,用戶對於遊戲、視頻的流量損耗比較在意。」
成功的遊戲背後,除了精良的產品、大流量的分發渠道外,雲已經成為遊戲企業高速發展的核心推動力,這也成為阿里和騰訊在東南亞遊戲市場的競爭要點。
「一個發行公司,除了你有一個非常強的導量能力之外,提供給CP更多的是數據,大數據的維度幫助遊戲CP把產品調好,實現遊戲的個性化推送。」劉建勇強調。
前不久,阿里雲宣布將在馬來西亞、新加坡設立數據中心,為東南亞經濟增長提供新動能。在印尼,當地最大的票務服務商Ezytravel、社交媒體Yogrt、短視頻Vshow等新興網際網路科技公司都在使用阿里雲的服務。
騰訊在東南亞市場的遊戲布局則更早,在新加坡Gerena是最大的遊戲發行商,估值近40億美元,在東南亞和港澳臺地區擁有多款遊戲的代理權,背後的股東則為騰訊。
而在雲部署上騰訊同樣不遺餘力,除了部署海外節點外,騰訊為遊戲企業提供東南亞音樂播放平臺JOOX等多家網際網路公司的用戶流量,據騰訊雲商務副總經理楊萬桃透露,騰訊雲從《王者榮耀》產品中剝離出小插件,該插件主要提供實時語音、語音轉文字的功能,該全球遊戲語音組件已開放使用。
渠道、支付組合拳
基於文化的多樣性、複雜性,本地化能力是進入東南亞市場的關鍵。劉建勇認為語言只是其一,更多的是要了解當地文化,是否有當地客服、推廣和運營是否有當地資源,這些並非買量就能解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