乾淨整潔的沙面街道。廣州日報全媒體記者廖雪明 通訊員荔宣 攝
大洋網訊 作為一座2200多年的歷史文化名城,素有「千年商都」之稱的廣州,在歷史文化發展的漫漫長河中留下了不少非遺藝術珍寶。粵劇、醒獅、廣東音樂、廣繡、廣彩等享譽世界的非遺文化瑰寶在廣州傳承下來,經歷了兩千多年的歲月沉澱,在非遺保護下煥發出明珠般的光彩,成為廣州獨特的城市亮點。
近日,文化和旅遊部非物質文化遺產司在貴州丹寨舉行的「中國丹寨非遺周」上公布了12條「全國非遺主題旅遊線路」,4天的「廣州老城新活力文化遺產深度遊」從160多條候選線路中脫穎而出、成功入選。這條精選的非遺主題旅遊線路以非遺體驗為特色,展現了廣式生活的深度體驗,從中可見「千年商都」在文旅融合背景下煥發的新活力,成為全國非遺主題旅遊線路的範本。
第一天:
上午體驗廣式早茶,「睇」粵劇演出,遊永慶坊非遺街區,參觀粵劇藝術博物館。下午遊覽華林玉器街,參觀十三行博物館,遊覽沙面歷史文化街區。
第二天:
上午參觀西漢南越王墓、中山紀念堂、海珠廣場,感受傳統中軸線的文化魅力;下午參觀花城廣場、廣東省博物館、海心沙,體驗新中軸線的現代風情,遊覽廣州塔、琶醍文化創意藝術區。
第三天:
上午遊覽海珠國家溼地公園和海珠湖,探訪沙河粉體驗館,品嘗沙河粉。下午遊覽沙灣古鎮,體驗沁芳園,品嘗雙皮奶、姜撞奶,參觀三稔廳、寶墨園。
第四天:
廣州長隆
周末市民遊客到海珠溼地公園遊玩。廣州日報全媒體記者邱偉榮、蘇俊傑 攝
案例聚焦
深度遊串起古今人文風貌
融合遊品讀非遺地道廣味
「沒想到這次的廣州之行,讓孩子印象深刻的除了長隆的動物園、大馬戲之外,到荔枝灣湧坐船、逛永慶坊、搭有軌電車的行程也讓他念念不忘!」國慶期間,福建遊客吳小姐一家選擇自駕到廣州遊玩,在廣州待了4天。吳小姐已經不是第一次來到廣州了,本以為帶孩子來廣州除了玩主題樂園、逛逛中軸線的城市風景外,老城區對孩子來說吸引力不大,沒想到永慶坊一帶遊覽的行程,竟讓孩子有了新的「記憶點」。
市民遊客到海心沙賞花休閒。廣州日報全媒體記者蘇韻樺 攝
感受老廣生活 探尋老宅子裡的寶藏店鋪
從永慶坊到沙面,從廣州塔到海珠國家溼地公園,再到長隆度假區的各大景區,4天的「廣州老城新活力文化遺產深度遊」串起了廣州古今文化和城市風貌,將古老的廣味體驗和特色的城市體驗聯繫了起來。除了遊客之外,「廣州人遊廣州」的熱潮也被帶起。每到周末,永慶坊、海珠湖、長隆度假區都會吸引不少本地人。李小姐是地道的廣州人,作為自媒體人,疫情發生之後她原本的出遊計劃被暫時擱置,宅家的她便開啟了探索廣州的腳步:「上兩周我去了趟荔灣湖公園,這個小時候記憶裡的公園給我太多的驚喜,泮塘五約這個區域裡藏著那麼多寶藏店鋪,我還發現了一個隱藏在老宅子裡的音樂小酒吧,還有新銳的本地現場樂隊表演,夜晚在這裡坐坐真是太舒適了。」
「老廣生活,古今相宜」,吳小姐和李小姐在廣州體驗的,是近期入選「全國非遺主題旅遊線路」的廣州「老城新活力文化遺產深度遊」中的一部分。自去年10月起,文化和旅遊部非物質文化遺產司啟動了全國非遺主題旅遊線路徵集宣傳活動,此後非遺和旅遊領域的專家、學者依據「旅遊線路非遺佔比」「非遺體系化開發程度」「市場化運營程度和市場認可度」「遊客認可度」等標準,從160多條候選線路中選出12條線路,廣州「老城新活力文化遺產深度遊」在各項評選標準維度中脫穎而出,成為廣州保護非遺文化、並將之融入文旅體驗的重要成果。廣州市文化廣電旅遊局方面表示,該線路串起了廣州多個區的城市風貌,充分整合了廣州深厚的非遺和文物資源,展現廣州城市變遷、文化變遷和區塊變遷,在全域性和主題性上獨具新意,彰顯了「老城市煥發新活力」的時代主題和廣州全域旅遊的良好發展態勢。
極具嶺南建築特色的沙灣古鎮。廣州日報全媒體記者楊耀燁 攝
體驗嶺南文化 打卡非遺大師工作室
如今,來到永慶坊旅遊區內的人們都能深深感受到濃濃的嶺南韻味,泮塘嶺南水鄉古村、西關大屋、騎樓老街、美食老字號、粵劇粵曲、三雕一彩一繡以及傳統民俗節慶等各種文化元素融合於此,景區遊徑串起了5處歷史文化街區,包括逢源大街-荔灣湖、昌華大街、恩寧路、多寶路、寶源路,核心區域涵蓋了永慶坊、粵劇藝術博物館、荔枝灣,豐富多彩的文旅風情讓人目不暇接。其中,泮塘五約區域這兩年經過微改造,面貌已煥然一新,越來越多特色商家進駐,精品小店各有風格,音樂咖啡館、紫檀盆景、銀器漆器以及各種手工藝店鋪,每一家都各有看點。開街幾個月來,永慶坊非遺街區這個集非遺大師工作室、體驗互動、展示、培訓和銷售於一體的街區已成為市民遊客的打卡熱點。根據廣州市文化廣電旅遊局發布的數據,在剛剛過去的中秋國慶黃金周,永慶坊4A級旅遊景區及非遺街區接待遊客就同比增長了48.60%,人氣暢旺,街區的非遺互動體驗廣受遊客好評。
廣州通過創建非遺街區、微改造等方式打造嶺南文化煥新體驗的做法,贏得了遊客口碑,更實實在在提升了店主們的收入,帶動了片區的經濟發展。齊雅集的店主齊峰經常在泮塘五約區域的店裡為遊客和居民展示瓷器修補的手藝,他隨手拿起一個精心修補好的紫砂壺,向記者展示紫砂壺修補的技藝:「現在越來越多遊客來這裡逛,大家都會很有心思地專門前來,不僅是遊客,還有不少街坊,走過路過都會進來聊聊天。」齊峰說,自從把小店開進泮塘五約區域之後,人氣就慢慢旺起來了,雖然前幾個月受疫情影響遊客少了,但近幾個月到店的遊客明顯增加:「我估算了一下,每天在我的店門口拍照打卡的都至少有200多人,周末就更多了。」齊峰說,進駐街區的小店都各有特色,街區在篩選商家時也會考慮到差異化,各家店主也都會互相推薦客人:「比如有客人來我的店裡了解銀器、紫砂壺等工藝品,我也會根據客人的興趣點,推薦他們去其他小店逛逛。」
永慶坊上演粵劇「快閃」。廣州日報全媒體記者王燕 攝
基層思考
廣東文史研究館館員、廣東省非遺專家委員會副主任委員 張春雷:
突出非遺基因 杜絕急功近利
廣東文史研究館館員、廣東省非遺專家委員會副主任委員張春雷在「中國丹寨非遺周」上見證了「廣州老城新活力文化遺產深度遊」入選「全國非遺主題旅遊線路」的過程,至今提起依然感到十分激動與自豪。作為在廣州生活了50年的新廣州人,張春雷認為廣州這條線路能從160多條線路中成功入選實至名歸:「此次入選的12條線路中,一線城市只有北京和廣州,這充分說明了廣州的文化底蘊之深厚,廣州的傳統文化傳承之良好。這是一條充分體現文旅融合精神和非遺文化的線路,說明廣州經濟、文旅融合、社會開放、非遺保護方面已走在全國前列。」
張春雷認為,這條入選線路可以用「三線兩區、四天三夜」八個字來概括:三線包括了「老風景線、新中軸線、珠江夜遊線」,兩區則是這條線路中佔重頭戲的荔灣區、番禺區的文旅資源。「這條線幾乎把廣州的老城和新城囊括了進來,過去和現在,歷史和當代,經濟和文化,美食和娛樂等元素都得到充分體現,通過一條線路把廣州的嶺南文化底蘊和活力四射的城市風貌都呈現出來,讓遊客大飽眼福、大飽口福,不虛此行。」張春雷說。
廣式早茶中的傳統蝦餃與紅米蝦餃。 廣州日報全媒體記者蘇韻樺 攝
在張春雷看來,得益於全市上下多年來對非遺文化的重視,廣州非遺文化保護才取得了豐碩成果。今年5月實行的《廣州市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辦法》更標誌著廣州非遺保護工作邁上新臺階。目前,廣州市共有17項國家級非遺代表性項目,其中粵劇和古琴藝術(嶺南派)2個項目入選了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人類非遺代表作名錄,數量居全省首位。在此氛圍下,勤奮執著的廣州非遺傳承人讓廣州非遺文化薪火相傳,並且努力發展創新,體現出了鮮明的時代特色。
下一步,廣州「老城新活力文化遺產深度遊」該如何發展?對此,張春雷提出了五點建議:「第一,非遺項目都有核心技術和價值,要突出非遺項目的基因;第二要突出主題,非遺是優秀傳統文化,要體現真善美的文化,這也是這條線路的生命力;第三是要有差異,差異就是特色,有差異就不會同質化;第四是要著眼長期,既然是條線路,就要結合市場,絕不能急功近利;第五要打造品牌,這是非常關鍵的,今後可將這條線路打造成精品線路,助力廣州實現老城市新活力、『四個出新出彩』。」
中心工作室出品
專欄統籌:湯新穎、王晨陽
文/廣州日報全媒體記者陳薇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