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代人的歸園田居,究竟應該是什麼樣?

2020-12-11 楚予微茫

少無適俗韻,性本愛丘山。誤入塵網中,一去三十年。羈鳥戀舊林,池魚思故淵。開荒南野際,守拙歸園田......曖曖遠人村,依依墟裡煙。狗吠深巷中,雞鳴桑樹顛。戶庭無塵雜,虛室有餘閒......

陶淵明的這首《歸園田居》,千百年來影響了世世代代中國人的精神追求。對於文明程度超前的當代人來說,這種嚮往也與我們的文明程度呈正比,當代人對歸園田居的生活需求,如今也達到了一種空前高漲的狀態。

這種狀態從李子柒的自媒體視頻中就可以端詳出來。以呈現田園牧歌生活為主的李子柒,如今是中國最火的網紅之一,她的田園牧歌之火不僅在國內燃爆,更是燃到了國外。

有人曾統計,截至2019年12月11日,李子柒在國內社交媒體粉絲2100萬,在國內短視頻平臺粉絲3000萬,在國外視頻平臺粉絲746萬,單條視頻點擊量最高達4000萬次,每條視頻幾乎都超過500萬次。根據估算,李子柒的品牌價值已經達到了5億元。

先且不論李子柒的視頻是否真實,就這些驚人的數據本身而言,也著實能夠表明現代人對田園生活的熱烈追捧。

深處在都市中的每一個人,也都希望像李子柒一樣,能夠從喧囂的塵世中抽身而離,行走在沉靜悠揚的歲月裡,有一方自己的院落、兩畝耕種的土地,在山林鄉居間享受人與自然的寧靜合一。

但是,李子柒的視頻中所打造出來的這種純粹的田園式生活,對於生活在現代的都市人來說,其實只是一場精神的幻藥。

多少人渴望獲得這種生活,但是卻又無法忍受耕種的辛苦、鄉村的不便、孤獨的侵襲、焦慮的不安。

對於被城市的快節奏和便利性餵養慣了的當代都市人來說,他們所追求的「精緻的」田園生活,是否能夠實現?

而在城市和田園之間,又是否有一種平衡的生活方式,能夠適合現代人的歸園田居?

今天的社會,是一個高度工業化的社會,人們面臨著各種各樣的問題。雖然經濟與科技都處於一個較高的層面上,但是人類生存的基本需要,卻降到了一個最低的層面。

我們需要的水、食物、空氣、環境都處於一個對身體健康有害的層面。在這種基本生存都被威脅的情況下,人們開始真正反思,生活需要的到底是什麼?

與此同時,人們開始把目光轉向逐漸消退的農業文明。尤其是中國人,受文化基因影響,我們的骨子裡本來就沉浸著與自然萬物合而為一的思想,在這種社會矛盾的衝擊下,人們對于田園生活越來越追尋。

但仔細想一想,當我們在談論田園時,我們談論的到底是什麼?

歸園田居,對於當代人來說,其實早已不再是像陶淵明一樣,或是像過去專業務農的人一樣,純粹地隱居或是純粹地以靠種地為生。

我們之所以需要田園,其實需要的是一種與城市生活對比下,平衡而安心的生活。吃健康有機的蔬果、呼吸新鮮的空氣、在自然中放鬆心靈、有時間與自我對話......

當代人所需求的田園生活,更多的是一種物質與精神兼具的,更高品質的生活方式。

但是這種物質與精神兼具,更高品質的生活方式該如何實現,它的路徑又是什麼?這些也成為了許多致力於過上平衡的田園生活的人所要解決的問題。

日本就有這樣一個人,他叫鹽見直紀。他為當代人的歸園田居提供了一種生活概念,這個概念叫做「半農半X」,他還為此而寫了一本書《半農半X的生活》,裡面清晰的解釋了這種生活方式以及用一些具體作出實踐的人的例子來加以解說。

所謂「半農半X」,就是一方面親手栽種稻米、蔬菜等農作物,以獲取安全的糧食;另一方面從事能夠發揮天賦特長的工作,換得固定的收入,並且建立個人和社會的連結。這個X代表無限可能,既可以是作家、畫家、設計師,也可以是攝影師、烘焙師、手工藝人。

鹽見直紀認為,現今社會面臨著環境(各種汙染、溫室效應)、食物(安全性、食糧自給率)、心靈(人生意義的喪失、物質享樂主義)、教育(科學、感性、生存力)、醫療設施與社會福利(社會文明病、高齡社會的看護),以及社會不安定(經濟萎縮、失業)等種種問題,而半農半X的生活,是在這樣的時代中,最理想的生存方式。

他還把「半農半X」看作繼「退休歸農」、「兼職農夫」之後又一新型的生活方式,以符合生態的農村生活為基礎,充分發揮個人才能。

其中,「農」是不變、共同的,「X」則是可變的,有差異的,人們根據不同天賦與才能選擇職業,可以形成如「半農半著」、「半農半繪」、「半農半烘培」、「半農半商」等豐富多彩的個體生命狀態。

最初,在創造這種生活概念之前,鹽見直紀是受一對從法國回到日本鄉村綾部的畫家夫婦所影響。很早以前,這對夫婦就一邊從事農耕和飼養羊只,一邊積極創作。

他們將住宅改建成畫室兼畫廊的藝術空間。每年收耕之後,便會在自家籌辦個展,以及忙著參與「全國巡迴展」的各種活動;到了積雪的冬季,則埋頭於創作中,或是在家中舉辦古典音樂和竹笛的演奏會。他們也會利用「稻米減產政策」所空下的田地,栽種蓼藍來染布,也會以黑谷和紙為素材,印製版畫。

他們的生活方式給了鹽見直紀以靈感,他認為現代人在過「歸園田居」的生活時,並不需要成為一個專業的農夫。

可以只用一半的時間,以自己認同的耕種方式,栽種自家糧食,滿足自家的所需即可,而另一半時間仍可以從事為社會貢獻價值的有薪工作。

由此,鹽見直紀創造出了半農半X的生活提案。

如今,半農半X的生活方式已在全球各地風行。許多國家都形成了社區形態的鄉村部落,一群有思想有實踐能力的人聚集在一起,打造鄉村社區的自給自足式生活。一方面在鄉村社區農耕,一方面藉助自己的才能實現自我的社會價值。

但這種生活形態,與「周末農耕」和「退休農耕」相比,更有難度,也更加自在。都市人要踐行「半農半X」,一定要先找到自己的X。

X的要求是,它既是可以謀生的技能,也是自己的熱情所在。只有找到了屬於自己的X,這種半農半X的生活才能夠長久的持續下去。

想起了周星馳《喜劇之王》中的電影臺詞,在這裡可以戲謔的換成:半農對半X說:「你養我啊?」半X大聲回答道:「我養你啊。」

農耕對我們來說意味著什麼?我們為什麼需要自己去耕種?

記得小時候,經常跟著爺爺奶奶下地,每次看著彎腰在田地裡耕種了一日的爺爺奶奶,都會為他們如此的辛酸勞累而感到心疼。

後來,全家搬到了城市裡,爺爺奶奶再不用下地,蔬菜水果出了門口就可以買到,什麼都是便利的。

可是發現爺爺奶奶,卻漸漸不快樂了。

他們時常會因為超市裡買到的蔬菜水果沒有味道而沮喪,身子骨也因為沒有農耕的鍛鍊而日漸瘦弱。

爺爺常念叨,真想再回去種地,人一旦離開了土地,就會變得沒有生氣了。

長大後,越來越理解了爺爺所說的話。人一旦離開了土地,便失去了生機。曾經,《生態心理學》雜誌曾發表過一項研究。在對比了84位菜園主和81位非菜園主後發現:種菜的人對自己身體的欣賞水平程度,總體提升了18.3%。而且參與者種地的時間越長,對身體積極正面的感受就越強。

廣闊的土地,可以很輕易的讓人感知到生命的循環,也可以很輕易的培養起人對自然的感恩之心。以前看爺爺他們種豆,一定是一次播種三粒,爺爺說:一粒給空中的小鳥,一粒給地上的蟲兒,一粒給自己,這是農夫們的規矩。

在土地裡耕種的人,總是能夠懷著感恩的心來採收農作物,他們會更懂得食物的珍貴。

鹽見直紀的書中有一段話說的很好:「農業是與生命相連的工作。能夠自行生產賴以為生的食物,會給人一種無以言喻的充實感。自己生存的責任由自己來承擔,從中所學到的事情,比想像中的還要多更多。農業也代表了自然與感受能力,了解培育生命的感覺,觀察生命的循環,見動植物和昆蟲的枯萎、死亡所呈現的生死兩界,感受事物帶來的感動。換句話說,受自然之美而感動,是人類最珍貴的感覺,也是感性的源泉。」

所以農耕,對當代人而言,其實不是一種必備的謀生技能,也不是一種獲得物質生活基本保障的必需,更多的是一種精神連接。

都市人需要不時的農耕,來獲取與自然和土地的連接;需要不時的農耕,來培養感恩和感知之心;需要不時的農耕,來感受勞作和豐收的喜悅;也需要不時的農耕,來獲得精神的充實以及靈感的激發......

佛教王國不丹有一句話流傳:未來的世界,不單以物質富裕為準軸,勢必會以提升生活品質與文化素養為理想目標。

如今,這個世界,已經悄然而至。市場上幾乎所有好的商業模式,都是對人類的生活狀態進行設計與更改,也都是一個以人為本,讓人從說NO到說YES的過程。

陳劍平院士曾說:發展中國家的標誌,是大量人口從農村流向城市;「已發展」國家的標誌,則是城市人回歸農村。最典型的代表,就是英國。在這個國家,每個人的終極理想,都是置一所鄉間的宅子,周末穿著筒靴在花園裡修剪玫瑰。

這個終極理想,今日也成了每個中國人的終極理想。回歸鄉村是必然,但是我們回歸的一定是有審美、有文化、有精神的鄉村田園。那將是一種城市生活與田園生活相平衡的模式。

中國建築大亨宋衛平是最早看到這種趨勢,也是最早給出解決方案的人。他建築的鄉村小鎮,讓我們看到了當代人歸園田居的生活範本。

他不只在山清水秀之處建設了精緻的別墅,別墅內有書吧、泳池、會議室、茶室、花房等,也在別墅周圍設計了供人耕種的稻田、菜地、果園,讓居住的人可以享受自給自足式的農耕生活。

真正是做到了城市生活與田園生活的最優平衡。用住在那裡的人的話來說,視覺、聽覺和嗅覺都無比生動。每個人都可以感受到人與人,人與自然之間的聯繫。

其實,在這個世界上,每個人都早已具備今生所需要的一切,只是我們不自知而已。我們盲目地向前奔跑,卻忘記了其實一切都很簡單,它就在你的腳下等待你去發現。只要我們能活用「既有的一切」,便能創造出一種理想的生活。

相信有一日,每個人終究都能過上一種不再被時間和金錢逼迫,回歸到人類本質的簡單而喜悅的人生。

相關焦點

  • 當代人的歸園田居是什麼?
    開荒南野際,守拙歸園田.曖曖遠人村,依依墟裡煙。狗吠深巷中,雞鳴桑樹顛。戶庭無塵雜,虛室有餘閒.陶淵明的這首《歸園田居》,千百年來影響了世世代代中國人的精神追求。對於文明程度超前的當代人來說,這種嚮往也與我們的文明程度呈正比,當代人對歸園田居的生活需求,如今也達到了一種空前高漲的狀態。
  • 陶淵明:歸園田居
    開荒南野際,守拙歸園田.曖曖遠人村,依依墟裡煙。  狗吠深巷中,雞鳴桑樹顛。  戶庭無塵雜,虛室有餘閒.陶淵明的這首《歸園田居》,千百年來影響了世世代代中國人的精神追求。對於文明程度超前的當代人來說,這種嚮往也與我們的文明程度呈正比,當代人對歸園田居的生活需求,如今也達到了一種空前高漲的狀態。
  • 《歸園田居(其一)》理解性默寫
    《歸園田居(其一)》中透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兩句,我們可以看出詩人生活十分閒適,有很多空閒時間。3.陶淵明《歸園田居(其一)》描繪的是田園風光,其詩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狗吠深巷中,雞鳴桑樹顛。」
  • 光影:歸園田居
    歸園田居作者/光影 歸,歸,歸……歸,歸,歸……回歸園田。可怕的「塵網」,窒息的「樊籠」,無情地奪去了陶淵明天性的「官場」。這樣說來,自己究竟是桓玄的幫兇,還是「逆臣」?是晉朝的賊子,還是忠良?自己到底是誰?陶淵明也講不清道不明。現在好了,不再被禁錮於桓氏牢籠,腳踏原野上,頭頂藍天「任我行」,什麼都可以不想,什麼都可以去做,「我就是我自己」。頭頂上,這片天好;腳跟下,這塊地好;融入天地之間,這大自然無限美好。天地之間一扁舟,自在逍遙神仙妒。
  • 讀「歸園田居」
    讀陶淵明《歸園田居》深為那優美的詩句所打動:「少無適俗韻,性本愛丘山。誤落塵網中,一去三十年。羈鳥戀歸林,池魚思故淵。開荒南野際,守拙歸園田。方宅十餘畝,草屋八九間。榆柳蔭後簷,桃李羅堂前。暖暖遠人村,依依墟裡煙。狗吠深巷中,雞鳴桑樹顛。戶庭無塵雜,虛堂有餘閒。
  • 詩畫和鳴——杜豔、陶淵明聯袂譜寫《歸園田居》
    《歸園田居》杜豔作品杜豔老師在讀《歸園田居》後有感,而作了《歸園田居》這幅作品,此詩所意,也符合杜豔老師的性格所以杜豔老師融入了自己對《歸園田居》嚮往和認知,用畫面闡述了陶淵明《歸園田居》的詩意,也表達了自己的對《歸園田居》釋意以及在創作前和創作中的心境。
  • 【旅貓民宿推薦】歸園田居
    小小鄉村,不料修了這麼一個高大上的停車場。蒼南的美麗鄉村建設,大大地點讚!        看到民宿「歸園田居」,想起幾句詩句——曖曖遠人村,依依墟裡煙。狗吠深巷中,雞鳴桑樹顛。戶庭無塵雜,虛室有餘閒。久在樊籠裡,復得返自然。
  • 讀《歸園田居其一》,學會放下,才看得到自由的世界
    歸園田居意境少無適俗韻,性本愛丘山。《歸園田居》書法《歸園田居》系列詩,陶淵明一共寫了五首,上面這一首,是其中第一首。久在樊籠裡,復得返自然而陶淵明,也在這首《歸園田居》的最後發出了自己內心的感慨,「久在樊籠裡,復得返自然。」
  • 中學教師資格證面試:《歸園田居(其一)》教學設計
    在教師資格的考試中會涉及到不同類型的作品,比如我今天選取的陶淵明的《歸園田居(其一)》這首詩歌,是陶淵明田園詩歌的代表作,整首詩歌通過對美麗的田園生活的細緻描寫,在田園中寄託了作者志向高潔的品質,不與時許同流合汙的情操,讓我們認識了一個志趣高潔的古人。中公教師考試研究院為你們提供了較為詳細的教學設計以供參考。
  • 元陽|歸園田居,但使願無違
    歸園田居少無適俗韻,性本愛丘山。誤落塵網中,一去三十年。羈鳥戀舊林,池魚思故淵。開荒南野際,守拙歸田園。方宅十餘畝,草屋八九間。榆柳蔭後簷,桃李羅堂前。早已不記得到底是幾歲的時候,在哪本書上,把五柳先生的《歸園田居》五首悉數工工整整的抄寫在了自己的詩詞本上,那時候背幾首詩真的是小意思啊,幾十句詩記得爛熟,只覺異常喜愛。
  • 法蘭西的「歸園田居」
    中國人對鄉土的眷戀更是由來已久,至少東晉大文豪陶淵明的一首《歸園田居》和一篇《桃花源記》便是對「鄉土情結」和追求「理想境界」的最好詮釋。時至今日,重新發現鄉村的美作為流行趨勢也從未間斷。而在發展振興鄉村旅遊上,不論是法國還是中國,都有各自的門道。然而,許多被冠以「中國最美鄉村」殊榮的鄉村實際上並沒有因此真正「火」起來,也並未因此成為人們心目中的那個「桃花源」。
  • 陶淵明《歸園田居》其三,帶你回歸簡單樸素的田園生活
    說到陶淵明大家應該還是很熟悉的,他是南宋初期的詩人,而今天要和大家講的這首詩《歸園田居》其三是初中語文課本上必備詩詞。《歸園田居》整首詩短小精悍,只有八句,而且每句都是五個字。這應該就是老師經常跟大家講的排版工整,五字短詩。
  • 《歸園田居》陶淵明一共寫了五首,你知道麼?
    最後出任彭澤縣令八十多天便掛印歸田,從此開啟了隱居生涯。今天,我們就來通過陶淵明的《歸園田居》來看一看其隱居生活到底如何。《歸園田居·其一》魏晉:陶淵明少無適俗韻,性本愛丘山。《歸園田居·其二》魏晉:陶淵明野外罕人事,窮巷寡輪鞅。白日掩荊扉,虛室絕塵想。
  • 近水小築:「因勢而造」的歸園田居
    近水小築:「因勢而造」的歸園田居 2020-08-23 來源: 文登傳媒網 文登傳媒網訊 「民宿」,既是一種平淡的回歸,又不失一種詩意的棲居。讓我們走進位於界石鎮六度寺村的「十佳鄉村民宿」之一的近水小築,一同感受人們嚮往的「曖曖遠人村,依依墟裡煙」的田園生活。
  • 細讀《歸園田居》,品味農耕詩人的世界
    《歸園田居》其一這首詩主要講述詩人經過官場生涯和城市文化洗禮之後,重新發現田園風光的美好和自由隨性的愜意。其中,羈鳥、池魚、塵網、樊籠等是關鍵,狗吠、雞鳴、戶庭、虛室是重點。農耕經驗無處不在,如果你缺少這方面的經驗或體驗,就無法體會到詩人那種發自內心的喜悅。
  • 陶淵明詩/歸園田居·其一/淺析賞評,作者,潭影(單明錄)
    歸園田居.其一少無適俗韻,性本愛丘山。誤落塵網中,一去三十年。羈鳥戀舊林,池魚思故淵。開荒南野際,守拙歸園田。《歸園田居》詩一組,共五首,描繪田園風光的美好與農村生活的淳樸可愛 ,抒發自己歸隱後愉悅的心情。這是第一首。主要是對自己誤入仕途的追悔,也慶幸自己早點結束了仕途生活,追悔自己做官就像長久被關在籠子裡,內心深處十分的壓抑與痛苦,慶幸自己終於看破紅塵回歸自然過起了田園生活,對隱居山林田園式的生活的無限嚮往,這下終於達到了目的。
  • 歸園田居!閒說詩人陶淵明和王維的田園生活!
    相反,提到文學提到文人,應當是「十指不沾陽春水」,那麼,當文學與種田碰撞,又是什麼樣的呢?出於什麼情況才會讓以治國齊家平天下為己任的古代文人們選擇遠離官場的種田生活呢?說到山水田園,第一個想到的自然是陶淵明。他「不為五鬥米折腰」的故事早已膾炙人口。
  • 去這些現實版的「歸園田居」,做一日「幸福感爆棚」的村民!
    ◆ ◆ ◆ ◆ ◆靖節先生《歸園田居其一》中這樣描述他的生活環境:方宅十餘畝,草屋八九間。榆柳蔭後簷,桃李羅堂前。曖曖遠人村,依依墟裡煙。狗吠深巷中,雞鳴桑樹顛。那麼,何不來湖州長興的鄉村走走看看,在這裡,尋求那份「歸園田居」般的寧靜與恬然。今天,小編就要上一波湖州長興鄉村美圖,讓我們一起先睹為快吧!
  • 歸園田居,小院改造
    業主崇尚陶淵明的精神境界,尤其喜愛《歸園田居》這首名作, 在小院改造之初,從「少無適俗韻,性本愛丘山」中為小院取名,是為丘山居。丘山居所處的村莊位於著名的盤山風景區南側,村莊四面環山,風景優美。津薊高速公路由東向西通過把這個村莊切分為南北兩片,丘山居位於北片區,南側院牆距離高速公路不足30米。
  • 陶淵明《歸園田居其三》:躬耕,是一種生活態度
    《歸園田居其三》種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晨興理荒穢,帶月荷鋤歸。道狹草木長,夕露沾我衣。陶淵明的這首詩出自組詩《歸園田居》六首裡的第三首,它的詩意就在於著重體現詩人對打理莊稼的勞作熱情與快樂,並從中達到遠離名利場、保持自身高尚情操的意願。種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豆子在古時統稱為「菽」,是人們常種農作物中的五穀之一。大豆在秦漢以前被稱為「菽」,秦漢以後人們才稱之為豆。比如《詩經》裡有《小雅.採菽》:「採菽採菽,筐之莒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