廈大教授:破SCI至上,建立同行集體評議制度—新聞—科學網

2020-12-17 科學網

 

教育部、科技部相繼發文,要求破除論文「唯SCI至上」,是樹立正確的評價導向,推動高校回歸學術初心的重要舉措。

以SCI為絕對標準來進行評價,反映的是中國科技界和科技管理上的不成熟。所謂以SCI為標準,實際上就是在國外英文期刊發表論文的情況。在英文作為國際通用科技文獻評價標準的時代,客觀上說,是行政管理追求可比性、簡單化乃至國際化等傾向,把SCI捧向了頂點,走入了極端。

SCI本身並不是不重要,但卻不是唯一的指標。更重要的是得到學術同行公認。SCI文章很難說是同行公認。畢竟SCI期刊的編輯加上審稿、編委,只是少數幾個人的認可。追求SCI,特別是在原創性成果、原創性科技工作上過度追求SCI,科研人員很難安心工作,很多人會想盡辦法去跟編輯公關,以謀求更大的好處。

學術同行評議制度現在不是沒有,而是不發揮作用。即便有同行評議,還是有人去和評審專家拉關係、走後門,用遊走於合理與不合理邊緣的手段進行人際公關。同行評議也未必一定準確,有時因成果太先進,同行不一定看得準;有時因各種各樣的原因,明知成果先進,也未必評為先進。

如何來避免同行評議中的主觀性,光靠一個人或少數人是不行的,必須建立同行集體評議制度。

同行評議,尤其是同行集體評議操作起來相對困難而複雜,相比較之下,SCI是一個簡單、好操作的辦法。但科技評價所追求的不是機制的困難與簡單,而是結果的準確與公平。因此,同行集體評議是相對來說更合理,也更符合科技評價要求的制度。

教育部、科技部要求,不把SCI作為評價標籤。怎麼讓政策落地?要回答好這一問題,還要教育部、科技部、科研機構、高校作出回答。在行政化主導的背景下,教育部、科技部要有具體的實施辦法,尤其是在一些國家級評審、各類榮譽獎勵項目,甚至院士評選中,將SCI解綁,才能對高校、科研單位的各類評價帶來重大影響。

此次文件中指出,建立健全分類評價體系,完善學術同行評價。它不能僅僅只是一句話,而應該建立一套相應的制度。其中,必須很好地回答,同行評議包括哪些學術?同行評議的組織機構怎麼組成、怎麼運行?同行評議由哪一級機構來審批?它的權限是什麼?很多評審是行政性的評審,學術同行的評議是否有效等問題。不解決這些問題,同行評議制度很難真正發揮作用。

(作者系廈門大學教育研究院院長,記者溫才妃採訪整理)

 

版權聲明:凡本網註明「來源:中國科學報、科學網、科學新聞雜誌」的所有作品,網站轉載,請在正文上方註明來源和作者,且不得對內容作實質性改動;微信公眾號、頭條號等新媒體平臺,轉載請聯繫授權。郵箱:shouquan@stimes.cn。

相關焦點

  • 理性對待「SCI」 用好「同行評議」
    創新性勞動的評價應該以創新程度為基礎,勞動成果應該差別對待(由同行決定)。因此,國內外科學計量學界對於SCI至上的評價方法一直持批判態度。 不應一刀切否定SCI值得注意的是,《意見》反對SCI至上,並不是否定SCI,更不是否定論文在科研評價中的作用。
  • 參與國際同行評議,咱們還得加把油—新聞—科學網
    根據最新一項全球規模的調研,答案為「是的」:2013~2017年,中國學者的論文發表量佔13.8%,但同行評議貢獻量僅有8.8%。 近日,第二軍醫大學海軍醫學系教授孫學軍就此在科學網發表博文,引發研究人員熱議。他在接受《中國科學報》記者採訪時,直截了當表示:「國內學者不參與國際同行評議,這相當於在國際比賽中放棄當裁判。」其他幾位具有多年審稿經歷的採訪對象也都表達了類似觀點。
  • 完善代表作同行評議制度 力破「五唯」痼疾
    筆者認為,我們在加大「破」的力度的同時,應加快「立」的進度,要儘快建立起以代表作同行評議制度為核心的科研評價制度體系。對於代表作同行評議制度,應思考和探索如下問題: 1.為何而評? 首先,必須明確為什麼要進行科研評價,科研評價的初衷是什麼?此前,我們科研評價的主要目的是衡量一個單位、學者的科研績效,以調動其科研工作的積極性。
  • [人民網] 徐擁軍、張丹:完善代表作同行評議制度 力破「五唯」痼疾
    筆者認為,我們在加大「破」的力度的同時,應加快「立」的進度,要儘快建立起以代表作同行評議制度為核心的科研評價制度體系。對於代表作同行評議制度,應思考和探索如下問題:1.為何而評?首先,必須明確為什麼要進行科研評價,科研評價的初衷是什麼?此前,我們科研評價的主要目的是衡量一個單位、學者的科研績效,以調動其科研工作的積極性。
  • 同行評議:臨床醫學為何成「重災區」—新聞—科學網
    ■本報記者 倪思潔 近日,德國施普林格出版集團撤回旗下10本學術周刊上發表的64篇論文,原因是同行評議報告存在造假問題
  • 觀點:同行評議需要被認真對待—新聞—科學網
    如果是的話,你肯定對同行評議有一些觀點。這一機制在學術交流中居於核心地位,而且在整個圈子內引發了不同人的觀點。我們的研究項目探索了關於同行評議的最好方法,涵蓋了來自論文作者、評審以及期刊編輯的諸多意見。來自各領域的研究者被要求填寫一份問卷,或者參加一些焦點訪問小組。最終,超過7400人作出回應。 同行評議是學術研究過程中至關重要的元素。與此同時,相當數量的人認為這一系統已經被損壞。
  • 學者:「中國學者不愛參加國際同行評議,等於放棄話語權」
    【觀察者網綜合報導】同行評議(peer reviews)是國際學術領域一個不可或缺的環節。參與者不僅可以提高自身科研水平,建立自己在全球的科研學術網絡,還可儘快了解國際同行的最新動向,意義重大。 但中國學者似乎不怎麼喜歡參與。
  • 科學網—同行評議水太深
    這也是《酶抑制和藥物化學雜誌》編輯誤讓作者——當時就職於韓國東國大學的藥用植物研究人員Hyung-In Moon——評審自己文章的原因。 這些評審可能本身並不會受到關注:最有利的是一些有關如何提高論文水平的建議。不同尋常的是他們要多快完成這項工作:通常在24小時內。這有點太快了,上述期刊的主編Claudiu Supuran開始有所懷疑。
  • 「基於信任的同行評議制度無漏洞,但被人操縱了」
    德國施普林格出版集團於8月18日撤回旗下10本學術周刊上發表的64篇論文,原因是同行評議過程造假。大多數涉事論文的作者來自中國。科技日報記者8月20日就此事向施普林格集團發去電子郵件,並得到了施普林格醫學及生物醫學出版執行副總裁威廉·柯蒂斯(William Curtis)的回覆。
  • 評論:同行評議不應成學術造假溫床
    這是繼數月前英國BMC出版社撤回43篇學術論文後又一次學術造假事件,緣由都是同行評議過程存在造假現象。被學術出版界視為衡量論文質量重要標準的同行評議機制,成為學術造假一個「痛點」。 筆者以為,這種挑戰,並非是同行評議本身的問題,同行評議也不應成為學術造假的替罪羊。毋庸置疑,同行評議制度從17世紀中葉誕生至今,已是學術發表的重要依據,甚至是唯一標準,高水平的同行評議也成為了學術研究科學性和期刊質量的重要保障。很難想像脫離了同行評議的學術,會是怎樣的學術生態。顯然,學術期刊編輯限於精力和專業能力,很難承擔甄別論文優劣的責任,相關行政管理人員大都更是門外漢。
  • 孫銳:科技人才評價必須遵循真正的同行評議
    【孫銳:科技人才評價必須遵循真正的同行評議】  國家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中國人事科學研究院研究員孫銳指出,科技人才評價要遵循真正的同行評議。科技人才評價是「行內知道,行外不知道;下面知道,上面不知道;一線知道,領導不知道」。
  • 同行評議周 | COVID-19:對科研信任的壓力測試
    同行評議周 | COVID-19:對科研信任的壓力測試 2020-09-23 16:08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湃客
  • 同行評議:單盲還是雙盲,這是一個問題 | BMC Journal
    這個研究的目標就是找出選擇雙盲同行評議的通訊作者們都具備什麼特點,以及選擇不同的審稿模式對發表結果是否存在影響。 方法 作者使用的數據包括25本自然旗下期刊在2015年3月到2017年2月間收到的128,454份投稿。
  • 廈大規定博士應聘教師需先到廈大做博後—新聞—科學網
    ,要求年齡不能太大;想要到廈大當老師的博士,要先到廈大的博士後「熔爐」裡鍛鍊兩年,才能競爭上崗。 為了避免「近親繁殖」,廈大再次明確不留本校博士當老師。 廈大校園網昨日(8月8日)發布消息說,廈大研究制定了《廈門大學新聘教師任職條件補充規定》,提出師資新標準,為的是進一步提升廈大師資隊伍的質量。
  • 同行評審制度的發展歷史和科學家的思考
    童國梁/文   今天,同行評審已經是論文發表出版、科研經費申請以及學術獎勵的一項基本制度。評審制度起源於英國,美國是第二個採用這種辦法的國家,同行評審在美國發展、完善,已作為一種學術和科學研究中行之有效的制度深深根植於美國的歷史、文化和立法中。但是這種制度在美國學界也經常受到批評。
  • 颱風「風泵」與黑潮共同作用生態效應研究獲進展—新聞—科學網
    南方海洋科學與工程廣東省實驗室(廣州)教授唐丹玲團隊對呂宋海峽海氣相互作用下葉綠素a濃度對颱風「風泵」和黑潮共同作用的生態效應研究取得重要進展。
  • 廈大「國寶級教授」鄧子基逝世 享年98歲
    廈大「國寶級教授」鄧子基逝世 享年98歲東南網12月23日訊(海峽導報記者 梁靜 通訊員 歐陽桂蓮)昨天中午,我國財政學泰鬥、一代宗師,廈門大學知名教授鄧子基逝世,享年98歲。這位我國財政「國家分配論」的代表人物,致力於建立發展適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國家財政理論體系,他與時俱進,理論之樹常青,一生桃李滿天下,耄耋之年仍堅守教學第一線。他曾說,「我不是大師,我是老師。我不是泰鬥,我是老兵」,他要做一位活到老、學到老的「能戰鬥的老兵」。
  • 《植物學報》英文版:探路學術期刊國際化—新聞—科學網
    賀萍告訴《中國科學報》,「種康主編和共同主編、中國農業大學生物學院院長鞏志忠教授對稿件質量有嚴格的要求。」 種康介紹,JIPB的稿件審理嚴格執行同行評議審稿制度和責任編委制,主編、編委聯合把關,且每年召開編委會,群策群力,共同推動期刊快速發展。 「JIPB發展的另一個重要措施是打造一支提供一流服務的國際編輯團隊。」
  • 【同行評議顯示俄羅斯的新冠疫苗可產生免疫反應】第一份同行評議...
    【同行評議顯示俄羅斯的新冠疫苗可產生免疫反應】第一份同行評議數據顯示,俄羅斯飽受爭議的新冠疫苗項目在早期試驗中使所有參與者產生了抗體反應,未發現嚴重不良反應。根據周五發表在醫學期刊《柳葉刀》上的一期和二期試驗初步結果,該疫苗還產生了T細胞應答。在外部專家評審前,俄羅斯官員對疫苗效果有過大致相似的說法。
  • 新型同行評議跟蹤系統,如何杜絕審稿人造假?
    今年4月,《Tumor Biology》一次性撤稿107篇論文,主要源自同行評議造假,更引起了學術界廣泛關注。不知不覺,已經有人針對這一問題做出了應對。通過追蹤個體審稿人的貢獻,Publons平臺試圖減少虛假同行評議問題的出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