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 言
歷史古韻與民族文化,日益成為文化旅遊目的地的熱門標籤。據馬蜂窩對用戶數據的統計,2019年國內熱門文化旅遊城市榜單的第一名及第五名分別是歷史古都北京與西安,可見傳統歷史文化資源代表著極大的文化消費潛力和發展勢頭。將深厚的歷史底蘊、人文風情與生活特質轉為具有投資吸引力的現代旅遊觀光資源之關鍵,在於為文化與體驗者之間巧妙搭建「橋梁」與「平臺」,實現以文興旅、以文興城。
本文將探討國內兩個歷史人文類特色文旅項目的不同創新思路,淺析景觀規划行業營造古今交織、獨樹一幟的文化體驗有何發展契機。其中,丹寨項目重「展示」、揉進互動平臺空間、圍繞民族文化培育綜合業態;眉州項目則重「詮釋」、寓文化內核於當代建築風格與強體驗式的景觀當中。兩者皆通過規劃與設計上的巧思,為文化與體驗者之間搭建橋梁,為歷史人文類文旅項目的開發提供不同卻有趣的思考角度。
活力丹寨
培育鄉旅民俗綜合業態
位於黔東南的丹寨萬達小鎮,園區總面積12.5公頃,建築面積約5萬平方米。小鎮遠離大都市圈和經濟發達地區,目標客群輻射全國,本為萬達援建的產業扶貧項目,近年一躍成為鄉村文旅、現代與民俗融合的創新典範,截至2019年底,已累計接待逾千萬遊客。「丹寨模式」的成功,有以下可供借鑑的規劃設計經驗:
丹寨整體空間設計鳥瞰圖(©笛東)
產業亮點
內容主導下的新型民族文化業態
傳統文旅業態以門票收入與地產經營為主要營收渠道。反觀丹寨小鎮的「輕資產」模式,則更注重打造民族與文化的品牌特色,大部分核心業態圍繞苗侗非遺文化主題而設,強調差異性內容、體驗性、以及「旅遊+文創」等多元業態經營,更是涵蓋「吃、住、行、遊、購、娛、教」等各個範疇,讓原汁原味的文化體驗觸手可及。
民俗與文旅的巧妙融合(來自網絡)
另外,除了通過旅行團、自駕自助遊來訪的旅客,本地人也構成了丹寨小鎮的主流客群,可見其業態規劃同時具備與本地居民生活、娛樂緊密結合的特色和吸引力,活化在地民俗「產業+生活」鏈。
融產業於在地生活苗族民俗風情體驗(來自網絡)
「丹寨模式」離不開更為多元的運營主體。例如,小鎮運營者不時便主動根據遊客消費習慣與反饋,對業態比例進行調整、改良銷售方式或提升店面陳設,探索如何實現可持續盈利,這亦是丹寨新型民族文化業態成功的一大關鍵。
燈影流動的現代民俗古鎮(©笛東)
規劃亮點
平臺式公共空間節點,激活魅力街區
傳統文旅開發模式中,空間規劃對應固定活動,而在丹寨模式中,活動並不受限於空間。例如,小鎮最具標識性的特色文旅街區,承擔著開展購物、休閒、文化、表演、遊樂等不同活動的平臺功能,將商業購物、民俗體驗與旅遊體驗進行綜合有機結合。長達1.5km的街區依地質地形而起,以「雲上十八灣」為景觀主題,與東湖自然景區相融,建築外觀統一保有苗、侗、水等少數民族的傳統特色。
建築與景觀的多層次融合(©笛東)
活化街區空間的最大設計亮點,是位於街區首末及中段的四大主題廣場。苗寨多有節日慶典活動,這些重要的空間節點排布合理、承擔重要的公共空間功能,不僅為丹寨節、歌、舞、餚等傳統民俗文化提供了展示的平臺,還注入了社交、互動與體驗等活力要素,打破傳統古鎮商業街一貫的單一、古舊與沉悶的氣息,為弘揚特色民族文化注入現代活力。
公共空間節點的排布(©笛東)
構建場地延續民俗文化與精神(©笛東)
眉州印記
傳統文化體驗的現代詮釋
四川眉州位於成都平原西南,以千年東坡文化為歷史基底,距成都車程僅1小時,區位優越,並依託國家級天府新區、成都經濟區和大峨眉國際旅遊區的建設,屬同時具備地域特色與輻射潛力的文旅重鎮。其具標誌性的眉州文化村項目旨在以文化興城,而最大的挑戰,是如何提煉這座古城的文化精神內核與生活特質。佔地10公頃的桃園湖公園與東坡書院的規劃設計,以鮮活的景觀呈現方式、現代化的設計語言,向居民、遊人與訪客全面地展現場地的歷史文化特質。
延續場地與文化印記(©笛東)
規劃亮點
寄人文於生活的文化地產創新模式
眉州文化村是文化與地產相融的創新模式範例,如東坡書院既為售樓中心、又憑藉其文化底蘊與建築特色成為人們出遊的文化目的地,而其所身處的桃園湖公園既承擔服務居民的公共生活空間,同時以其獨特的人文自然風貌,在眉州東坡區自成靜謐一隅。如此文化元素的植入,為傳統地產項目創造嶄新的功能與場景,集商業化與公共性於一身,充分釋放特色項目的綜合價值。
平面圖與最終呈現(©笛東)
設計亮點
強體驗式空間,煥新千載文化形象
園內的主體建築——東坡書院將流暢的現代造型感與峨眉山勢巧妙相融,而其大面積、通透的玻璃牆體,在湖面映襯、燈影流動之下,仿若展開的輕盈畫卷,古今交合,虛實相映。而在景觀的設計策略方面,昔日魚塘園路布局經調整梳理後,如今擁有更豐富的景觀層次、傳統意境與詩意,觀賞性得以大大提升。
園內建築與景觀的視覺互動(©笛東)
該項目最為突出的設計特點,在於其提煉東坡文化的生活特質,打造強體驗性、互動性、平臺性的景觀空間,凸顯並延續場地的特色與記憶。例如,項目以使用者的角度構想空間關係,提出農業文化體驗園、漁州子主題垂釣空間、老泉橋等活動空間,不僅對設計內容進行元素提煉,亦輔以巧妙的設計細節,讓其功能重生。如此現代化的詮釋,具備創意和想像力,也為文化煥發新機提供無窮的可能。
聯通古今的精緻園景(©笛東)
古今相融的場地體驗(©笛東)
綜上,隨年月積澱,一種文化的精神內核並不只是主觀存在,它還通過可觀、可觸、可感的生活特質得以呈現,而非進行簡單重造、元素複製或風格模仿。而在消費升級的背景下,吃、住、遊、娛、購等全方位服務化、平臺化、生活化的整體趨勢,也促使歷史人文類的規劃景觀項目進行模式創新,為目標客群提供新場景、新體驗與新想像。
下期預告
以產業驅動文旅 | 發掘產業特色、升級空間與創新可能
在文旅特色小鎮的打造過程中,產業是核心,特色是王道。文旅特色小鎮中旅遊+產業雙驅動型佔小鎮產值的 15-40%,近年來該發展模式方興未艾,是打造特色文旅項目的有力支撐,尤其有助於鄉村振興。如何在當地自然人文資源的基礎上挖掘特色產業,以及在已有特色產業的基礎上實現產業升級、產品創新,將成為該類型文旅小鎮規劃設計中的核心問題。下一期我們將探討如何打造特色產業,實現產業與產品的升級創新,促進可持續性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