喝茶,不可避免的會談到耐泡度這個問題,但大部分人都會武斷的說:這茶耐泡!
言下之意,是暗指這是一泡好茶。但轉念一想,普洱茶或黑茶一定比精工細制的西湖龍井耐泡吧,可是能說西湖龍井就不是好茶嗎?肯定是不能的。
那麼茶葉耐不耐泡,到底跟什麼有關呢?是不是越耐泡茶就越好?
首先,我們要明確一個概念,耐泡度。它的確是判斷茶葉質量的一個方面,體現了茶葉內含物質豐富,是否經得起衝泡,但是與茶葉好壞並無絕對關係。
不同的茶類有不同的特點,要判斷茶葉的品質,要綜合其幹茶、香氣、滋味、葉底等等因素,不能用是否耐泡來一概而論。同樣的茶類,一般來說,茶葉越耐泡、滋味越醇厚、香氣越豐富,品質越好。因此,是否耐泡與茶葉品質並沒有絕對關係。
那麼決定耐泡度的因素有哪些呢?
01茶樹的品種
理論上講,喬木的茶多酚含量最高,其次為半喬木,再次為灌木,而茶葉中茶多酚含量的多少,直接影響耐泡度。
因此,在其他條件都相同或相近的情況下,喬木茶的耐泡度最高,其次為半喬木,再次為灌木。這也是為什麼普洱茶常常比較耐泡的原因。
02茶樹的樹齡及生態環境
樹齡和生態環境這兩個因素是息息相關的,樹齡的討論必須是在同等氣候生態環境的條件下才有意義。
嚴謹地說,同等氣候生態環境下,樹齡越大,滋味越醇厚,耐泡度越高。這也是有的茶友追捧古樹茶的原因之一。但如果老到一定程度,茶樹出現了衰老的病症,那就另當別論了。
我們平時常說的高山雲霧出好茶,說的都是茶樹的生長環境的重要性。茶樹周邊的生態環境優美、海拔夠高、土質肥厚,出產的茶葉一定是內質豐厚、口感飽滿的,會更耐泡一些。
03葉片的老嫩程度
一般情況下,全是芽尖的茶比較不耐泡,而一芽兩葉或者三葉耐泡度就要高一些,這是因為粗老的原料,其內涵物質比較豐富,飲用時必然要經過很多次的衝泡,才能釋放完畢。
如:綠茶的原料一般較嫩,嫩芽的酚氨比很高,鮮美清香。而烏龍茶採到一芽三四葉,芽葉連枝,葉片有一定的成熟度,其中的茶梗也含有豐富的有效成分。故相對而言,烏龍茶比較耐泡,當然也與兩者加工工藝不同有關。
04製作中的加工工藝
加工工藝主要是製作中的揉捻。同樣的原料如果揉捻程度過重茶汁浸出就會很快,就沒那麼耐泡。所以在揉捻時一定要把握輕重。
其次,越完整的茶葉越耐泡,茶葉的碎渣子很容易泡出味,但耐泡程度不高。像一些紅碎茶,經過揉切成小碎片,容易泡出很濃烈的滋味,但是泡一兩次很快就寡淡了。
05衝泡方法
同樣的茶,不同人、不同時候衝泡,耐泡度就是不一樣。這是由主要與茶水比例,還跟時間和溫度有關。對於大多數茶葉而言,如果頭兩泡沒泡好,會影響接下去的香氣和滋味。
如果衝泡溫度過高、浸泡時間過長,就會使茶中的物質過早過多浸出,導致接下滋味變淡了。
看完之後,相信大家對於耐泡和好茶之間的關係有了清晰的了解。當這些條件相差無幾的時候,可以肯定,耐泡並不一定就是好茶,但好茶大多是比較耐泡的。
【領悟•人生實苦,也要哄自己開心】
周國平先生曾說:「一個不愛自己的人,既不會是一個可愛的人,也不可能愛別人。」
怎樣才算得上愛自己?即使在低潮時期,也不放棄自己;即使生活很苦,也懂得讓自己快樂。
蘇軾,就是個能苦中作樂的人。蘇軾一生仕途波折,經「烏臺詩案」後,被貶到黃州。跟京城的繁華相比,黃州屬於偏遠之地,娛樂設施不多,但蘇軾卻把日子過得有滋有味。在他鄉,睡不著怎麼辦,蘇軾跑去找好朋友張懷民玩耍,一邊聊天,一邊欣賞美好的夜色,寫下吟詠友情的名篇《記承天寺夜遊》:庭下如積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橫,蓋竹柏影也。何夜無月?何處無竹柏?但少閒人如吾兩人者耳。有時候回到家,已經三更天了,家童打鼾如雷鳴,敲門都不應,有家歸不得。蘇軾也並沒有因此鬱悶或發怒,而是「倚杖聽江聲」,思考起了人生:小舟從此逝,江海寄餘生。
沒有錢買美食,就買當時沒人吃,但價格很便宜的豬肉來吃,親自下廚,享受做菜的樂趣。
在生活的洪流裡翻滾、打拼,誰都會有低潮期,都難免會有磕磕絆絆,但不能因此自暴自棄。
要學會擁抱受傷的自己,再忙再累,也要照顧好自己的身體,照顧好自己的心情,努力尋找一種方式,讓自己快樂起來。想靜下來,就聽點音樂,放鬆自己;煩躁的時候,就去運動,釋放自己;找朋友聊天,談天說地,排遣寂寥…
除了生死,其他的都是小事。日月星辰日日陪伴著我們,樹木花朵都在眼前,愛你的人也在關心著你的存在。
今天的你喝茶了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