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休閒農業概念流傳以來,「休閒觀光」就被當作主流詞彙不斷被提及,即使在一些正式的文件和場合。但在休閒莊園的打造中,「觀光」的概念真的舉足輕重嗎?真的是我們做休閒農業的核心或者引爆點嗎?我們從大量案例發現,「休閒觀光」這個看似靚麗的詞彙,著實誤導了一大批莊主。
山東的劉莊主,汽車零配件批發出身,前年時候流轉了二百多畝土地,想要轉型做休閒莊園。
考慮到這塊地太過平坦,既無舒緩坡度,也無溪流湖泊,劉莊主認為要想吸引遊客前來,就必須認真打造景觀。
於是他參考了大量臺灣的案例,以及蘇州園林的景觀,然後親自動手設計,先後投入四五百萬,挖池塘、種荷花、栽名樹、造影壁、建雕塑……
如此大興土木了近一年時間,園區初具規模,但劉莊主走了一圈又一圈,發現跟看過的南方很多園林相比,總覺得缺少點什麼?自己說不上來,但感覺不太對。
醜媳婦也要見公婆,園區對外開放之後,確實吸引來了不少遊客,但經營上除了餐飲,其他收入很是寥寥。很多遊客就是看完之後,開車就走。停留時間短,消費轉化低。
更為苦惱的是,這個精心打造的園子,養護成本非常高,池塘充水、草坪花卉澆灌修剪、熱帶植物保暖等等,都是極為費時費力。
半年後再一算帳,整個園子的養護成本和餐飲收入,基本持平。也就是說辛苦一年下來,莊主全是給遊客和工人「打工」。
沒有先天自然資源,就不要依靠景觀
其實,在休閒莊園的建設大潮中,劉莊主這樣的案例絕不是孤例。
很多莊主認為:休閒莊園要實現「休閒」,要吸引遊客,觀光景觀的打造是前提。於是拿到土地的第一件事,就是投入巨資,以「敢叫日月換新天」的姿態去打造「觀光」。
但事實上,在絕大多數沒有先天山水資源的地區,哪怕花費再大的精力、物力、人力,都難以打造出滿意的景觀來。
就像劉莊主要在北方去複製蘇州園林,且不說很難實現,就算勉強打造一個贗品出來,做為經營性的園子,後期的觀光收益別說實現盈利,能否顧得住日常養護成本,也要打一個大大的問號。
就連「休閒觀光」概念的集大成者——花海項目,憑藉模式簡單、投資見效快的特點,曾經一度受到莊主和政府的親睞。
但現在,隨著消費升級下用戶審美的提升,隨著專業花海(不再是撒個花籽)養護成本的奇高不下,除了極個別投入巨大的規模項目外,國內真正實現花海觀光盈利的莊園極為鮮見。
偏愛觀光,是景區思維下的「懶惰」
如果從根源上分析,莊主偏好「休閒觀光」,一方面是思維「懶惰」的表現,在很多人看來,用景觀吸引人,是最簡單有效的辦法。但最簡單有效,也就意味著門檻低、可複製性強、可替代性強。
另一方面,莊主們喜歡用景觀吸引人,其實也是對休閒莊園的理解偏差:骨子裡仍是觀光遊時代的「景區思維」。
事實上,休閒莊園的誕生,客觀上是人們從觀光遊向休閒遊過度,並向度假遊延伸的產物。休閒莊園要實現的功能,就是滿足人們休閒度假、生活空間切換、感悟生命、自我提升的需求。
而觀光,僅僅是最底層的附屬配套,它既不能解決莊園用戶的核心訴求,也無法在經營層面解決產業化問題。
所以我們看到,一些美輪美奐的莊園在經營上舉步維艱,反倒是很多幾乎沒有任何景觀的莊園,僅僅憑藉連續不斷的活動組織策劃,就能在一片空地上產生數百萬的年收入。
別被臺灣的「觀光農業」所誤導
也許有莊主會問,臺灣的休閒莊園,不是一直在提觀光農業嗎?
的確,觀光農業一直是臺灣同行的稱謂。但是他們「打造」觀光的模式和大陸迥然有別。
首先,臺灣休閒莊園多數來自於傳統種養殖農場,轉型後也仍然依託原來的自然風光。
其次,即便要增加規模景觀打造,他們更多傾向於利於現有農業元素進行「微創新」,比如打造稻田畫、可食地景、蔬菜花園等等。如此,既可以增加視覺,又不顯得突兀,還能最大化減少投入。
第三,在不多的人工打造景觀中,他們更傾向於利用文創的點綴,讓普通的景觀產生點睛之筆。
所以,在整個臺灣的休閒農業中,極少見到像大陸一樣,從零開始大規模人工打造景觀的案例。
另外在功能上,他們的所謂「觀光農業中」,「觀光」僅僅是一個附屬的配套,有的連引爆都算不上,僅僅是點綴功能。
而「觀光」之後的六次化產業發展和三生融合,才是他們休閒莊園經營的根本依託。
比如我們熟悉的臺灣薰衣草森林,這個地方讓人們留下深刻印記的,不是大片的浪漫薰衣草花海,而是處處可見的主題場景設計以及薰衣草相關文創產品。
所以,對於休閒莊園而言,我們不排斥景觀的價值,但是如果沒有先天優越的自然資源,人工刻意打造規模化的「觀光功能」,必然事倍功半。
相反,如果我們能從真正的「休閒」入手,多在活動策劃、生活體驗、場景構建、自然教育課程等方面發力,或許就能取得更具「性價比」的成功。
作者:徐一刀
來源:參見莊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