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最低調的旅遊區,本地人看不上,外地人踏破鐵鞋
隨著生活水平的提高,享受生活已經深深刻在每個人的心中,而你怎麼玩已成為每個人茶餘飯後都喜歡談論的東西,要說富裕,北上廣深永遠是大家掛在嘴邊談論的。
但說到旅遊,這些地方不會是大多數驢友的選擇,甚至可以直接忽略不計,而我們今天要介紹的這個地方,被廣大驢友熟知,卻在本地人看來並不看重,甚至可以說被外地人踏破鐵鞋。
過去當我們提到安徽時,我們並沒有太多的注意,但近年來,安徽旅遊業的發展已經超出了我們的想像,高鐵、機場、地鐵和建築業都達到了中國數一數二水平,旅遊業成為當地發展的重要因素。
安徽有這樣一個旅遊區,它隱藏在曲徑通幽處的山林之中,錯落的重巒疊嶂,仿佛仙境一般,不被繁華鬧市所打擾,被外界稱為「安徽最低調的旅遊區」,它就是安徽九華山。
九華山,古稱陵陽山、九子山,為「中國佛教四大名山」之一,位於安徽省池州市青陽縣境內,素有「東南第一山」之稱,傳說因唐朝李白《望九華贈青陽韋仲堪》詩:「昔在九江上,遙望九華峰。天河掛綠水,秀出九芙蓉。」而更名為「九華山」。
九華山是上古學仙修道聖地之一。據《福地考》載,九華山位列道教的「七十二福地」之中,居第三十九位。最早在九華山進行宗教活動的是道教。據《福地考》載,曾有不少高道在九華山修煉,今仍在九華山流傳著許多與道教有關的故事和詩文,九華山不少地名也都與這些道教人物和傳說有關。
東晉末至中唐之前九華山是道家修真的七十二福地中的第三十九地。今九華山的「真人峰」、「葛仙丹井」、「葛仙洞」被認為葛洪等人修行的遺蹟。陵陽縣令竇子明,及其後的子安白日升仙等廣為流傳的神話,折射了早期九華山是仙家修行地之一。
九華山佛教是佛教徒弘通世俗,導化、融合儒道的產物,九華山就是釋儒道互動下形成的佛化自然。作為一種文化化自然,九華山千百年來承載著民間對地藏精神的信仰,這種信仰及其活動又繁衍了特定的九華山的文化。九華山佛教及其文化的形成、發展並非單純的文化現象,有著極其複雜的經濟、政治和社會原因。
如果停留在以前,本地人對於九華山的理解恐怕就是「這裡有座山,山上有座廟」這樣簡單,不過現如今九華山抓住機遇,成立協會、建立佛學院、保護文物、開展學術交流,九華山佛教也隨對外開放、旅遊產業開始興起,逐步走向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