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宗平 2013年以來,他個人累計捐款500多萬元,為家鄉修公路、建學校、幫助孤寡老人和貧困學生。
△白天樹 「要把技術教給他們,他們才能脫貧」
△江奉武 「土坯房不拆,要保留下來變廢為寶」
△嚴克美 「不幹出名堂,我就不叫嚴克美」
10月17日,在北京召開的2018年全國脫貧攻堅獎表彰大會暨首場脫貧攻堅先進事跡報告會上,公布了今年全國脫貧攻堅獎獲獎名單,共有139個先進個人和先進單位獲獎。
我市獲獎的4名先進個人分別是:獲得「奮進獎」的秀山縣川河蓋蜜蜂養殖專業合作社理事長白天樹,獲得「創新獎」的城口縣嵐天鄉黨委書記江奉武,獲得「貢獻獎」的巫山縣當陽鄉黨政辦主任嚴克美,獲得「奉獻獎」的新疆宏博房地產集團有限公司董事長魏宗平。4名先進個人都在自己的崗位上做出了突出的成績。
獲得「奮進獎」的重慶秀山土家族苗族自治縣川河蓋蜜蜂養殖專業合作社理事長白天樹,被人稱作「秀山蜂王」,他在「資金、技術、回收」等關鍵環節「兜底」,吸引23人返鄉創業,帶動166戶貧困戶從事蜜蜂養殖,戶均增收1.7萬元。
城口縣嵐天鄉黨委書記江奉武,在有山無田、有人無路的嵐天鄉創新「產業生態化、生態產業化」發展模式,開啟民房變民宿脫貧新思路,一舉拿下「創新獎」。
35歲的嚴克美獲得的是「貢獻獎」,現任巫山縣當陽鄉黨政辦主任、當陽鄉玉靈村第一書記,長期吃在村、住在村、幹在村,推動玉靈村實現整村脫貧。
魏宗平是重慶巫山人,他用自己常年在外務工的積蓄在新疆辦起了公司,帶動25000餘名家鄉人在新疆就業,平均每人每年收入6萬元左右。2013年以來,他個人累計捐款500多萬元,為家鄉修公路、建學校、幫助孤寡老人和貧困學生。
除了上述4人獲2018年全國脫貧攻堅獎先進個人外,重慶也公布了全市扶貧開發工作2018年度先進集體和先進個人共151人。
據悉,經過幾年的持續發力,我市累計實現8個「國重縣」、4個「市重縣」整體摘帽,1821個貧困村、160萬貧困人口脫貧。目前,全市還有貧困人口25.5萬,貧困發生率為1.27%。
全國脫貧攻堅獎評選委員會副主任委員趙皖平:
「看了晨報的報導,我成了嚴克美的義務宣傳員」
△今年2月末,重慶晨報連續三天推出系列報導《金鳳還巢 當陽花紅》,聚焦巫山當陽鄉玉靈村第一書記嚴克美。
趙皖平是全國脫貧攻堅獎評選委員會副主任委員,也是2018年全國脫貧攻堅獎新設獎項——組織創新獎評選小組組長,他在接受重慶晨報記者採訪時稱,「我雖然沒和嚴克美見過面,但在《重慶晨報》上看到嚴克美的系列報導後,我就成了嚴克美的『義務宣傳員』。」
這是脫貧攻堅領域含金量最高獎項
趙皖平介紹,全國脫貧攻堅獎於2016年9月21日設立,每年開展一次表彰活動,起初設奮進獎、貢獻獎、奉獻獎、創新獎4個獎項,今年起設立組織創新獎。評委由全國人大代表、全國政協委員、基層代表、專家學者、新聞媒體代表、社會組織代表等組成。
「全國脫貧攻堅獎是脫貧攻堅領域含金量最高獎項,獎項是由黨中央、國務院批准的。第一年有36名,第二年40名,今年共139名,其中來自脫貧攻堅一線的個人99名,單位40個。」趙皖平告訴記者,「之所以在今年名額大大增加,和我們的建議有關。」
在趙皖平看來,增加名額是工作的需要,「現在是脫貧攻堅很重要的階段,在脫貧攻堅一線的工作人員很辛苦,有更多人當選,可以更好地發揚正面引導作用。同時,今年還增加了組織創新獎,也是希望在脫貧攻堅一線,能湧現更多的創新項目,助力脫貧攻堅。」
嚴克美的堅持改變了鄉村的面貌
今年2月末,重慶晨報連續三天推出系列報導《金鳳還巢 當陽花紅》,聚焦巫山當陽鄉玉靈村第一書記嚴克美。
這位基層幹部的故事通過重慶晨報和上遊新聞傳播到了全國各地,僅上遊新聞轉發的報導,每篇閱讀量都是10萬+,不少讀者深受感動。趙皖平在看了《重慶晨報》關於嚴克美的系列報導後,第一句話就是「她完全有資格獲得全國脫貧攻堅獎」。
考出大山再回到鄉村,嚴克美用青春書寫和見證了鄉村的變化。「她是真正詮釋了奮鬥的人生才是幸福的人生。」趙皖平說,嚴克美的堅持改變了鄉村的面貌,也改變了自己的人生。
趙皖平看過不少在脫貧攻堅領域做出成績的人。「他們所取得的成就各不相同,但有一個共同特點,就是對自己選定的事,始終不渝地堅持,他們對事業的執著是成功的基石。」
趙皖平說,嚴克美用自己十年的青春紮根農村,「這也說明,奮鬥是漫長的,在這漫長的路上,需要堅持。」
為了嚴克美的這份堅持,從未見過嚴克美的趙皖平主動當起了嚴克美的「義務宣傳員」。「我雖然是組織創新獎評選小組組長,但和其他評委聊天的時候,自然而然就提起了嚴克美,農村需要更多的嚴克美。」
基層需要更多高學歷有眼界的嚴克美
「嚴克美提出了『以工代勞引水修路、爭取政策改造農房、因地制宜發展『雙色』產業(黃色烤菸、綠色養殖)這些實踐思路,顯示出她不僅有熱情,還有想法,能夠結合當地具體情況抓住脫貧的關鍵問題。」趙皖平說,這也是大學生返鄉的一大優勢,「憑他們自己的能力,抓住關鍵問題,找到方法,踏實幹。」
對於嚴克美,趙皖平也一直關注《重慶晨報》的報導,「除了嚴克美,重慶還有學成回鄉發展現代化農業的劍橋女博士彭陽、大學畢業後回鄉種果樹的楊大可,他們都是基層需要的人才。基層需要更多高學歷有眼界安心一線的嚴克美。」
在對貧困地區持續的關注中,趙皖平坦言,貧困地區往往是自然資源相對豐富、山清水秀大美之地,不乏勤勞勇敢的居民,但是往往受制於交通等因素,市場發育程度相對滯後,優質勞動力等要素外流,資源優勢未能有效地轉化為市場優勢。
「當前制約鄉村振興最大的障礙就是,農村青壯年勞動力的數量與質量以及滿足鄉村振興的巨大人才需要之間的不充分、不平衡。」趙皖平說,目前,吸引青年才俊返鄉創業就業、城市優秀人才投身鄉村振興的偉大事業顯得非常緊迫。
他們的故事》
「不幹出名堂, 我就不叫嚴克美」
△嚴克美
嚴克美,女,漢族,35歲,中共黨員,重慶市巫山縣當陽鄉黨政辦主任,當陽鄉玉靈村第一書記。黨的十八大、十九大代表,曾先後被評為全國勞動模範、全國三八紅旗手等
今年春節假期剛結束,重慶晨報記者就來到巫山縣紅槽村當陽鄉,見到了已經是兩個孩子媽媽的嚴克美。
作為村裡的第一位大學生,嚴克美如果沒有再回到大巴山深處,會是怎樣?採訪前,記者一直帶著這個疑問。採訪結束後,我試著回答了這個問題,她依然會回到村裡。
畢竟,倔強如她。
考出大山,為了家鄉,她回來了。她能毛遂自薦進入村班子工作。她敢借150塊錢買輛男士摩託,一個月跑遍了村裡所有的農戶。她暗下決心:不幹出名堂,我就不叫嚴克美。
嚴克美幹出的「名堂」很多,她收集意見建議,擬定出了紅槽村發展規劃,得到了村支兩委的一致認可和鄉黨委的肯定;她帶領村社幹部攀懸崖鑽樹林子找到了6處水源,把乾淨甘甜的山泉水引進村民家中,村民從心裡開始接受這個「黃毛丫頭」;精準脫貧進入攻堅期後,她又到玉靈村任了第一書記,並組織發動鄉親們因地制宜推進產業發展。到目前,村裡已形成了900畝脆李、1404畝板慄、150畝核桃的產業規模,建成了遠近有名的鄉村旅遊示範點。現在,玉靈村年人均純收入達到8600元,貧困人口的純收入達到5000元,貧困戶只剩下5戶12人,貧困發生率在1%以下。
對於自己紮根農村這9年,嚴克美也坦言,「你說我不嚮往大城市的繁華生活,那是假話。但我看到通過我的努力,山中這一片嶄新的天地,山更青、水更綠、花更香、果更甜、人更美了,我又渾身是幹勁兒。」
昨(17)晚十點左右,記者電話聯繫上剛回重慶的嚴克美,她首先告訴記者的不是自己獲獎,而是幾個月前採訪時,她正在落實的十社到八社的通社路,「9月底已經開建了,預計今年年底能夠修好。」這條路,也是她給村民的承諾。
對於自己的獲獎,嚴克美沒有多說,只是告訴記者,十月初,她就趕到中央電視臺,錄製頒獎典禮,「17日晚上十點多播出。」
「回到重慶後,當然會第一時間回到巫山,我做了本職工作,得到了我想都沒想過的榮譽,只能更好地工作,才能對得起這份榮譽。」嚴克美說。
「秀山蜂王」帶動 166個貧困戶增收
△白天樹
白天樹,男,土家族,56歲,現任重慶市秀山土家族苗族自治縣川河蓋蜜蜂養殖專業合作社理事長
「這個太意外了!」昨(17)天下午,白天樹接受重慶晨報記者採訪時表示,獲得2018全國脫貧攻堅奮進獎非常意外,「我只是做了一件小事,沒想到拿到『奮進獎』!」
白天樹是武陵山區有名的養蜂大戶,是眾多人眼中的「秀山蜂王」,他的養蜂足跡遍布秀山的龍池、官莊、溶溪、溪口、鍾靈、石堤、石耶、大溪、岑溪等地。
談起養蜂的經歷,白天樹一臉的自豪。「我從十三歲就開始養殖蜜蜂,到今年已經是40多年了。」白天樹自信地說,他從最初的門外漢變成行家裡手,直到現在養蜂成為自己值得付出的事業。
在秀山川河蓋周圍,有著豐富的草木花粉資源,一直以來有著養蜂的傳統,白天樹從小就與蜜蜂結下了不解之緣。幾十年來,他不斷摸索養蜂技術,不僅成就了自己的甜蜜事業,也帶動了周圍群眾發展養蜂產業。
2010年,白天樹注意到全縣的養蜂戶基本都是以單打獨鬥為主,萌生「抱團」發展的想法,並迅速成立秀山縣川河蓋蜜蜂養殖專業合作社。經過8年的發展,到目前為止,合作社入社蜂農中,帶動全縣293戶投身養蜂,僅貧困戶就有166戶,年產蜂蜜75噸,戶均增收超過5萬元。值得一提的是,白天樹還成功吸引23人返鄉創業。
「對於這裡的建卡貧困戶,像沒有勞動力或者年歲較大的,我們通過蜜蜂入股,每年給他們分紅返利。合作社盈利後拿出40%進行分配,剩下的60%作為後續發展的資金。」白天樹說,在兒子的幫助下,合作社現在發展越來越規範。
讓白天樹特別高興的是,兒子白眉大學畢業子承父業,運用網際網路電商等新平臺促進產品推廣與銷售,把他的蜂蜜賣得越來越遠。白天樹說,養蜂業對促進農村土地流轉、合理安排剩餘勞動力無疑是一個很好的選擇,不僅不佔用耕地,還有著「勞動力要求低、見效快、收益好」等優點,十分適合山區農民脫貧致富。
談及通過養蜂幫助周邊困難群眾脫貧致富,白天樹頗有心得:「要把技術教給他們,他們才能脫貧。不僅要帶動我們鎮裡的人,還要把山區貧困戶中願意養蜂的都帶動起來。要幫助全縣300多戶貧困戶,經過一到兩年時間,摘掉貧困的帽子。」
將土坯房變廢為寶 成了特色民宿
△江奉武(左)
江奉武,男,漢族,36歲,中共黨員,重慶市城口縣嵐天鄉黨委書記
土坯房不拆,要保留下來,變廢為寶?這個想法,在江奉武的腦子裡轉了很久。他發現,貧困群眾急於改善的土坯房,有不少與鄉愁有關的元素。但是他沒想到,保留土坯房搞民宿的話剛一說出口,就遭到不少群眾和鄉黨政班子的反對。有人甚至說他不願根本改善群眾住房條件,是與精準扶貧精準脫貧背道而馳。
36歲的江奉武是城口縣嵐天鄉黨委書記。在2018年全國脫貧攻堅獎頒獎典禮中,他因自己的創新做法而獲得了「創新獎」。回憶起2015年到嵐天鄉時的情景,江奉武總結當時的嵐天鄉是「有天無地、有山無田、有人無路」。
為了摸清致貧原因,找準穩定增收之策,江奉武通過2個多月時間,早上六點開始下村,晚上七八點召開社員大會,走遍了全鄉村社,遍訪了所有貧困戶。每到一個地方,他總愛記筆記,共記錄200頁筆記本達3本,形成調研思考20份,召開黨政班子會10次,進行反覆研判。
在提出保留土坯房,變廢為寶搞民宿後,江奉武力排眾議並曉之以理,最終選準試點戶15家,進行全方位設計規劃,並以個人名義擔保為試點戶融資400餘萬元。功夫不負有心人,小茅屋、阡陌田園等「巴渝民宿」試點成功,2017年暑期30餘戶純收入達10萬元以上,大大激發了全鄉幹部群眾的參與熱情,保留土坯房最多的三河村更是響亮提出了「三河不比城裡差」的口號。由此,殘留的土坯房成為了積極保護的古村落遺產,嵐天鄉也開啟了全縣脫貧攻堅鄉村旅遊扶貧新思路。
有了民宿,得有人來才行。為給民宿發展引來「活水」,將山區劣勢轉變成自然生態優勢,他根據全鄉山水林田分布特點,構建了「一中心四集群」鄉村生態休閒旅遊大格局。
短短三年時間,嵐天鄉共實施山水林田項目120餘個,賦予了鍋底凼、黑老扒神秘的探險之魂,開發了落紅溪慢時光主題園、夫妻樹情感寄託地、童趣園、水上樂園親情體驗場、三河村原始部落群等鄉村旅遊目的地……截至目前,嵐天鄉巧妙利用民房變民宿,成功保留20%準備拆除重建的土坯房,規劃民房變民宿項目佔全鄉農戶的45%,帶動貧困戶佔比達82%以上,每個民宿經營項目平均每年純收入最低實現收入4萬元,最高達25萬元以上。本報記者 郭發祥
上遊新聞·重慶晨報記者 郭發祥 羅薛梅
【免責聲明】上遊新聞客戶端未標有「來源:上遊新聞-重慶晨報」或「上遊新聞LOGO、水印的文字、圖片、音頻視頻等稿件均為轉載稿。如轉載稿涉及版權等問題,請與上遊新聞聯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