嘉陵第一桑梓為國家AAAA級旅遊景區、國家水利風景區
嘉陵第一桑梓是國家AAAA級旅遊區,位於四川蓬安縣內,蓬安是漢代大辭賦家司馬相如的故裡,地處四川東北部、嘉陵江中遊,北與朱德故裡儀隴相鄰,東南與鄧小平故裡廣安毗連。整個旅遊區與蜿蜒美麗的嘉陵江為軸線,沿江兩岸規劃了20餘平方公裡,分為三段四功能片十三區。嘉陵第一桑梓旅遊區,匯集了嘉陵江流域最經典的詩畫田園、巴蜀文化獨具影響力的發源地、千古浪漫愛情聖地、天地人合一理念的展示臺、嘉陵江農耕文明等五大品牌資源,被專家學者譽為「最浪漫的休閒家園」。
花好月圓生態觀光動物園為國家AAA級旅遊景區
蓬安縣花好月圓生態觀光動物園位於蓬安縣利溪鎮,隸屬於四川華中建設集團。本著扶貧開發的初衷,2014年4月,華中建設集團和四川省紅標建築材料有限公司聯合利溪鎮花房子村149戶農戶(其中貧困戶49戶)組建蓬安花好月圓種植農民專業合作社,帶領當地群眾因地制宜發展以特色種養業為看點,以休閒度假、觀光旅遊為目標的現代農業示範園。該合作社規劃遵循以人為本、城鄉統籌和可持續發展理念,按照農業標準化、產業化、工業化、信息化的現代農業發展思路,設計集示範性、展示性、效益性、規模性、循環性與生態性於一體,很快發展成為川內不多的有機種養殖、旅遊和休閒度假相結合的大型現代化養殖基地之一,成為農業高效、助農增收、脫貧攻堅的一面旗幟。
現已建成鴕鳥場、野豬散場、孔雀場,水上拓展訓練場、梅花鹿場,爬行動物館、水簇館和珍稀動物展銷館,目前有老虎、獅子、羊駝、斑馬,長頸鹿、猴子、駝鳥、孔雀、梅花鹿、犛牛、馬鹿、白黇鹿、七彩山雞、大雁、天鵝、袋鼠、鱷魚、駱駝、狐狸、豬獾、紅隼、貓頭鷹、灰鶴、鸚鵡等一百多個動物品種。
紅豆村為國家AAA級旅遊景區
紅豆村國家AAA級旅遊景區位於蓬安縣正源鎮西側,距南充城區26公裡、蓬安縣城30公裡。該村歷史悠久,有古寺、元代石刻、明代墓室、王家大院、清代築路碑、貞節牌坊、紅豆古樹等。景區內建有紅豆山、愛情谷、愛情湖、愛情廣場、月老祠、月老崖、愛情天梯等景觀景點,打造了遊客中心、停車場、商業廣場及頤養中心等基礎配套設施。
2018年12月,紅豆村景區通過南充市旅遊標準評定委員會驗收,成功創建為國家AAA級旅遊景區。景區內目前已建成南充首座高空5D玻璃吊橋,全長320米,垂直高度280米,工程造價2000多萬元。橋面鋪設高承載量、高透光度的特殊玻璃,橋面局部區域設置了5D特效,遊客踩上去會有炸裂之聲、破碎之感,效果逼真。
正源鎮紅豆村環境優美,景色宜人,旅遊基礎條件較好。為進一步改善該村基礎條件、帶動當地群眾增收致富、打造又一鄉村旅遊亮點,蓬安縣積極引導民營企業家參與鄉村振興戰略,成立了紅豆村新村建設指揮部,牽頭指導該村相關建設工作。招引蓬安籍著名企業家王雲投資並撬動民間資本投資,在該村成立南充愛情谷旅遊開發管理有限公司,投資建設民俗大院、愛情廣場、元寶山觀景亭、花海觀賞區、特色遊玩等項目,全力打造「中華愛情第一村」。
目前,紅豆村已建成國家AAA級旅遊景區、新農村聚居點,全村已打造了千畝優質血橙基地等。這個昔日丘陵小山村,如今已發展成為遠近聞名的產業新村、文化新村、生態新村。
大深南海為國家AAA級旅遊景區、國家水利風景區
大深南海位於縣境南部國道318線附近的大深南海,距縣城30餘公裡,是50年代人工築壩形成的中型水庫,是蓬安最大的水利設施和重要旅遊景點之一。
遊覽大深南海,首先投入眼帘的是雄偉的水庫大壩和別致的雕塑欄杆,壩高38米,長219米。壩外坡上題寫的「大深南海」四個大字蒼勁有力,雪白的欄杆上,栩栩如生的金魚、海豚圖案點綴其間,大門似兩個倒置的海螺,別有韻味。往裡去是水庫管理部門所在地和供遊客休息娛樂的賓館。
從大壩邊蕩舟,沿湖優美的大自然景色盡收眼底。沿湖山麓,怪石嶙峋,微波拍岸;碧水幽幽,波光閃爍。綠色的山坡上,牧童揚鞭,逍遙悠閒;茂密的叢林中,田舍錯落,炊煙嫋嫋;蔚藍的天幕上,白雲如絲,大雁南歸。山是座落在水上的島,島是飄浮在水上的山,湖光山色,如詩如畫,分不清是山的倒影還是龍王的宮殿。
南海上最美的是皇冠島,又名帽爾梁,形似浮水彩帽。島上柑桔滿園,秋季樹上黃橙橙的果實壓彎枝條。柏樹、青槓、桃竹、蘆葦依山傍水,景象迷人。別致的歐式建築「迎賓樓」金碧輝煌,亭臺水榭古樸典雅,在青山綠水的襯託下格外惹眼,讓遊人享盡異域風情,仿佛置身於人間仙境,世外桃園。
大深南海以其幽深著稱。五座山峰形成五個半島,若干峽谷,匯集500多種植物,30多種野生動物。五馬歸槽、象鼻山、帽爾梁還演繹出許多動人的故事和美麗的傳說。張獻忠、司馬相如、顏真卿、蘇東坡等歷史文化名人都曾在此神遊和隱居。
大深南海已成為集旅遊、餐飲、住宿、娛樂、會議和商務於一體的「綠色環保度假村」。
下河街
司馬相如的故裡蓬安縣,有兩個古老的小鎮——周口鎮與錦屏鎮,它們宛如兩顆璨燦的明珠在嘉陵江兩岸相映成輝。
座落在嘉陵江邊的周口鎮是蓬安縣人民政府所在地,又因宋代學者、《愛蓮說》作者周敦頤曾路過此地,並駐足講學、著書,後人因此又稱「周子鎮」。古鎮以上河街、下河街、鹽店街(又稱紅軍街)、順河街四條古街為主,這裡的古民居院落群保持著明、清以來原生狀態,靜靜地覆蓋在嘉陵江邊。站在古鎮旁邊的龍角山上俯瞰,古鎮、古院、古樹、嘉陵江水、嘉陵漫灘(東門河壩)以及綿延不斷翠綠的群山盡收眼底,令人情思悠悠。啊!真乃「嘉陵第一桑梓」也
其街頭街尾各長有一棵黃桷樹。街頭的黃桷樹,在陳家小院內,六七人才能合抱,樹齡至少在八九百年間。其輻射的枝椏,掩遮了一大片院壩,又伸向了古院落群的青瓦屋頂,更顯古樹的威嚴風範。街尾古驛道旁的那棵黃桷樹,約要四五人才能合抱,其樹齡不下於四五百年。那青青鬱郁的樹冠,塗抹著初秋的陽光,活力四放,令觀者也倍增精神。
遠近聞名的「蓬安財神樓」位於周子古鎮下河街街口的嘉陵江邊上,始建於唐朝,毀於20世紀60年代的文革期間。2006年,蓬安縣人民政府全力打造「嘉陵第一桑梓」旅遊品牌,決定恢復周子古鎮、財神樓等著名景點,並在尊重歷史原貌的基礎上,融入現代「元素」,擬把財神樓建成集民俗遊樂、特色茶飲、財神朝拜、江灘觀景於一體的遊客集散中心。
濱江文化休閒區
濱江文化休閒區是嘉陵第一桑梓旅遊區核心景區之一,景區有鍾情門、江梓樓、漁耕桑雕塑、銅雕、秀瀑、夫妻樹、情侶樓、神龍泉和木棧道等多處景觀和配套設施。這裡既是遊客親近嘉陵江的最佳水岸,也是感受嘉陵江農耕文化的最好地方。
龍角山
龍角山位於蓬安縣城周口鎮西北,嘉陵江東岸,文化古老,是川北一座名山。危峰挺峙,直插雲際,如臥龍飲水,屹立江邊。山東南麓原有洞仙觀、濂溪祠、萬壽宮、畫江樓等一系列古文化建築;有1933年紅軍留下的石刻標語,山頂原有古廟龍角山寺,有紅軍親手栽下的大黃桷樹——「紅軍樹」。
龍角山及四周地形頗具特色,西邊嘉陵江水從西北方向緩緩而來,穿過山麓,環繞蓬州古城,又向西南方向緩緩流去,將沙灘分為東西兩半,江南岸形成「魚」狀(陰魚),江西岸數裡平沙灘形成另一條「魚」狀(陽魚)陰陽魚相互環繞,形成了巨大、典型的太極圖地形。清代詩人周銘對龍角山的恢宏氣勢絕唱為「拏雲氣概勢縱橫,夜月如珠領下明。詞客不須攀絕頂,狂吟唯恐臥龍驚」。
為充分利用龍角山優良的自然資源,滿足人們物質文化需要,從1988年開始,蓬安歷屆縣委、縣政府開始籌建龍角山公園,至1998年龍角山公園建設工程啟動,規劃佔地面積700畝,投入資金5000萬元,建成繁華的文化娛樂活動場所,內涵豐富的名勝奇景,四季飄香的花卉基地,金黃的錦橙100號廣柑基地,鬱鬱蔥蔥的林地為一體的高品位公園。建成的公園為熱鬧繁華的文化娛樂活動區和幽靜舒適的休閒度假區,活動區的南大門、門內廣場、博物館、露天舞場、遊泳池、兒童遊樂場、餐廳、茶園、健身房、娛樂中心設備俱全。
「休閒區」濃縮琴臺夜月等古蓬州八景為新龍角八景,再現歷史名人動人傳說的「母思故裡、道玄別野、周子講學處、來蘇山寺」等八大景觀。以及俯臨大江、設施齊備的「山水澗」度假村,公園景點配置小葉榕,廣玉蘭、紅葉桃、楠木、雪松、垂柳等30多種樹木和月季、芙蓉、牡丹、梅花、紅蓮、海棠等20多種花草,既有茂密叢林,又有茵茵草地,當你步入園中幽深的密林,踏上開闊的草坪,登上高聳的樓閣,俯視滾滾的嘉陵江水,大自然的原始美會使你心曠神怡,陶醉其中,仿佛置身人間仙境,美妙天堂。
蓬安舊城古建築群為四川省文物保護單位
蓬安舊城在今蓬安縣治所在地的周口鎮西面的錦屏鎮,與縣城隔嘉陵江相望,背枕錦屏山(五馬山),整個舊城依山傍水,地勢廣闊。其古建築群現主要由文廟、武廟、城隍廟、玉環書院、龍神祠、天主堂六處組成,它們在方圓近一平方公裡的範圍內,由東向西順江排道,依山而建。東端為龍神祠,西端為天主學堂,北端為文廟,南端為城隍廟。全部建築面積為一萬二千五百平方米,單體建築五十餘棟(間),其朝向皆為座北朝南偏東,均系清代木結構建築。
相如故城(今蓬安縣錦屏鎮)從武周萬歲通天二年(公元697年)即為相如縣治所,元世祖至元十五年(公元1278年)又同為蓬州治所。民國二年(公元1913年)改蓬州為蓬安縣,至解放後的1957年12月15日止,該鎮一直為蓬安縣治所。錦屏鎮作為州縣治所共一千二六十一年。
唐至明代城牆均先後毀於戰亂,清康熙四年(公元1665年)在明-年間所建城牆舊址重修,復毀於戰亂。康熙五十四年(公元1715年)再次重修,乾隆三十一年、三十五年(1766年、1768年)相繼繕築。但今僅存斷垣數處。
舊城街道狹窄,民居低矮,古樹較多舊貌猶存,清代所建的文廟、武廟、龍神祠、天主堂、玉環書院、城隍廟、真武宮等至今保存尚好。
文廟首建自元初,明中葉曾移建於城北隅,萬曆二十四年遷復故址,天啟年間與崇禎八年兩次重修,現今的建築為清道光七年(公元1827年)再次重修。文廟又稱孔廟、學宮。現除前殿的右廂房有部分殘缺外,其餘均保存完好。
武廟重建於清乾隆四年(公元1740年),始建年代不可考,又稱關帝廟,民國時稱關嶽廟、忠烈祠。現兩進四合院均完整。
城隍廟、清康熙二十年(1682年)重修,道光十五年(公元1836年)再重修,始建年代不詳,現存正殿和左右廂房。
玉環書院,清道光二十七年(公元1847年)安徽桐城文學家姚瑩任蓬州知州時所創建,現前面有講堂及相連的左右廂房均完整。
天主堂,建於清光緒(1875---1908年)初年,中式建築,四合院及前殿均保存完好。
龍神祠,亦為清道光二十七年(公元1847年)桐城文學家姚瑩知蓬州時所創建,保存完好。
蓬安舊城作為嘉陵江沿岸的州城之一,曾具有重點的歷史地位和作用,舊城古建築群的設計和營造凝聚了中華民族在建築史上的技術成就,體現了民族審美習俗的精神求,具有重要的歷史文化信息,玉環書院選址難題的處理上也體現了一種「以民為本」的積極意義。
舊城古建築由於受到了很好的保護和經常性的修繕,保存狀況正常,當地政府在文物保護中發揮了很好的職能作用,使用單位也能正確認識和對待文物古建,連古建附近的林木植被也一直沒有受到破壞。二00七年六月蓬安舊城古建築群被四川省人民政府公布為第七批省級文物保護單位。
保護範圍:文廟、武廟、城隍廟、玉環書院、天主堂及龍神祠佔地範圍外延50米。
建設控制地帶:以保護範圍為界至蓬安舊城原東、南、西、北四城門遺址外延10米。
財神樓是周子古鎮標誌性建築,始建於唐朝初年,(清鹹豐年間進行過培修,上世紀被毀壞拆除。現在我們看到的財神樓,是2006年按照「修新如舊」的原則,在原址上重建的。佔地面積276m2,建築面積439m2,)是四層攢頂式開放樓閣。樓高24米8,寓意四季發。在這裡修建財神樓,有相當的淵源。中國民間風水學主張「山管人丁水主財」。從風水學角度講,古人認為:周子古鎮的風水,好就好在位於嘉陵江與漫灘溼地形成的太極圖上——背靠如臥龍飲水的龍角山,前枕宛如玉帶的嘉陵江。但美中不足的是,左低右高,有失賓主之分,滔滔嘉陵江水衝走了古鎮的財源。於是,古鎮人-用「填空補缺」的風水理念,在江邊修建了這座財神樓,希望神仙保佑古鎮人民升官、發財、吉祥、平安。
財神樓一樓是開放式通道,出入口分別塑了兩個仿銅金蟾。金蟾就是三腳蟾蜍,古人認為它是一種可以致富的靈物。塑這四個金蟾,就是希望「金蟾四方納財」。在二樓外圍四周的欄杆上,雕刻著雙龍送寶的圖案,寓意四方來財。在每層的飛簷翹角上,還掛有魚形風鈴,寓意五穀豐登,年年有餘。在樓頂上,還裝飾了聚寶瓶,裡面插著如意枝,寓意財源廣進,吉祥如意。這些都全部體現著財神文化。頂樓上供奉著掌管世間一切金銀財寶的武財神趙公明,掌管世間一切功名利祿的文財神文昌帝君和專司人間風雨的東海龍王敖廣三尊神像。這三尊神像,每尊都是1.6879米高,取諧音「一路發起走」之意。幾尊神像都是請高僧開過光的,據說只要在這裡許個願拜一拜,再燒柱香,願望就能實現。
財神樓的這兩幅楹聯:「問三百裡嘉陵何處堪留畫聖,查五千年浩史幾人不愛財神」和「樓增一湖麗氣,水潤三聖情思」進一步豐富了財神樓的文化內涵,既讚美了財神樓使嘉陵江風光更優美,闡述了畫聖吳道子、賦聖兼情聖司馬相如與嘉陵江深厚的歷史淵源,又道出了中國民間信仰中,財神在人們心目中的重要地位。
川蓬安相如湖國家溼地公園為國家級溼地公園
四川蓬安相如湖國家溼地公園位於四川省蓬安縣,總面積2052.73公頃。
相如湖溼地公園位於嘉陵江中遊下段,毗鄰蓬安縣城,溼地範圍達2052.73公頃。經國家林業局批准,蓬安相如湖以其不可複製的庫塘——沙洲複合溼地生態系統,正式成為國家溼地公園(試點)。被列入國家野生保護動物的琵嘴鴨和綠頭鴨在相如湖國家溼地公園內翻飛。
位於嘉陵江中遊的蓬安縣,境內89公裡的河道宛如一條玉帶,蜿蜒曲折,曲流景觀獨特,由此獲得了「嘉陵江身段最優美、胸懷最寬廣河段」的美譽。
經國家林業局批准,位於該段的蓬安相如湖以其不可複製的庫塘——沙洲複合溼地生態系統躋身國字號,正式成為國家溼地公園(試點)。未來5年,蓬安將根據相如湖溼地公園總體規劃對溼地公園進行系統建設,力爭將溼地公園建設成為集溼地生態系統保護、溼地資源合理利用、水環境質量安全保護於一體的國家級溼地公園,使溼地公園成為川東北丘陵區庫塘溼地生態系統保護和恢復的示範點,溼地科普宣教優秀場所,嘉陵江和長江上遊溼地生態保護與管理的典範。
周子古鎮民居建築群為四川省文物保護單位
周口鎮又名舟口,與相如故城(今錦屏鎮)隔江相望。意為船舟碼頭之意思。後為紀念北宋理學家周敦頤曾來此講學又稱周子鎮,下河街位於該鎮的嘉陵江岸,從龍角山俯瞰,青瓦民居掩映著的古街道三面環山,一面臨水。這條不足1000米的百年古街,上有新華街、鹽店街(紅軍街),下有下河街、順河街,沿龍角山山腰而下連嘉陵江邊。這裡的房屋、店鋪多是具有明清風格的穿鬥式木結構建築,3000餘套(間)民房沿著近千米長、四五米寬的石梯兩側布局,首尾相連,錯落有致。
而今,沿坡而下的下河街,其座落的居民院落和濂溪祠、萬壽宮、武聖宮、財神樓和洞仙觀等古建遺蹟,充分反映了相如古縣悠久的歷史文化和當時生產力以發展水平,它對研究千百年來宗教、禮教在人們思想信仰中的影響程度,有著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周子古鎮民居建築群於二00七年六月被四川省人民政府公布為第七批省級文物保護單位。
周子古鎮古民居建築群充分反映出了作為川東北商貿重鎮的周子鎮,當時的經濟狀況、生產力發展水平和科學技術水平以及人們的生活習俗、宗教信仰等真實情況,具有較高的歷史、科學和藝術價值。因地勢條件,周子鎮民居布局因地制宜,傍山依次而建,整片建築由低向高修建,錯落有致、首尾相連。嘉陵江沿鎮而過、山水相依、原生態環境良好,是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真實體現。
從唐未開始,作為居民的聚散之地,至明清的商業重鎮,特別是該鎮曾因宋代理學家周敦頤講學而得名,充分說明了周子古鎮有著厚重的歷史淵源和豐厚的文化底蘊。
1933年中國工農紅軍四方面軍紅九軍一部進駐周子鎮後,在嘉陵江東岸建立了數十個蘇維埃區鄉村政權,周子鎮作為川陝革命根據地的一部分,在周子鎮古石牌坊上至今還留下了紅軍當年的宣傳標語,在龍角山栽下了紅軍樹,它們是愛國主義教育和革命傳統教育的理想場所.
省級白雲山風景名勝區位於蓬安縣東南面,幅員面積51.13平方公裡。318國道公路穿境而過,距蓬安火車站28公裡,離南充、廣安-舊居不足50公裡,到-故居也只有90公裡。 主景區白雲山有森林面積一萬多畝,集幽、秀、奇於一身。兩山七寨三十三峰形成的兩溝二十六彎,山上重山,巖上疊巖。林木以松、柏、杉、樟等喬木為主,伴有灌木、藤本、花、草共400多種植物。林中有白鷺、巖鷹、貓頭鷹、野雞、狐狸等30多種野生動物。楊柳溝自然保護區神似原始森林,灌木蒼莽,怪石林立,溪流迴環,充滿原始韻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