寧靜湖畔,綠水迢迢,樹葉飄搖,蘆葦曳曳。初冬時節,東營處處好風光。
近年來,東營市聚焦聚力「十三五」,以抓鐵有痕、踏石留印的幹勁,謀定打基礎、利長遠的大事,大幹保護自然、修復生態的實事,聚焦治水有方、顯溼露水的好事,循著市委六屆四次全會明確的城市定位和奮鬥方向乘風破浪,蹚出一條富有活力的現代化溼地城市新路徑。
綠水含金:東營市堅持「五水統籌」「六水共治」,打造精明水環境
東營市按照治汙水、分雨水、納洪水,用中水、節黃水、排澇水「六水共治」總體思路,開展水資源、水環境、水生態、水災害、水文化「五水統籌」治理,推進重點水務工程和重點工作,今年組織實施總投資130億元的6大類227項重點水務工程,全面提升河湖水系水環境質量,著力提升入海河水質量,加快推進精明水環境打造。
東營市作為黃河入海口城市,境內有11條河道可以直接入海,溼地城市水環境質量直接影響到近岸海域水質。為切實提升近海水質,打贏渤海綜合治理攻堅戰,東營市譜寫生態優先、綠色發展篇章:
——實施中心城「兩河」及內水系環境綜合治理工程,切實改善流域水環境質量。截至11月15日,現已完成工程量的97.1%,整個工程計劃2020年底完成主體建設,中心城廣利河、溢洪河及城市水系水質將穩定達到地表水V類標準,河流水質逐步向地表水IV類標準提升。
城裹水,水中城(王彬彬攝)
——為構建水循環體系,東營市推動海綿城市建設,重點推進無內澇城市建設治理工程,今年完成11條水系貫通、33處積水點改造、67個內澇嚴重小區應急排水工程、68個沿河小區雨水就近入河改造,中心城防洪排澇能力由10年一遇提高到50年一遇。
——制定《東營市入海排汙口檢測和初步溯源實施方案》,對生態環境部反饋的1202個入海排汙口全部溯源整治,將入河排汙口納入日常監管,對721個中心城小區單位開展雨汙分流改造、585個行政村進行生活汙水治理,守住水環境保護底線。
——紮實推進河長制、湖長制,印發《東營市推動河長制湖長制從「有名」到「有實」工作方案》,市檢察院與市水務局會籤《關於建立「河長湖長+檢察長」依法治理河湖新模式促進東營水資源生態保護的意見》,全力構建「水清、岸綠、河暢、景美」的無違河湖。
……
一項項政策在落實,一個個工程正推進,東營市在全省率先完成入河排汙口排查,排查排汙口2506個,並制定「一口一策」整治方案;全市近岸海域水質優良面積比例較去年大幅提升,5月份為74.80%、8月份為73.60%,同時東營市加快編制水生態環境保護「十四五」規劃,著力構建全市水生態環境保護空間布局。
雙輪驅動:東營市將「城市品質提升」與「溼地城市建設」有機融合
對東營來講,水、林、田、草、湖、溼地就是一個生態體,東營市始終把生態保護與溼地城市建設放在優先發展的位置上,堅持生態惠民、生態利民、生態為民,著力提升城市品質。
利津縣
「經溼地淨化處理後,農田尾水排入黃河故道前主要指標能夠達到地表水V類標準!」市生態環境局利津縣分局有關負責同志在利津縣黃河灘區人工溼地工程現場說道,「工程建成後,不僅區域水質、農村面貌得到明顯改善,還能夠為當地群眾提供更好的生活居住環境。」今年四月份,該工程所有的土方、綠化、建築物已經全部完工,工程利用原有壩壕和生態系統,建設農田退水淨化工程,改善生態環境和解決農田尾水處置問題,同時兼具排澇和景觀美化功能。
為紮實提升城市品質,切實完善城市綠地系統,鞏固國家生態園林城市創建成果,東營市在提升園林綠化水平上下足功夫。
東營市土地鹽鹼化程度高,土壤含鹽量平均17‰以上,生態環境脆弱,植樹增綠難度大,曾一度被看作是綠化的「禁區」。面對鹽鹼地綠化這一難題,東營市持續加大研發投入,積極培育耐鹽植物新品種,濱海鹽鹼地草坪草引種建植管理技術研究等10餘項科研成果獲得省科技進步獎,30多項科研課題達到國內領先水平,選育推廣的160多個耐鹽優良品種豐富了全市綠地生態系統和植物物種,城市園林綠化和生態環境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
同時,東營市還重點實施了嬉水公園、鑽井公園等17個公園、廣場改造工程,目前已完成總體任務的80%,年內新增綠化面積165萬平方米。目前,中心城區建成各類公園152處,建成區綠地面積達到4239.9公頃,綠化覆蓋率達到43.5%,建成綠道355公裡,廣利河、玉帶河綠道被評為「全省最美綠道」,基本實現了城市居民出行「300米見綠、500米見園」的目標。
聚焦民生問題,東營市以精細化城市管理為抓手,著力強化建設揚塵治理,所有在建工程全部安裝揚塵自動監測儀、遠程視頻監控系統並與主管部門聯網,渣土運輸車輛密閉改造率、GPS安裝率均達到100%,並全面推行城市建成區道路機械化溼法保潔模式,配備灑水清掃車輛556輛,垃圾運輸車輛358輛,城市主次幹道機掃率、灑水率均達到95%以上,城市主次幹道深度保潔率達43%。
生態改善:東營市將「顯溼露水」的生態優勢轉化成產業優勢
高層次的城市規劃、高標準的生態保護、高質量的城市服務是城市留住企業家和年輕人的「硬體」,是「雙招雙引」競爭中的名片,更是「旅遊富民」的招牌。近年來,東營市深入探索把綠水青山變成金山銀山,把生態優勢轉化為產業優勢,推動高質量發展。
白鷺如星點綴林海
「這片七十多畝的林子棲息了近7000隻白鷺,每年3月至10月繁殖期,白鷺就會飛來這裡孕育下一代。」東營白鷺園文化傳媒有限公司總經理陳佳粟說道。白鷺園內不僅有六乾渠流經,每年約有100天滿水期,水資源、魚蝦資源豐富,而且生長著100餘種特色植被,形成了一處天然的城郊溼地景觀。據了解,白鷺園「十一」期間接待遊客3萬餘人次。
同時,東營市推動天鵝湖溼地景區等重點生態旅遊項目落地,著力打造兼具水源涵養與淨化、鳥類棲息、氣候調節等集「蓄洪、生態、旅遊、人文、景觀」於一體的城市溼地風景區;實施北二路沿線及金湖銀河片區綜合開發,推進金湖銀河文旅小鎮建設,打造宜業、宜居、宜樂、宜遊的高品質生活樣板區、產城融合示範區、溼地城市風貌展示區;編制《黃河三角洲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實施規劃》,整合優化黃河三角洲周邊8處自然保護地的基礎上,積極推進黃河口國家公園前期工作,委託專業技術支撐單位編制完成了《黃河口國家公園設立方案》《黃河口國家公園本底資源調查與評價報告》《黃河口國家公園社會影響評價報告》《黃河口國家公園符合性認定報告》等「一方案三報告」。
回首「十三五」,東營市凝心聚力建設富有活力的現代化溼地城市,成績斐然:
——2018年10月,在杜拜舉行的國際《溼地公約》第十三屆締約方大會全體會議上,東營市榮獲全球首批「國際溼地城市」稱號。
——2019年,東營市受邀參加首屆國際溼地城市市長圓桌會議並作典型發言。
——2019年,黃河三角洲自然保護區被授予「全國鶴類保護先進集體」榮譽稱號。
——2020年,黃河三角洲自然保護區被授予「生態中國溼地保護示範獎」榮譽稱號。
——2020年,《2019年國家生態園林城市和國家園林城市名單》公布,東營市榮膺「2019國家生態園林城市」稱號。
……
新生溼地(孫勁松攝)
邁向「十四五」,東營市將繼續懷揣「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科學理念,因勢而謀、應勢而動、順勢而為,以黃牛精神深耕生態溼地城市建設,全面提升溼地城市品質!(賈重霄)
糾錯熱線:0531-83122110
轉自:東營網-東營日報
【版權及免責聲明】凡本網所屬版權作品,轉載時須獲得授權並註明來源「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違者本網將保留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的權力。凡轉載文章及企業宣傳資訊,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網觀點和立場。版權事宜請聯繫:010-65363056。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