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千日本民眾舉行集會 反對政府解禁集體自衛權

2020-12-15 人民網國際

原標題:數千日本民眾舉行集會 反對政府解禁集體自衛權

  視頻:日本數百人首相官邸外集會 反對新安保法案 來源:央視新聞

圖為此次集會的現場。

  中新網6月8日電 據日媒報導,日本大阪律師協會本月7日在大阪市北區扇町公園召開了反對通過解禁集體自衛權的安全保障相關法案的戶外集會,約4000人參加了此次活動,號召「反對集體自衛權」。

  據報導,集會中,大阪國際大學副教授、市民團體「全日本大媽黨」代理代表谷口真由美將集體自衛權比喻為「挑釁鬥毆」,她說道:「因同伴前去鬥毆而不得不採取行動。這已經撼動了憲法控制政治的『立憲主義』。」

  社會學家上野千鶴子批評道:「法案是違憲的戰爭法案。國會應當審議否決。」市民團體「和平之船」共同代表川崎哲在演說中說道:「不允許抽掉憲法主幹的行為。」

  據悉,在演講結束後,參加者們還一齊高舉寫著「不行」的黃色字幅,繼續在大阪市內舉行了遊行。

(來源:中國新聞網)

相關焦點

  • 日本民眾東京集會遊行反對解禁集體自衛權
    日本民眾東京集會遊行反對解禁集體自衛權/6) "← →"翻頁 11月24日,來自日本各地的數千名市民組織
  • 日本大阪舉行抗議集會反對解禁集體自衛權
    新華網大阪7月6日電(記者馬興華)由大阪律師會主辦的反對解禁集體自衛權的抗議集會6日在大阪扇町公園舉行,抗議者在反對日本內閣本月初決定修改憲法解釋以解禁集體自衛權的同時,還要求廢除日本政府去年底通過的《特定秘密保護法》。  日本民主黨、社民黨等在野黨及市民團體的代表5000多人冒雨參加了當天的集會。
  • 5500名日本民眾東京遊行反安倍解禁自衛權
    9月4日晚,5500多名日本民眾在東京舉行盛大集會遊行,反對安倍內閣解禁集體自衛權。本報記者 劉軍國攝   9月4日傍晚,5500多名日本民眾聚集在位於東京的日比谷室外音樂堂,反對安倍內閣解禁集體自衛權。日本法政大學教授山口二郎在集會上向民眾呼籲,通過向朋友們分享保護憲法的重要性來改變日本輿論,是與安倍內閣鬥爭最重要的方法。作家落合惠子表示,安倍政權的舉動是對民主主義的破壞。
  • 東京5500人聚集日比谷公園 反對解禁集體自衛權
    9月4日傍晚,約5500人在東京日比谷野外音樂堂舉行集會反對解禁集體自衛權,參加者群情激奮。【環球網報導 記者 王歡】9月4日晚,日本東京日比谷野外音樂堂舉行集會,要求安倍內閣撤回解禁集體自衛權內閣決議。據集會主辦方介紹,此次集會參加者約達到5500人,他們高喊「不讓戰爭發生」的口號。
  • 日本炒作砂川事件 欲「翻舊帳」解禁集體自衛權
    日本想「翻舊帳」解禁集體自衛權彭永清日本首相安倍晉三6日在北約理事會會議上發表演講,表示決心通過修改憲法解釋解禁集體自衛權。共同社稱,日本政府不顧外界反對,強行推動解禁集體自衛權的重要依據,是1959年日本最高法院對「砂川事件」的判決中「沒有否定日本行使集體自衛權」。但就連日本國內也普遍對這個說法表示質疑。那麼所謂「砂川事件」是怎樣一起事件呢?上世紀50年代,東京都砂川町(現立川市)居民和全國學生聯盟發起一場反對美軍基地擴建的運動。
  • 日本800餘名青年在東京遊行 反對解禁集體自衛權
    當地時間6月22日,800餘名日本青年在日本東京的JR澀谷站周邊舉行示威遊行,反對安倍政府通過修改憲法解釋來解禁集體自衛權,示威者配合者歌曲和太鼓的節奏呼籲「保護憲法」、「不要戰爭」。 據日本共同社6月23日報導,主辦方稱,約800餘人參加了此次遊行。
  • 日本2500人圍堵國會 反對修憲行集體自衛權
    中新網5月14日電 據日本放送協會(NHK)13日報導,因反對憲法禁止行使的集體自衛權,反對日本政府變更憲法解釋,保護憲法的組織及相關勞動團體發起集會,約2500人圍堵國會周邊地區。集會團體主要倡導「保護憲法」,其中日本千葉大學國際政治方面的教授慄田禎子表示,變更憲法解釋解禁集體自衛權,很顯然日本將捲入因大國的「利己主義」而發動的戰爭。參加集會的市民手牽手包圍了國會。針對安倍15日接受自己設置的有識者懇談會報告書,集體團體呼籲「保護憲法第9條」「不需要早有定論的報告書」。
  • 日本松阪市長說「解禁集體自衛權」違憲
    新華網東京7月4日電(記者劉秀玲 馮武勇)據日本共同社4日報導,三重縣松阪市市長山中光茂3日公開表示,他將以解禁集體自衛權的內閣決議違反憲法為由提起訴訟。    山中光茂3日召開記者會說,解禁集體自衛權的內閣決議違反保障國民和平生存權的憲法。
  • 日本砂川事件:民眾抗議美軍擴大基地致上千人受傷
    日本想「翻舊帳」解禁集體自衛權  日本首相安倍晉三6日在北約理事會會議上發表演講,表示決心通過修改憲法解釋解禁集體自衛權。共同社稱,日本政府不顧外界反對,強行推動解禁集體自衛權的重要依據,是1959年日本最高法院對「砂川事件」的判決中「沒有否定日本行使集體自衛權」。但就連日本國內也普遍對這個說法表示質疑。那麼所謂「砂川事件」是怎樣一起事件呢?  上世紀50年代,東京都砂川町(現立川市)居民和全國學生聯盟發起一場反對美軍基地擴建的運動。
  • 海南日報數字報-日本衝繩民眾舉行抗議
    據新華社東京6月23日電 日本衝繩縣23日舉行二戰末期衝繩戰役紀念活動時,衝繩民眾舉行抗議
  • 日本憲法日橫濱集會 抗議安倍改和平憲法
    5月3日,在日本橫濱,示威者手舉「決不允許篡改憲法第九條」的標語,抗議首相安倍晉三企圖修改和平憲法。5月3日是日本的憲法紀念日。日本各地民眾當天紛紛舉行活動,呼籲保護憲法,堅決反對修改憲法第九條。橫濱市的臨港公園聚集了來自各地的3萬餘名民眾,不僅成為當天日本最大規模的集會,也創下了二戰結束後以保護憲法為主題的最大規模的集會紀錄。
  • 數千日本民眾衝繩舉行反美軍基地遊行
    核心提示: 來自日本全國各地的數千名民眾16日聚集到美軍普天間基地所在的衝繩縣宜野灣市,舉行遊行集會,反對安倍政府對衝繩的暴政,要求美軍立即歸還普天間基地並放棄在衝繩邊野古新建美軍基地。
  • 那些反對新安保法案的日本人(組圖)
    8月30日,在日本東京國會前,人們手舉標語參加反安保法案抗議集會。新華社記者劉天攝新華網日本頻道綜合:日本政府及執政黨9月1日在安保法案參議院審議會上決定,將放棄修改安保相關法案的條文,原有法案將在9月11日的參議院特別會議上進行表決。與此同時,日本政府同反對安保法案民眾之間的拉鋸戰也愈演愈烈。
  • 日本岡山縣約400人集體起訴安保法違憲 要求賠償
    數萬日本民眾6月5日下午再度聚集國會周邊舉行集會,抗議安倍政權經出臺新安保法解禁集體自衛權,及其「修憲」圖謀。圖為(左起)社民黨黨首吉田忠智、民進黨幹事長枝野幸男、共產黨副委員長山下芳生等多名日本在野黨派高層人士聯手與會助陣。
  • 數千日本民眾在衝繩舉行反美軍基地遊行
    原標題:數千日本民眾在衝繩舉行反美軍基地遊行  新華網日本那霸5月16日電(記者劉秀玲)來自日本全國各地的數千名民眾16日聚集到美軍普天間基地所在的衝繩縣宜野灣市,舉行遊行集會,反對安倍政府對衝繩的暴政,要求美軍立即歸還普天間基地並放棄在衝繩邊野古新建美軍基地。   據主辦方統計,當天共有約2600人參與遊行。
  • 日本北海道札幌舉行6000人集會反對安保法案
    【環球網報導 實習記者 馬麗】據日本共同社7月12日報導,日本北海道札幌市的中島公園11日舉行集會,反對正在國會接受審議的安保相關法案。據主辦方北海道律師聯合會介紹,6000多人參加了此次集會。 當天札幌迎來今夏首個超過30度的高溫日,律師和學者們呼籲「我們不要戰爭」等,對允許行使集體自衛權和該法案提出異議。
  • 日本500人包圍安倍官邸抗議 籲守護憲法第9條
    資料圖:日本的憲法紀念日當天,總數超過三萬名(主辦方公布數字)的日本民眾匯集在橫濱市內的臨港公園,舉行紀念集會。與會人士呼籲守護和平憲法,反對解禁集體自衛權。  中新網5月14日電 據日媒報導,日本時間14日早晨8時開始,約500人在安倍官邸前集會,反對允許行使集體自衛權、轉變日本安保政策的相關安保法案。  本次的安保法制內容包含安倍內閣2014年做出的變更憲法解釋、允許行使集體自衛權的內閣決議內容等,將扭轉日本戰後的安保政策。  集會人群面對安倍官邸大喊「不需要可以發動戰爭的法律」、「守護憲法第9條」等口號。
  • 日本廣島紀念原子彈轟炸 市民示威抗議安倍
    8月6日,在日本廣島市和平公園舉行的廣島遭原子彈轟炸69周年紀念活動上,日本民眾打出條幅,呼籲阻止日本「核武化」,要求彈劾安倍首相。新華社記者 馬平 攝  新華網廣島8月6日電(記者劉秀玲)日本廣島市6日舉行儀式,紀念該城市遭受原子彈轟炸69周年。同時,約1000名日本市民在廣島市內舉行示威遊行,抗議安倍出席廣島紀念活動、反對解禁集體自衛權。  紀念儀式在廣島市中心和平公園舉行。
  • 自民黨確認將在本周內通過新安保法案,東京民眾再次集會抗議
    9月14日晚,反對新安保相關法案的日本市民團體當天再次在國會附近舉行了集會。東方IC 圖據日本共同社報導,日本自民黨14日召開領導層會議,確認將在本周內使安保相關法案獲得通過。日本首相、日本自民黨總裁安倍晉三稱:「終於就要迎來結局了,希望努力獲得更多國民的理解。
  • 日本民眾集會 反對日本政府派自衛隊赴中東和修憲
    中新網2月11日電 據日媒報導,11日,日本東京民眾舉行了一場集會,對日本政府派遣自衛隊赴中東以及修憲問題表達了反對。據報導,這場集會在東京都中央區舉辦,據主辦方公布,包括歷史研究者和工會相關人士在內,約有200人參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