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11日,現在的購物節,曾經的「光棍節」。
如果沒有購物打折,95後女生李妍不大會注意這一天是幾月幾日。當天對她和另外兩名95後青年馬倩文和郭凱來說,都是普通的一天。至於自己處於單身狀態,他們都暫時拒絕脫單。不過,他們也會「階段性想脫單」。
李妍在巴薩皇馬球場。本文圖片均為受訪者提供「雙十一」:普通的一天11月11日,李妍像往常一樣,上班、下班、學習。
最近幾個月她的生活都很規律。晚上6點左右,她結束一天的實習,回到寶山區的公寓裡,習慣性地打開燈,放下鑰匙,把自己埋進沙發裡。
24歲的她是國外高校的研究生,原本今年12月畢業,為了能一邊實習找工作,一邊兼顧學業,由一學期四門課改為兩門課,推後半年畢業。
「工作和生活都快融為一體了。」李妍說,上網課幾乎填滿了她實習之外的時間,甚至出現過「下班剛開完會,直接無縫銜接到小組作業的討論」。
她也會給自己找一些娛樂活動。周末,她喜歡和朋友們約飯。消磨一個人的閒暇,她會看F1、籃球等體育比賽,或者看電影。每當這時,她會有一種孤獨感,「想要有一個人一起陪著,可以很開心地去分享所有的感受。」
她坦言,自己從未談過戀愛,也想體驗戀愛的感覺,但目前只能隨緣。
和李妍一樣,馬倩文也是24歲,也從沒談過戀愛,也在上網課但沒實習,因此她的生活節奏慢了許多。早上,她會打開電腦,進入學校官網,開始學習。
自從去年11月辭職,她說自己的生活便一直這樣充實而悠閒。學習之餘,她喜歡和朋友出去吃飯,或者在家追劇,也會在微博上追星。
去年底,剛收到國外大學研究生offer時,她憧憬著可以在異國脫單,然而疫情打破了她的幻想,「我現在上網課,也接觸不到什麼人。」
「雙十一」這天,因為要跟著國外大學的時間參加期末考試,馬倩文早上六點半就從床上爬起來,從七點開始考第一場,在考試和休息的循環中,度過了白天。
24歲單身男子郭凱的這一天,也和考試有關。從事金融業的他,白天上班,晚上複習精算師考試。為了這場考試,他暫停了一切娛樂活動。
就算不考試,他的生活也被填得滿滿的。工作日的晚上,他偶爾會抽空和朋友約飯,也會在下班的地鐵上站定後,掏出手機,和朋友們商量周末的安排。他的周末通常都很忙,去Livehouse、約桌遊、到朋友家看電影、逛商場……
郭凱有過女友,上一段戀愛結束於一年多前。如今的生活很充實,他並不打算脫單,也不把「雙十一」當作「光棍節」。
郭凱在Livehouse拍攝的照片95後單身青年:「階段性想脫單」郭凱覺得,自己三十多歲結婚也不算晚。
他偶爾也會想脫單,特別是在吃快餐遇到「買一送一」或者「第二個半價」的時候,但又會留戀單身的自由,也不想讓某個她失去自由,「如果是談戀愛,避免不了要兩個人一起出去幹什麼事情。但我不喜歡強迫別人,不用為了我去喜歡,反過來也一樣,這是相互的。」
獨自在上海打拼的生存壓力,也降低了郭凱對愛情的渴望,「連自己都養不活,就不想那麼多有的沒的了。」
一邊實習一邊上網課的李妍也有類似感覺,她常常感到時間不夠,「其實平時真正能從私人生活裡再擠出一部分給感情的時間不多,如果沒有這種客觀條件的話,脫單、結婚也都難,都顧不上自己了,更別說孩子、家庭了。」
馬倩文複習功課的書桌不過,李妍和身邊的很多朋友時不時都會有「階段性想要脫單的衝動」。遇到一個人無所事事的時候,李妍就會想脫單。「更多的是精神孤獨吧。靜下來的時候,會發現缺失了一段親密關係,這種體驗感是無法通過親情或友情來排解的。」她自認為是一個精神世界不夠強大的人,需要尋找情感寄託。
但是,她又無法邁出「單身的舒適圈」。現在,她覺得自己沒有時間和精力去經營感情,也沒有太多的社交,還覺得年紀漸長會考慮很多現實問題,無法「純粹地戀愛」。
她憧憬童話的美好,同時又不相信,「只要出現一個不確定的因素,就會早早放棄,其實就是擔心結果不好,自己會更受傷。」她將這種心態歸因於母親,「總告訴你,現實是多麼殘酷。」
馬倩文最近最想脫單的時刻,是看到兩個高中同學結束多年的愛情長跑,在朋友圈宣布結婚。她也覺得,像同學那樣「單純的愛情在步入社會以後不太可能再有了」,異常羨慕。
經常在微博上追星的馬倩文,感到自己找對象的標準也被偶像影響著,但她也很矛盾:「我的理智一邊跟我說,你在現實中不可能遇到這樣的人,一邊又不想放下本來也不高的要求。」
她也不著急脫單,覺得單身比較自由:「不知道對方的某些缺點你能不能接受,還要費精力去磨合。現在大家都會比較自我一點,不願意將就吧。我覺得我也挺忙的,沒有想花特別多的心思在這上面。」
這三個95後青年雖然都不著急脫單,但都遭遇過正式或非正式的相親,而他們最初的反應都是抗拒。
馬倩文去年就被介紹過一個比她大5歲的男生,是她媽媽朋友的兒子。馬倩文以「年紀太大」為由拒絕了,覺得對方是奔著結婚去的,而「自己還沒有瀟灑夠」。朋友也給她介紹過幾個男生,但要麼只加微信聊了幾句,要麼連微信也沒加。
她說,爸媽一直告訴她「女孩子一定要結婚」,催著她脫單,認為「不結婚的女孩或男孩性格會比較古怪」,但所幸沒給她定結婚年齡。她曾經很排斥相親,現在也能接受了,「一切看時機和緣分」。
馬倩文和李妍都拒絕「只用條件的加成去適配感情」,但都接受抱著認識新朋友的心態面對相親局。
不過,馬倩文也坦言,也許等到周圍同齡人都結婚、自己還單身的時候,她會接受如今自己很排斥的「明碼標價」的相親局。
與兩個女生不同,郭凱認為在相親中談條件是合理的,「每個人都有自己的條件,只是說與不說,我也能進行逆選擇。」他還覺得,在當代年輕人生活節奏這麼快的情況下,相親是一種很有效率的方式,「用一頓飯、一杯咖啡的時間聊一聊,不合適就換下一個,挺好。」
不過,他拒絕現在相親,還用在上海工作的經歷說服居住在縣城的父母,生活在大城市無法「像小城市早早就結婚,把一切都定下來」。
談到生活在大城市,李妍覺得上海的包容性讓單身青年鬆了一口氣,雖然脫單很難,但如今的標準不像以前那麼統一,到相應的年紀不結婚也不會顯得格格不入。相反,現在的感情狀態只是個人選擇。
至於多年前11月11日被作為「光棍節」來慶祝,當時還是孩子的他們並沒有什麼印象,李妍說自己因為現在的購物節,才知道曾經的「光棍節」。
那時為什麼要過「光棍節」?三個95後分別給出了自己的推測。
「是一種單身的狂歡吧,單身本來就不配過情人節這種節日,只能找一個有特殊含義的節日給自己慶祝,還是源於一種需求。」李妍分析道。
「人家小情侶過節,單身的可能也想參與一下吧。」馬倩文猜測。
「找個機會high,就是為了一塊玩兒找個藉口唄。」郭凱說。
(本文人名均為化名)
(本文來自澎湃新聞,更多原創資訊請下載「澎湃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