臨近春節,市民們都忙著置辦年貨,年味濃重的大集成了不少人的首選。1月30日是農曆臘月廿五,恰逢濰坊大集、趙疃大集,這也是春節前城區規模較大的大集。當天,記者在集上看到,水產、蔬菜、瓜果、春聯年畫和手工藝品應有盡有,市民摩肩接踵,熱鬧非凡,年味十足。
在濰坊大集,市民在購買韭菜。
在濰坊大集一個銷售蓋墊等傳統物件的攤位前,一位市民在仔細挑選。
市民置辦忙
不少人專門來買 蓋墊等傳統物件
1月30日上午,濰坊大集、孫家大集、趙疃大集等一片熱鬧景象。銷售各種各樣商品的小攤連成一片,相較平時,大集上的年貨明顯增多,除了蔬菜、水果、肉食外,還有充滿年味的春聯和年糕等。
雖然當天上午有些陰冷,但並沒有擋住市民趕年集的熱情,人流量比以往多了不少,熙熙攘攘。大家手裡提著大包小兜,或拉著拉杆車,或騎著三輪車,忙著採購,不亦樂乎。
市民除了購買食品類的年貨外,還會選購一些家用傳統物件。濰坊大集一個銷售面板、蓋墊、「茅墩」等傳統物件的攤位前,不少市民蹲下身來比對一番,仔細挑選。
這些物件製作精緻,因為實用性更強,格外受老年顧客的喜愛。「『丕蓋』是用來熱饅頭、包子的,蓋墊是用來放饅頭的,好處是透氣性高,熱出來的饅頭好吃。」家住奎文區紫金花園小區的蘭女士對記者說,過去這種草編製品比較多,如今很多家庭都用不鏽鋼和塑料蓋墊,雖然好看,但是一點都不實用,透氣性很差,尤其是剛蒸出來的饅頭放在上面,沒多大一會兒就跟被水泡過似的,所以她特意來買這種傳統草編製品。
「『茅墩』一般是用茅草製作的,透氣性很好。以前,每到過年時,老濰縣人都會準備『茅墩』,專門用來盛放雞蛋、饅頭、大餅等食物。」家住奎文區金都時代新城小區的馬女士對記者說,如今使用這個東西的比較少了,但是她已經用習慣了,買個「茅墩」回家更有年味。
攤主孫建偉來自經濟區張氏街道,從事家用製品銷售十多年了。「一部分是自己製作的,還有一部分是從農村收購來的。手工做的儘管價格稍微高一些,但是每一樣都非常精緻,而且實用性強,可以用很長時間。」孫建偉說。
在孫家大集,市民在買豆腐。
買了15斤豆腐,用來包包子
在趙疃大集,家住奎文區DBC名苑的杜女士一次性購買了15斤豆腐,分成好幾袋裝著。「在老家,過年前有包包子的傳統,過年用來招待客人。雖然現在隨著孩子搬到了城裡來住,但習慣還是沒變。打算這幾天包包子,到時候給幾個孩子家裡都送去一些。」杜女士說,豆腐有「都福」的寓意,家裡人口比較多,都愛吃豆腐,所以一次性買了不少。
記者在這裡看到,賣豆腐的攤位好幾個,每個攤位前都圍著不少顧客。抱著和杜女士同樣想法的市民不少,很多人都一次性購買了不少豆腐,就是為了回家包包子。
在孫家大集上,家住奎文區江山帝景小區的市民張女士也購買了十斤豆腐,專門用來包包子。「過年,把自己包的包子分給孩子們,那種成就感就別提了。當老人的,不就是替孩子們張羅年嘛。」張女士笑著說。
在趙疃大集,趕年集的市民摩肩接踵。
趕年集感受年味,不少年輕人也來了
在孫家大集上,記者遇到了家住奎文區金鼎華府小區的趙德亮兩口子。經過一上午的精選,小推車裡已經裝滿了年貨,裡面既有蔬菜、帶魚、活魚、春聯,還有瓜子、花生。「跟著兒子一起在這裡過年,孩子們上班顧不上購置年貨,所以我倆就來此買一些。」趙德亮說。
「現在生活富裕了,看好什麼就買點什麼。不像過去因為沒錢,買不了。」家住奎文區虞河生活城小區的陳德榮告訴記者,從小在臨朐的農村老家生活,對趕集有一種特殊的感情,尤其是趕年集,感受濃濃的年味。
「年輕人都忙著上班,根本感受不到如今已經臨近年關了。只有在大集上買東西,才能感覺到那種濃濃的年味。」家住奎文區虞新小區的周開德對記者說,聽著大集上的吆喝聲、討價還價聲,似乎回到了過去。因此,春節之前必須趕年集,才能找出年味。
還有很多年輕人也前來趕年集,盡情置辦年貨。「大集上銷售的一些年貨相比更新鮮,而且價格更便宜。」家住江山帝景小區的付春華告訴記者,小時候最愛趕年集了,因為可以買很多好吃的,「現在生活條件好了,小區周圍的超市、商店有很多,但是買東西還是習慣往大集上跑。春節越來越近了,所以今天請了半天假,特意和朋友們一起來購物。」
在孫家大集,銷售春聯和「福」字的攤位好幾家。
攤販生意火
帶來三千斤堅果,特意僱了幾個幫工
最能體現年味的莫過於銷售春聯、紅燈籠、過門錢的攤位,生意異常火爆,尤其是紅紅火火的燈籠、裝飾品格外受青睞。「春節,家家戶戶都會貼春聯和窗花,這是習俗。」在孫家大集上銷售春聯的趙師傅說,這幾天的年集最忙碌,「春聯銷售就在這幾天,我最大的願望就是進的貨全部賣出去。」
過年常吃的瓜子、花生等消磨時光的零嘴成了大集上的暢銷品。在趙疃大集,幾乎每個賣瓜子、花生的攤位前都聚集著大量市民。
來自濰城區華陽小區、前來賣堅果的胡耀祥的攤位非常大,不但銷售各種口味的瓜子、花生,還賣葡萄乾、西瓜子以及多種堅果。由於貨品比較全,吸引了非常多的顧客。
胡耀祥說,他經常過來趕趙疃大集,但平時的規模和臨近年根時的規模簡直不可同日而語。來到這裡,才能真正感受到什麼叫摩肩接踵。 為了趕這次大集,胡耀祥特意多準備了各種堅果,差不多三千斤,而且還特意僱了好幾個幫工,但還是感覺有些忙不過來。「今天早上7時開始賣的,到現在才過了四個小時,已經所剩不多了。」胡耀祥說。
連夜準備好八寶飯,五元一份受追捧
在濰坊,過年的時候,八寶飯是一道比較重要的飯食。在趙疃大集,來自濰城區芙蓉小區的劉樹志在賣八寶飯,5元錢一份,看上去相當誘人。他的八寶飯算是比較受追捧的一個攤位,前來購買的市民絡繹不絕,他樂得合不攏嘴。
「往年,一個人根本忙不過來,給顧客裝貨、收錢找錢。多虧在有了微信,可以直接掃碼付款,省去太多麻煩。」劉樹志對記者說,做八寶飯的程序非常複雜,不但要提前把糯米蒸好,還要把點綴調味的紅棗、果脯、蔬果等切好,時間點要掌握好,「平時都是在門頭上賣,今天為了趕趙疃大集,頭天晚上也沒睡,連夜準備了充足的八寶飯,拿到集上來賣。」
「趙疃大集是城區規模比較大的一個集了,過年前來這裡趕集的市民不計其數,擠得都走不動,生意也是真好。」劉樹志笑著說,他的八寶飯賣得相當快,不枉費他一晚上沒睡覺。
除了八寶飯,年糕同樣是非常受追捧的一道食品。在濰坊大集上,攤販張先生正在包著年糕,賣給等候的顧客。「一個年糕上有5個大棗,一對年糕就是10個大棗,寓意十全十美。」張先生說,很多地方,每到春節時,人們就會蒸年糕,寓意新的一年順順利利,節節攀高,因此年糕賣得特別火。
請親戚過來幫著賣雞,仍然忙不過來
和濰坊大集、趙疃大集每五天過一個集不同,位於玉清東街與虞河路交叉口的孫家大集是一個天天集,平時就很多人,到了年根,更是熱鬧非凡。
記者來到孫家大集看到,這裡同樣是熙熙攘攘,但要說人氣最高的地方,當屬活雞活魚攤,被圍得水洩不通。
賣活雞的攤主劉先生當天特意讓親戚過來幫忙,依舊忙得暈頭轉向。「有顧客甚至一次性要七八隻雞,一共帶了差不多四百隻雞,看火爆程度,有望全部賣完。」劉先生說。
活魚攤攤主恨不得把兩隻手變成四隻手,給顧客刮魚鱗。賣得最火的還是鯉魚,個頭大一些的一條就重五六斤。攤主告訴記者,不少顧客都專門過來買魚,留著過年的時候祭祀用。最近這幾天,活魚銷量是平時的兩三倍。
凌晨四時就從昌樂出發,趕來賣牛肉
隨著生活水平的提高,人們準備的年貨也多了起來,其中肉食類自然少不了,除了雞肉和豬肉外,還會購買價格相對高一些的牛肉和羊肉。在濰坊大集上,熟牛肉、牛蹄筋、醬牛肉等應有盡有,很受歡迎。
「馬上就要過年了,今天來採購年貨,牛肉自然少不了。」家住臥龍小區的劉凱峰對記者說,現在生活條件好了,各種肉食品都要買一些,過年用來招待客人。
「濰坊大集遠近聞名,尤其到了趕年集的時候,購買力非常大。因此,每年到了這個時候,我和妻子就會開車前來賣牛肉。」來自昌樂縣寶城街道的趙志超說,這些牛肉食品都是自己做的,因為沒有中間銷售環節,零售價格相對低一些,而且口味好,前來購買牛肉的人較多。
「臘月二十、廿五的濰坊大集,一個年集能賣2000多元,而平時的大集只能賣1000多元。」趙志超說,為了早點來趕集,他們凌晨4時就從昌樂出發了,在這裡要一直賣到下午2時前後,「除了趕濰坊大集外,還會去周圍其他集市。」